田多
【摘 要】民族地區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擁有至關重要的位置,自民族地區作為我國扶貧的重點對象后,民族地區的經濟總量增加迅速,隨著經濟建設的大力發展,由其所帶來的環境問題也日益突出,作為經濟增長發展的依托,環境問題直接影響了經濟增長的成果,為了更好、更快的使民族地區全部盡快脫貧過上小康生活,那么就必須將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實際情況想結合。本文以典型的民族地區武陵山片區為研究對象來明確環境問題對經濟發展的內在聯系及影響,這將有助于我們更好的處理民族地區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之間的矛盾,對解決中國的經濟發展問題具有積極的現實意義。因此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關系,這樣才能建設科學的社會主義,達成宏偉的目標。
【關鍵詞】生態環境;經濟增長;民族地區;武陵山片區
民族地區在我國經濟發展中擁有至關重要的位置,自民族地區作為我國扶貧的重點對象后,民族地區的經濟總量增加迅速,在國內也不甘落后。但伴隨著高速的經濟增長,一個不得不注重的問題在影響著民族地區的經濟增長以及民族偏遠區人民的生活質量,那就是生態環境。從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增長理論上來講,隨著經濟的增長生態環境必然會出現惡化,但當經濟增長到一定階段以后,隨著經濟的增長其生態環境質量自然會得到改善。西方的經濟增長理論是否適合于我國少數民族地區的自身經濟增長道路,文章在對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做了詳細的分析與解讀,依據這些解讀來分析二者之間的相互關系。但處理好經濟增長與環境的關系成為人類發展的重要問題。要發展經濟,又要保護生態環境,如何將兩者更好的結合起來一直是人類需要探索的問題,如何正確的看待兩者的關系直接關乎著社會的穩定發展呢?我們要了解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就要先了解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內涵。對經濟增長主要存在如下三種觀點:第一種觀點,從經濟增長的具體表現出發,來界定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武義青(1995)認為,一個國家或地區經濟的增長,既包括數量(速度、規模)的擴大也包括經濟系統素質的改善。而經濟系統素質的改善又以投入要素的產出效率(生產率)來衡量。質量高的經濟增長,表現為以相同的投入量取得較多的產出量或以較少的投入量取得相同的產出量。單曉婭,陳森良(2002)認為經濟增長質量的涵義為一定時期內一國全部的經濟活動在資源配置、改善人民生活等方面表現的優劣程度。它不僅包括生產效率的提高,而且包括社會福利狀況的改善。彭德芬(2002)認為經濟增長質量包括經濟運行質量、居民生活質量、生存環境質量,是一個國家伴隨著經濟的數量增長,在經濟、社會和環境諸多品質方面表現出來的優劣程度。任保平(2002)認為人的發展才是經濟增長的核心。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就表現在充分就業、富民和人的轉型上。第二種觀點,從促進經濟增長質量的根源角度,定義經濟增長質量。郭克莎(1996)分析了絕對和相對經濟增長速度,分析兩者關系的同時探討差別產生的原因,提出加快相對增長速度才是經濟增長質量提高的關鍵。王積業(2000)認為經濟增長質量是否提升取決于剩余產品率、資金、物資消耗率和技術進步貢獻率等。第三種觀點,從經濟發展方式來闡述經濟增長質量的內涵。在這方面有重大貢獻的學者是鐘學義(2001),他認為一國經濟增長質量的提高,意味著其經濟增長方式已經從粗放型增長變為集約型增長。
一、經濟增長和生態環境的關系是相互依存、互相促進
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是須臾不可脫離的。離開生態環境單純地去抓經濟發展,不僅不會成功,反而會使經濟發展遠離既定的目標。同樣,離開經濟發展來談生態環境,也不會有真正地發展。生態環境對經濟的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其為經濟發展提供良好的自然基礎。我們都知道生態環境以尊重和維護生態環境為主旨,而經濟的發展離不開良好的生態環境。經濟發展雖然是社會發展的根本動力,但是,如果離開了生態環境這一前提條件,經濟的發展就是無源之水和無本之木。通俗地說,如果沒有森林,鋸木廠的價值就為零; 如果沒有魚,漁業的價值就為零??梢?,沒有環境資源,經濟就無法發展。從經濟學的“木桶”原理來說,我們也應重視生態文明在經濟發展中的能動作用。因為決定木桶容量的不是最長的木板,而是最短的木板。在如今的社會發展狀況下,生態環境這木板已經越來越短。如果人們還是一味地追求經濟價值,忽視生態價值,那么就算經濟木板越來越長,最終也將是無發展的增長。作為民族地區尤其是武陵山片區,森林繁茂,生態環境良好,但由于近些年的過度開發,導致生態環境十分惡劣,如果人們還是一味地追求經濟價值,忽視生態價值,那么就算經濟木板越來越長,最終也將是無發展的增長。所以民族地區要長久發展,還是要根據武陵山片區自身的比較優勢在不破化生態環境的情況下長久持續的發展經濟。
二、經濟增長的同時也必須保護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
我們現在生活的環境,是我們的后輩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我們為了發展經濟,而肆意的去破壞環境,大量的浪費資源,這其中造成的破壞有些是無法彌補的,這對我們的子孫萬代來說無疑是一個巨大的“人禍”。現在世界各國都已高度重視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研究,大力發展綠色工業,無公害產業。我國是具有悠久歷史和文明的大國,在發展經濟過程中更應該重視生態環境。胡錦濤同志的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提出,為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的保護提供了一種可行的戰略。作為被人遺忘的少數民族連片特困地區更是如此,如今為了追求高效率的經濟發展,使生態環境與人們的身心健康受到巨大威脅,人們不能盲目追求高速發展的經濟而忽視了高速經濟增長的背后對環境的破壞,所以必須要有可持續發展理念。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以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換句話說,就是指經濟、社會、資源和生態文明協調發展,它們是一個密不可分的系統,既要達到發展經濟的目的,又要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使子孫后代能夠安居樂業和持續發展。
三、武陵山片區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關系的問題
(一)發展觀的非生態性
長期以來,人們對生態環境沒有予以應有的重視而導致生態環境成為經濟發展的限制因素,主要是因為發展觀還停留在傳統工業文明時期。武陵山片區的人們作為少數民族聚集地,教育水平低下,信息來源單一,交通身份閉塞,所以大家的發展經濟觀念并不強烈,而建立在工業文明基礎上的發展觀是一種狹隘的、片面的和非生態的發展觀。首先這種發展觀單一的以物的現代化為價值目標,結果是重視經濟增長,忽視人的發展; 重視經濟價值,忽視人的價值和生態價值。其次這種發展觀片面的以經濟增長為核心,唯GDP至上。結果是生態失衡、環境惡化、資源浪費,經濟只能是“有增長而無發展”。
(二)環保意識的薄弱
面對當前的生態困境,可以說人們在環境保護意識上是比較薄弱的。在全社會還沒有形成有利于環境友好的文化氛圍。在環境憂患意識方面,人們并沒有對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提高警覺,仍抱著那種公害無罪感意識,在環境道德方面,我國公眾雖然對環保的權益性增加,但責任心淺薄。全民在環境知與行之間的差距明顯,對環境保護沒有一種發自內心的使命感和責任感,更沒有將環境意識上升到環境倫理意識,形成倫理道德觀念。
四、正確的處理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關系的對策
(一)推進經濟、環境統籌協調發展
正確的處理經濟增長與生態環境的關系,就必須推進經濟、環境統籌協調發展,這就需要做到:首先,必須認識人和自然之間存在著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關系。自然界既能養育人類,也能毀滅人類。因此,必須否定人是自然的主宰,可以為所欲為的傳統理論; 建立經濟增長比必須和自然環境相協調,人類的發展應該和自然的發展相一致的新學說。這是歷史發展的客觀規律,適者成功,逆必失敗。其次應當完善生產力的概念。在生產力的內容上,除了勞動者和勞動工具二因素外,必須增加自然資源的因素。沒有自然資源,人類不但沒有勞動對象,連自己也無法繼續生存,生產力又何從談起。在發展生產力的目的上,除了改善人民物質生活外,還應保護和改善自然生態文明建設,二者不可偏廢。第三,擺正生態文明建設與經濟的關系。地球是養育人類的母親。沒有地球,也就失去了人類的生存生態文明建設和經濟建設所必須的自然資源; 破壞了地球、自然生態文明建設、自然資源,也就必然破壞了經濟增長。所以必須堅決實行生態環境設保護和經濟增長協調發展的方針,并且還應把生態環境保護放在第一位。其次,從促進經濟協調發展方面來看,即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發展循環經濟,充分體現了可持續發展的理念,是走新型工業化道路的直接載體,是新經濟增長方式和新經濟發展模式的具體體現,也是社會文明進步的直接反映。這就要求:改變經濟增長模式。經濟增長模式由原來的“粗獷型”必須向“集約型”轉變,原來為了經濟的快速增長,不惜以環境的肆意破壞、資源的大量浪費為前提,提倡“高消耗、搞投入”得到的結果卻是“低產出、低收益”,這樣導致的結果就是環境與資源的肆意破壞與使用。為了更好的協調經濟增長與環境的關系,就必須將經濟的增長模式轉變為“集約型”,用“低消耗、低投入”,在依靠科技進步的基礎上做到“高產出、高收益”。
(二)協調好人與自然的關系
工業文明的人類在高揚主體性和能動性的同時,忽視了自己受動性的一面,忽視了自然界對人類的獨立性、根源性和制約性。而違背人與自然關系的辯證法是不能不受懲罰的。因此,人類在對自然的征服過程中,首先要肯定自然界自身的價值。其次,要貫徹人與自然平等、人和自然統一的思想。當務之急,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發展戰略,樹立科學的可持續發展觀,處理好正確認識自然、合理改造自然、充分利用自然、有效保護自然的關系,使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三)增強人們的環保意識
要想進一步推動經濟的發展,唯有將經濟規劃與環保目標有機結合起來,才能騰出更大的環境容量來為經濟發展服務。人們在追求GDP、追求經濟的快速發展的同時,對環境的破壞、對資源的肆意浪費,由這導致的環境污染惡果也同時被人們自己吞食。據報道,2009年湖南花垣縣因開礦污染,導致上千兒童血鉛超標,導致超過100兒童死亡,近幾年來出現的 “霧霾”更是讓人們 “談霾色變”,由此引發的各種疾病如癌癥、呼吸道疾病等案例層出不窮,這些由于環境破壞所帶來的惡果不斷的沖擊著人類的生命安全。對于這些問題,我們首先就必須要有強烈的環保意識,認清人與自然的關系,這就要求我們必須從小事做起,人人都培養自己對社會對后代賴以生存的自然環境的責任感; 對于國家,必須重視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系,不能過度的追求經濟增長而忽視環境保護,做好經濟發展與環境的和諧發展,對廣大的人民群眾負責,構建良好的生態環境,使人民得以安居樂業。
【參考文獻】
[1] 思想政治工作司. 《自然辯證法概論》 [M].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 李曉壯. 環境問題與可持續發展 [A]. 中國可持續發展論壇,2009.
[4] 黃承梁,余謀昌. 《生態文明: 人類社會全面轉型》 [M]. 中央黨校出版社,2010.
[5] 廖福林. 《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實踐》 [M]. 中國林業出版社,2003.
[6] 翟中齊. 對經濟建設和生態建設關系的淺見 [J]. 社會科學,2009 S4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