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琳 葉麗清
摘 要:“憂亂傷時”是詩人杜甫后期詩歌創作的主題傾向,《春望》無疑是其后期作品中情意最為深沉的現實主義絕唱之一。詩人在國破城荒的悲涼和妻離子散的牽掛中表達感時之深、恨別之切,寄托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論文試從思想情感與表現手法兩個方面對詩歌展開文本解讀,探討《春望》的文學價值。
關鍵詞:杜甫 《春望》 思想情感 表現手法
清人陳衍曾對《春望》有過高度的評價:“老杜五律,高調似初唐者,以‘國破山河在一首為最”。[1]《春望》是杜甫目睹山河支離破碎、百姓流離失所有感而作的五言律詩,詩以“望”作為其情感噴發的主要支撐點,既寫出了詩人眺望長安衰敗之景的悲痛,也表達了詩人遙望他鄉之親的牽掛,更寄寓了詩人守望山河之志的堅定,飽含詩人深厚的家國情懷。
一、《春望》思想情感探析
《春望》作于唐肅宗至德二年(757)三月春,為躲避戰亂,杜甫將家小安置在鄜州,又聞知唐肅宗在靈武即位,只身家前往靈武投奔肅宗效忠國君,途中卻不幸為叛軍所俘,困居長安。全詩圍繞“望”字展開,情景交融而又含蓄凝練,在景色描寫和情感抒發的交叉融合中寄托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充分體現了杜甫“沉郁頓挫”的藝術風格。
(一)“望”春不是春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破”字觸目驚心,寫盡了安史之亂后國家支離破碎、黎民百姓流離失所的狀態,一個“深”字滿懷凄然,寫出了草木生長的茂密,又側面烘托出長安城破敗荒涼的慘淡景象。雖然大唐江山未曾改變,草木也在春風中生長豐茂,但詩人眼前的長安卻盡是烽火硝煙過后蕭條衰敗的景象,原本繁榮壯闊的大好河山在戰亂中也黯然失色,哪里還有“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國盛民富的情景?縱使此刻詩人困居長安,然而過眼之處也不再是詩人昔日所熟悉的國都。首聯“國破”與“山河在”形成強烈的對比,“城春”又與“草木深”形成巨大的反差,詩人滿腔的悲憤之情呼之欲出。
(二)“望”景恰似情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春花吐艷與春鳥和鳴本是令人喜愛的,詩人對著花鳥還是悲痛,這就更突出悲痛的深切,是加一倍寫法。[2]花和鳥本是沒有任何情感依托的自然之物,但是詩人巧妙移情于物,賦予花和鳥以人的靈性和情感。低頭問花花不語,唯有淚千行,噴薄而出的淚水濺到花瓣,憤懣不平的愁恨驚亂鳥兒,詩人感傷國亂、悵恨離別的情感是如此強烈,奈何身為俘虜困居長安,無人可以細細傾聽其悲痛與哀傷,唯有花鳥在側與之相伴。詩人巧妙地將自己的情感遷移到自然之物,好像春花也在為感傷時事動亂落淚,春鳥也在為悵恨人間離別亂心,輾轉寄托詩人的憂國之痛、離家之恨。
(三)“望”家難歸家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一個“連”字簡潔干脆地說明了安史之亂的戰火延續時間之長,表現了詩人內心的憂慮和焦急,以及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杜甫一心抱著為國出力的愿望留在禍亂之地,而這滿腔為國捐軀的雄心壯志如今卻化為聲聲嘆息。身處國事艱難、兵荒馬亂之中,與親眷分處異地難能書信往來,被叛軍收俘人身難得自由,“家書抵萬金”表現了詩人希望獲得親人音訊的渴望,貼切地寫出了杜甫對親人家眷的牽掛。頸聯緊承頷聯,將“感時”和“恨別”的內容具體化,從烽火連綿中表現國憂,從家書萬金中敘述家愁,寫盡了詩人對戰亂的厭惡與憎恨,抒發了詩人深切的思家憂國之情。
(四)“望”人苦難言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戰亂吃緊而無能為力,親眷在外而無計可施,詩人面對此等困境顯然心有余而力不足,焦慮不安只能自憐自嘆、騷首踟躕,,詩人的每根銀絲都與牽掛的親人家眷有關,與他關懷的黎民百姓有關,更與他心系的國家安危有關。詩人親眼目睹了大唐江山的支離破碎,親身經歷了親人家眷的流離失所,對戰爭的厭惡與憤恨、對動亂的焦慮與不安、對命運的無奈與悲傷可想而知是多么得強烈!就是這種難以傾訴的情感、難以平息的戰火逼著詩人落下了滴滴凄然的淚水,留下聲聲悲涼的嘆息。
二、《春望》表現手法探析
杜甫善用律詩寫時事,常常能在格律的限制中寫得縱橫恣肆,《春望》這首五言律詩不僅善陳時事,情真意濃,而且律切精深,頗具匠心獨運?!缎绿茣ざ鸥鳌贩Q贊其詩“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至千言不衰,世號詩史。”[3]
(一)以小見大視角
《春望》立足于晚唐安史之亂的時代背景,客觀地反映了戰亂給黎民百姓帶來的痛苦。詩人沒有用濃重的筆墨描寫劍拔弩張的戰況,也沒有以細致的筆觸表現百姓狼狽逃亡的情景,而著重刻畫草木的生長來說明戰亂中都城的蕭瑟,從自己與親人被迫顛沛流離的無奈出發,展現戰亂給百姓和國家的苦難。在歷史真實性和典型性中體會詩人杜甫深厚的家國情懷,使詩歌的思想內容達到了窺一斑而知全豹的表達效果。
(二)前后情感呼應
《春望》全詩四聯八句,首聯和頷聯側重描寫詩人春日所見,頸聯和尾聯側重抒發詩人春望所感,寫景、敘事和抒情緊密結合。開篇即以草木在春風中生長豐茂的姿態對比烽火硝煙過后長安蕭條衰敗的景象,在視覺上創造了長安城破敗荒涼的慘淡景象,又選取“花”和“鳥”來抒發詩人深厚的憂國思親之情,巧妙結合景物的描寫表達詩人感傷國亂、悵恨離別的情感。后兩聯緊密呼應首聯的“國破”和“草木深”的描寫,在連綿不熄的戰火和難能尋覓的家音中抒發了詩人深切的思家憂國之情,在白頭搔首的形象塑造中凸顯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情懷。寫景、敘事和抒情相得益彰,詩人寄托的情感表達,都在這四聯八句的呼應中娓娓道來。
《春望》以“望”字統領全詩,通過沉痛的筆調將詩人的愛國之情、憂民之心和思親之意淋漓盡致地呈現出來,感情強烈真摯,思想沉著蘊藉,字字血,聲聲淚?!俺羷t不浮,郁則不薄”,其中的情意 只有細致揣摩方能深切感悟。
參考文獻
[1]王順貴.近代“宋詩派”唐詩接受的范型文本和美學視覺[J].南昌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0(02).
[2]周振甫.詩詞例話[M].北京:中國青年出版社,1962:126.
[3]黃連平.善陳時事律切精深——談《春望》的藝術特色[J].戲劇文學,2006(04).
作者簡介
林琳,碩士研究生,佛山科學技術學院人文與教育學院,研究方向:學科教學(語文)。
新教育時代·教師版2019年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