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少敏
【摘 要】《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版)》指明提高每個高中學生的生物學素養是高中生物課程標準實施中的基本任務,并提出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要從生命觀念、科學思維、科學探究、社會責任四個方面來發展。基于我國當前所處的時代特征,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尤為關鍵,但在高中階段的生物教學中對學生社會責任的培養卻最容易被忽視。即使有部分一線教師已經明確了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也會因為缺乏在教學中落實它的方法而無從開展相應的教學活動。
要在高中生物教學中達成“社會責任”這一核心素養可以運用當前國際上的盛行的科學教育模式——HPS教育來開展教學活動。HPS教育提倡將科學史、科學哲學以及科學社會學融入課堂教學中。其中生物科學史在展現生物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可以培育并深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生物科學哲學是從哲學角度解釋生命現象,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生命價值、生命倫理等社會責任感的形成;生物科學社會學使學生體會到生物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交融,從而培養學生形成崇高的社會使命感并自覺履行社會義務。可見,HPS教育與社會責任這一生物學核心素養的理論內容比較契合,利用HPS教育有利于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的達成。
【關鍵詞】課程理念;核心素養;社會責任;HPS教育
《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2017年版)》(以下簡稱為新課標)是在十九大提出的“要全面貫徹黨的教育方針,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推進教育公平,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思想的指導下,借鑒國內外課程改革優秀成果修訂的。修訂的主要內容和變化涉及多方面,本文只探討其中學科核心素養的“社會責任”這一素養及其在教學實踐中落實幾點思考。
一、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落實“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的重要性
(一)關注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形成已成為一種共識
習近平總書記的談話中有不少關于青年人社會責任的論述。中學生特別是高中生作為國家的未來與希望,肩負著時代賦予的重任。同時他們正處于人生觀、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正是社會責任感形成和發展主要階段。加上當前我國正處于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實踐期,因此將培養高中生的社會責任感作為課程理念的一個重要部分就突顯出其時代意義。
(二)社會責任是高中生物核心素養的重要組成部分
生物學核心素養是學生后天習得的終身受益成果,是公民基本素養的重要組成之一。新課標指出生物學核心素養主要包括生命觀念、理性思維、科學探究和社會責任四個方面。其中“社會責任”是新提出的一個核心素養,指的是基于生物學的認識,參與個人與社會事務的討論,作出理性解釋和判斷,嘗試解決生產生活中的生物學問題的擔當和能力。學生應能夠以造福人類的態度和價值觀,關注涉及生物學的社會議題,參與討論并作出理性解釋,辨別迷信和偽科學;形成生態意識,參與環境保護實踐;主動向他人宣傳健康生活和關愛生命等相關知識;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科學實踐,嘗試解決現實生活中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1]。
因此,作為高中生物學科核心素養,“社會責任”是廣大高中生物教師在教學實踐中必須要重視的問題。
二、在高中生物教學中落實“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的困難
(一)由生物學科的特性決定
生物學是一門科學性、理論性、實踐性都比較強的學科,不像語文、政治、歷史等文科那樣,可以直接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思想情感的教育。因此長久以來高中生物教師都不把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作為生物教學的目標之一。查找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的文獻資料,發現文獻數量非常少,而且幾乎都是從提高學生愛惜保護綠色植物和節水護水的環保方面來展開討論。這對于落實新課程理念的要求來說是遠遠不夠的。
(二)缺乏落實“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的有效指導
一直以來,在考試壓力下,一線教師對培養學生的關注點幾乎都是在如何提高學生的考試成績,對于教育教學理論知識的學習也偏向于選擇與考試成績相關的文獻。加上“社會責任”是高中生物新課標新提出的核心素養,相關的研究資料也很少。本文用“生物教學”與“社會責任”作為標題和關鍵詞在知網上進行檢索,只檢索到相關的論文共23篇。因此即使有部分一線教師已經明確了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重要性,但因為缺乏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方法指導,往往也只能保持在原來避而不談的教學狀態。
三、HPS教育模式
(一)概念界定
HPS的英文全稱是History , Philosophy and Sociology of Science,即“科學史、科學哲學和科學社會學”,倡導在科學教育過程中融入科學史、科學哲學以及科學社會學的內容。
(二)我國學者對HPS教育模式的研究
我國最早關注HPS教育的是清華大學的劉兵教授,1997年,劉兵教授在《基礎教育改革與科學史——從美國的<2061計劃>和<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談起》中,第一次論述了HPS內容教育的價值[2]。此后20多年里我國學者對HPS教育模式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HPS教育模式對學生理解科學本質的作用。
通過查閱HPS在生物教學中的研究發現,將HPS融入生物教學的起步晚而且研究很少,第一篇是《HPS教育在生物學教學中的應用研究》(2007. 陳明林),一直到2019年共計14篇,主要都是研究HPS提升學生對生物學科學本質的理解,關于HPS教育與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關系的研究較為空白。
四、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利用HPS提升學生社會責任的方法
要在高中生物學科的教學中達成“社會責任”這一核心素養可以運用HPS教育模式來開展教學活動。HPS教育模式提倡將科學史、科學哲學以及科學社會學融入課堂教學中。其中科學史在展現生物學知識的形成過程中,可以培育并深化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科學哲學是從哲學角度解釋生命現象,有利于促進學生對生命價值生命倫理等社會責任感;科學社會學能使學生體會到科學技術與社會的交融,有利于培養學生形成社會責任感并自覺履行社會義務。可見,HPS教育模式與社會責任這一生物學核心素養的理論內容比較契合,利用HPS教育有利于社會責任核心素養的達成。
(一)科學史教育對學生社會責任的培養
生物學科學史包括了科學家對生物科學的研究過程,體現了科學家尊重事實、勇于創新、敢于質疑的科學態度和科學家獻身科學、造福人類的精神。在生物教學中重視生物科學史教育,使學生沿著科學家探索生物世界的道路,理解科學家的社會責任是解決人類和生物界面臨的種種難題,推動社會向前發展。同時知道有很多的生物科學研究正是基于科學家崇高的社會責任感而產生的。
在重視生物科學史的教學過程中,要深入挖掘生物科學史中所體現的社會責任價值,可以使學生體會到科學社會責任在推動人類進步的作用,激起學生形成崇高的社會責任感和正確的世界觀。
例如在“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這一科學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體會到科學家的社會責任,可以通過重演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史,讓學生體驗科學家的艱辛,深刻理解科學發展與社會進步密切相關。同時引導學生正確評價每一位為生物膜結構研究作出貢獻的科學家,雖然他們因為受社會背景、技術條件,自身知識等條件限制,出現了各種各樣認知上的錯誤,但他們身上體現的科學精神卻是一致的,那就是推動人類進步的崇高的使命感。
(二)科學哲學教育對學生社會責任的培養
科學哲學注重對科學本質和概念的理性剖析和哲學思辨,科學哲學研究的主要內容是科學的認識論、方法論和邏輯學問題,它的方法是理論與實際、歷史與邏輯相結合。生物科學哲學能促使學生多元化、批判性地去思考生物科學,并因此建立起崇高的社會責任感。
教師應用生物科學哲學教育,通過從哲學角度解釋生命現象,能夠培養學生形成造福人類的態度和價值觀。哲學教育可以幫助學生關注涉及生物學的各種社會議題,能以哲學的認識論方法論參與涉及生物學的社會議題討論并作出理性解釋;哲學教育也能幫助學生學會辨別迷信和偽科學,養成主動向他人宣傳健康生活和關愛生命等知識的好習慣;生物科學哲學教育還可以幫助學校結合本地資源開展科學實踐,嘗試解決現實生活中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
因此,利用生物哲學教育有利于促進學生的生命價值生命倫理等社會責任感的提升。
(三)科學社會學對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
科學是社會的產物,反應社會的價值和觀點,并受社會環境和社會價值的影響。通過應用科學社會學可以有效的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這要求教師在教學實踐中,要用心去挖掘出可以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各種因素。比如教師可以通過提高學生對與生物學知識相關的社會熱點事件的關注度,教會學生嘗試用生物科學知識進行判斷和解釋,關注事件的發展,關心事件中的人物,為事件中問題的解決出謀獻策等。例如現在通過手機微信傳播的各種生物偽科學和反科學謠言泛濫,教師利用此機會,教會學生不僅要懂得運用科學知識、科學方法進行辨別,還要承擔起“兼職辟謠”的職責,特別是為身邊的親友進行辟謠。學生在運用自己所學所能去幫助他人的同時也激發學生進一步學習科學知識的熱情。再比如在新課標選修一“穩態與調節”這一模塊的教學中,教師應將科學理論與生命健康及日常生活相結合,積極組織學生展開討論,例如討論器官移植與組織相容性抗原的關系、干細胞移植的價值、過量激素對身體健康的影響、濫用興奮劑的危害、毒品的危害等,讓學生學會能夠主動嘗試解決現實生活中與生物學相關的問題。
五、結語
在高中生物教學中培養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可以采用的方法應該也是多種多樣的。本文只是初步探討了利用HPS教學模式提升學生的社會責任感的做法,希望借此拋磚引玉,引起高中生物教師對社會責任這一生物學核心素養的關注。畢竟只有教師改變觀點,關注學生真正的成長,重視學生價值觀、思想情感、責任態度的培養,才能做到從學生的終身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出發,把學生培養成有能力有擔當的新一代人。
【參考文獻】
[1] 2017年普通高中生物學課程標準(修訂稿) 2016年7月20日版
[2] 劉兵,基礎教育改革與科學史——從美國的<2061計劃>和<國家科學教育標準>談起[J].哈爾濱師專學報(社會科學版),1997,(4):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