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地理教材包含了豐富的藝術教育與美育因素,在美育推廣中,地理學科具有其特殊的教學地位。文章圍繞對農村初中學生進行藝術教育與審美能力的培養,指出農村初中課堂實施藝術教育的作用,探究如何將藝術教育更好地運用到農村初中地理具體教學實踐中。
關鍵詞:藝術教育;農村教學;初中地理
由于客觀環境的原因,農村初中學生眼界受到限制,學校讓學生被動接受教育,忽視了對學生藝術能力的培養與提升。現階段農村初中學生審美能力存在問題,教育工作者在讓學生吸收新知識的同時也應該讓其學會認識美、評價美。學校藝術教育的任務就是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美學觀念,讓學生具有欣賞美、創造美的意識,促進學生審美能力的發展,從而提高學生綜合素質。審美能力培養的過程是針對學生對美的感知力、鑒賞力、創造力進行提升的過程。地理教學利用其特殊的教學優勢,將藝術教育滲透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為學生的藝術創作提供條件,并且結合藝術教育觀念引導學生了解祖國、了解世界,以為國家提供高素質人才。
一、傳統農村地理課堂美育不足帶來的問題
由于農村地理教育理念陳舊,師資匱乏與設施資料的欠缺,藝術教育的普及不夠,或是僅僅停留在單純的知識傳播層面,學校的教學設置缺乏合理性,導致學生審美觀念、鑒賞能力和創作能力不足,學生眼界狹隘,審美能力堪憂。
二、農村初中地理課堂實施藝術教育的作用
著名教育學家蔡元培對藝術美學教育有著自己獨到的觀點,他認為:“美育者,應用美學之理論于教育,以陶養感情為目的者也。美育者,與智育相輔而行,以德育之完成者也。”藝術教育可以使學生在情感上正確地發展,獲得精神上的繁榮,并獲得對美的感知力。總之,良好的審美能力是現代人基本的素質反映。
1.展現自然和諧美學內涵
初中地理教材包含了豐富的藝術教育與美育因素,深刻展現了自然之美與人文之美。自然美與地質地貌、自然植被、天文現象、水體氣候密切相關。在地理學習中,課本展示了地質地貌之美:連綿起伏的群山,氣勢磅礴的高原,遼闊曠野的平原,參差錯落的盆地,還有延綿不斷的丘陵;課本還展示了地理差異之美:北方區域“黑山白水”的東北三省、世界之最的黃土堆積區黃土高原,南方區域“魚米之鄉”的長江三角地區、“東方之珠”香港地區,西北區域干旱“寶地”塔里木盆地,西藏區域高原濕地三江源地區。除此以外,課本還展示了人文藝術:新疆維吾爾木卡姆藝術、侗族大歌藝術、藏族格薩爾史詩藝術、蒙古族呼麥藝術、蘇州園林藝術等。其中,蘇州園林利用水、花草樹木配置園林建筑,并使用大量的牌匾、對聯、繪畫、雕塑、石碑、家具陳設等各種飾品,以反映古代高雅哲學觀念、文化意識和審美情趣,從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具有極高審美情趣的自然人文和諧相融的景觀園林。地理正是利用形形色色的人地和諧關系,充分融合藝術教育,展現自然美學內涵,培養學生的山水審美意識,使藝術教育的思想逐漸深入人心。
2.激發學生創造美的情感
地理融合藝術教育還能激發學生迸發最真摯原始的情感,獲得精神上的富足,收獲美的感悟。
例如,教師在地理教學中可以宣傳我國明朝航海家、外交家鄭和七下西洋,到過印度洋沿岸的三十多個國家,最遠還曾到達過非洲,打破了東西方之間相對隔絕的狀態,讓外國人更多地了解了中國,鄭和下西洋這一地理事件開辟了中西方的和平道路,顯示了“鄭和精神”。教師還可以介紹中國思想家魏源,《海國圖志》展現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和世界地理歷史知識,敘述世界各地和各國歷史政治、風土人情,主張學習西方國家的科學技術,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中心思想,深刻表現魏源投身地理學救國運動所展示出的愛國精神。同時,教師還可以展示以善于航海聞名于世的腓尼基人,他們不畏艱險、勇于開拓未知事物,不僅進行過人類第一次環繞非洲航行,還創造了腓尼基字母,為人類作出了卓越的貢獻。另外,還有葡萄牙人遭遇“殺人浪”而發現好望角,麥哲倫環球航行證實地圓學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英國人開辟大西洋西北通道,英雄尤利西斯返航開啟了探索區域地理的先河,無數地理學家在極地進行探險與考察等。這些地理資料可以為學生樹立優秀的學習榜樣,培養學生勇于探索、堅忍不拔的意志,激發學生創造美的真摯情感,從而教育學生像這些前輩一樣勇于開拓。
三、農村初中地理課堂運用藝術教育的路徑
1.組織學生開展戶外地理活動實地感受,以美的地理形象感染人
要對學生進行藝術教育,最好的辦法就是教師帶領學生走出地理課堂,走進自然,去真切地感受美的存在,從而有所感悟并且開闊眼界。法國啟蒙思想家德尼·狄德羅認為:“你缺少的不是美麗,而是善于發現美麗的眼睛。”尤其是在自然資源保存良好的鄉村,自然之美是隨處可見的,不同的季節甚至有不一樣的美,“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蒼翠而如滴,秋山明凈而如妝,冬山慘淡而如睡。”這樣將地理課堂融合藝術教育,以美的地理形象感染學生,還有要注意部分學生在觀察美的時候或許缺乏感悟,這時教師就要進行側面引導,幫助學生感知美、鑒賞美、品悟美。
2.培養學生創造美的學習能力,以美的地理行為塑造人
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幫助學生成為更優秀的人,地理美學教育的最終結果也是幫助學生塑造美,并且具備創造美的能力。有藝術家認為“如果人們不僅能夠執著地追求美,而且能夠敏銳地發現美、自覺地創造美,那么,不僅他們自身會變得更加完美,而且整個社會、我們周圍的一切也都會變得更加完美”。培養學生創造美是多方面的,比如,課文講到河流資源時,“樹立公德心,保護河流資源”是美;在講土地資源一章時,“不亂砍濫伐,保護植被”是美。學校還可以安排行為模擬訓練讓學生了解哪些行為具有破壞性,教師培養學生創造美的能力應該教育學生從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做起,實現“健康、清潔、綠化”的學校環境指標,營造干凈、美觀的校園與教室學習環境,舒適、清爽的宿舍環境,這樣不僅能幫助學生改善學習環境,還能使人身心健康快樂,從而提高學生的生活能力與學習效率,并改善課堂質量。寓教于美不僅僅是一句口號,每一位教師都應該認真落實,讓學生在掌握地理知識的同時接受藝術教育。
學校各部門工作核心離不開藝術教育的正常開展,藝術教育應始終貫徹培養學生美學觀念的教育理念,讓學生直觀地接受美學的熏陶,建立起審美情趣,把握好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讓藝術教育在農村初中教育工作中發揮作用。而地理教學應該有效利用其特殊的教學優勢,將藝術教育滲透到具體的教學實踐中。總之,農村初中地理課堂有效開展藝術教育是促進學生進步、學校教學任務完成的有力保障。
參考文獻:
[1]蔣育蘭. 藝術教育在地理教學中的運用[J].中學課程輔導(江蘇教師版),2013(9):92.
[2]徐超.初中地理教學中的美學教育手段探[J].讀寫算(教研版),2015(23).
[3]殷建忠. 如何讓初中地理教學具有藝術性[J].才智, 2013(17):40.
作者簡介:覃玉梅(1971—),女,壯族,廣西大化人,中級教師,專科,研究方向:文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