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靈光
【摘要】小說閱讀重在情感線索的把握,如果學生在閱讀時能夠與小說人物同喜同悲,表明學生已經走進文本,實現與小說作者以及小說人物的深層對話。小說情感的梳理可以從小說“三要素”切入,把握情節發展,品讀人物描寫,分析環境描寫作用,體會細膩的情感變化。
【關鍵詞】中職語文;小說教學;情感線索
【中圖分類號】G712 【文獻標識碼】A
小說內涵豐富、主題深刻、信息量大,學生在閱讀時要結合小說創作的背景,把握情感線索,才能提高閱讀效率,增強閱讀效果。中職學校有很多學生喜歡閱讀小說,只是閱讀的內容不加甄別,閱讀目的不夠明確。語文老師提倡學生拓展閱讀范圍,增加閱讀量,很多學生就會抱著手機追看電子書,內容大多是玄幻、穿越、修仙類,這些小說對學生的文學修養毫無裨益。面對這樣的閱讀現狀,老師要予以正確的引導,利用課內小說經典情節引導學生去閱讀原著,把握小說情感線索,汲取作品中精華,提高自身素養。
一、情感探究是小說教學的核心
小說閱讀要把握其三要素,人物、情節、環境,小說的主題則要通過“情感”才能凸顯出來,所以,閱讀小說重點是探究小說的情感。小說情感要通過人物形象來感悟,一篇小說中可以重點刻畫一個人物。如海明威的《老人與海》,全篇只有對老漁夫“圣地亞哥”的描寫,字里行間表現的是對這位老人堅韌精神的贊美,讀者也會被老人的精神和理念鼓舞。有的小說中人物形象較多,像《水滸傳》中,重點描寫的人物就有108將,而且個個人物形象鮮明,感情色彩較濃,讀者在閱讀過程中可以與文本人物同仇敵愾,豪氣沖天。再有《三國演義》,人物更多,小說情感線索非常復雜,正應了“一千個讀者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作品非常客觀的描寫了諸多人物,至于情感傾向,只留給讀者評價。
當然,小說情感探究要因人而異,讀者的生活經歷不同,對小說的情感理解也會各有側重。小說作者已經在作品人物身上傾注了自己的思考,讀者在閱讀時能感受到作者傳遞出來的或贊美,或批評,或肯定,或否定的信息,就可以很好地把握小說的情感傾向,領悟小說蘊含的主題。因此,探究小說情感,才能逐步走向深閱讀。中職學生在深閱讀上還很欠缺,大多數學生閱讀小說只是粗略了解小說情節,認識文中主要人物,缺乏進一步探究的意識,這是我們老師需要重點指導的一個方面。
二、小說閱讀在中職語文教學中的意義
閱讀理解能力是學生以后走向社會的關鍵能力,利用小說情感積極引導,有利于中職學生的“三觀”形成,培養自主學習能力,提高自身文學素養。
(一)小說閱讀有助于加深情感教育
小說最容易打動人,很多細節刻畫最容易走進人的心里。中職學生容易受到小說情感的感染,通過小說人物的描寫能夠產生對“真善美”的仰慕,對“假惡丑”的批判。小說教學中老師借助小說人物予以引導,可以拓展學生的文化內涵,實現情感熏陶。語文教學的過程本來就應該是情緒感染的過程,老師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小說內容,可以激發學生上進的積極性,向著更美好的方向發展。小說教學重在“讀”,初讀小說,學生可能會直接融入文本,與小說中的角色直接對話;再讀小說,學生就可以站在一定的高度上,審視小說人物孰是孰非,并且“擇其善者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如莫泊桑的《項鏈》中刻畫的“瑪蒂爾德”為她的虛榮付出了十年乃至一生的代價。我們身邊也有類似虛榮心十足的人,學生中間也有很多不顧父母勞苦,拿著父母的血汗錢過著“詩與遠方”的生活。學生通過閱讀,可以真實地感受到愛慕虛榮所導致的結果,由此學生可以反省自身的生活狀態,摒棄虛榮心理,實現情感教育。
(二)小說閱讀有助于培養學習能力
中職學生對學習缺乏積極性,對情節動人的小說還有一定的興趣。老師要抓住學生的這個興趣點,在小說教學中正確引導,鼓勵學生多讀多悟,逐步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課內教材所選小說只是“冰山一角”,老師在小說閱讀教學中要引導學生由“課內”走向“課外”,閱讀更多的文學經典,開闊視野,增長知識。中職學生有更多的空閑時間用來讀書,只要引導恰當,讓學生愛上讀書就不是難事。所謂“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當學生感受到自己的“成長”時,就會變得手不釋卷。
(三)小說閱讀有利于學生認識社會
小說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人物的性格、情感、經歷和命運都是身邊普通人的樣子,老師引導學生分析小說的表現手法,品析小說語言,可以更好地理解小說中人物的典型性。可以說認識了小說中的“一個人”,就認識了社會上的“一類人”或者“一群人”。小說創作要反映一定的社會生活,或美或丑,或贊揚或諷刺。學生閱讀小說不會只停留在“文本”中,只要思想向前邁出“一小步”,就可以把小說情節與社會生活相聯系,由此及彼,便可以看懂社會的一個側面,從而加深對社會的認識。
如栗良平的《一碗清湯蕎麥面》贊揚了貧困生活中母子三人之間互相理解和感恩的精神,贊揚了面館夫婦富有同情心和善良的品格,還有不知名顧客對老板夫婦和母子三人的真誠祝福。學生讀到最后,也會被面館里的歡樂氣氛所感染,受到“正能量”的鼓舞,內心充滿溫馨與祥和。
三、小說教學中情感線索的把握策略
閱讀小說重點是把握小說情感,老師要教給學生方法,讓學生在閱讀分析時有章可循。小說情感的把握可以從分析小說三要素出發,從細節處體會作者傳遞的情感。
(一)人物描寫角度把握情感
小說以塑造人物形象為中心,而且“描寫誰”就是為了“表現誰”,或是贊揚了這個人物的某種精神,或是諷刺這個人物的某種性格。人物描寫有很多種,外貌描寫可以體現人物的身份、地位,語言描寫可以充分體現人物性格,動作描寫可以體現人物的心理和習慣,神態描寫和心理描寫能夠表現出人物細膩的情感變化。學生在閱讀小說時要從人物描寫的角度把握人物情感的發展變化,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荷花淀》中對“水生女人”的幾處描寫就非常經典,當“水生”說:“明天我就到大部隊上去了。”對女人的描寫是“女人的手指震動了一下,像是叫葦眉子劃破了手,她把一個手指放在嘴里吮了一下。”生動形象地表現了女人聽到水生要離開自己的震動和不舍。“女人一直呆呆地坐在院子里等他”,一個“呆呆地”可以讓讀者感受到“女人”矛盾的心情,既不能攔著,又萬般不舍。此時,“小女人”的柔情占據了整個胸腔,卻又無法表達,與后文中遇到敵人的鎮定表現形成對比。女人們的成長非常迅速,“荷花淀”孕育了一群“荷花”一樣的人物。學生在閱讀時,老師要引導學生抓住對女人們的描寫,分析她們從“小女人”到“女漢子”的成長歷程,性格更堅韌,情感更深沉。學生閱讀時要手不離筆,隨時勾畫對人物描寫的語句,前后對比,深層分析,把握人物的情感變化。
(二)情節分析角度把握情感
小說要靠跌宕起伏的情節來抓住讀者的心,很多小說的情節會給人猝不及防的“反轉”,讓讀者有一種抖開“包袱”的快感。小說情感的把握需要學生理清情節發展的過程,寓“情感”于字里行間。情節通常分為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四個部分,有的小說也會發展到“高潮”便戛然而止,讓讀者意猶未盡,產生無盡遐想。當然,老師在小說教學時不必把一篇小說生硬地“切割”為幾個部分,要以“審美”的態度引領學生走進文本,與小說中的人物“同呼吸共命運”,激發學生閱讀小說的欲望。中職學生對小說閱讀還是比較感興趣的,老師要采用多種教學方式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閱讀態度,比如“讀書報告會”“閱讀體驗交流會”等,加深對小說情感的理解。
例如《項鏈》一文,前文中對“瑪蒂爾德”的描寫就已經顯示了她的虛榮和妄想,直到在舞會上大出風頭,滿足了她的心理需要。但是遺失了項鏈無疑成為晴天霹靂,好在小女人還能夠自立自強,利用十年時間償還了債務。情節發展到此處,應該結束了,結果一個反轉,項鏈主人說道:“唉。可憐的瑪蒂爾德,不過我那一串本是假的,頂多值得五百金法郎!……”文章到此戛然而止。老師可以開展一次“讀書報告會”,讓學生給小說續個尾,想象一下瑪蒂爾德聽到這個結果會是怎樣的反應。學生可以根據瑪蒂爾德的本性或者十年經歷去猜想,各抒己見,挖掘文本中更深刻的情感。
(三)環境描寫角度把握情感
環境描寫在小說中可以起到推動情節發展、烘托人物形象的作用。所謂“一切景語皆情語”,環境描寫為情節的發展奠定情感基調,增加故事的真實性,從而感染讀者。學生在閱讀小說時對自然環境的分析比較到位,只要結合情節發展和人物描寫就可以準確把握,但對社會環境的描寫則需要結合小說創作的社會背景去理解。老師在學生閱讀小說前,要把小說描寫的社會現實給學生作詳細介紹,讓學生到文中尋找社會現實的影子,加深學生對文本的理解。
比如《項鏈》的主人公“瑪蒂爾德”就生活在19世紀80年代的法國,當時大資產階級當權,他們的生活驕奢淫逸,追求享樂,這種社會風氣也影響了小資產階級。小資產階級中很多愛慕虛榮的人則想攀附上級,躋身上流社會。正是這種社會環境,才導致了瑪蒂爾德的悲慘遭遇。小說中“小職員”費盡心思搞到了一張邀請函,而且“晚會上能看得見政界的全部人物”,這些描寫正表明當時有權有錢的人會利用宴會結識地位更高的人。對社會環境的分析,有利于學生準確把握小說的情感主題,理解小說反映的社會生活。中職學生面臨踏入社會,利用小說認識社會增加閱歷,也是不錯的一種途徑。
四、總結
小說閱讀首先要讀出小說的情感,根據“三要素”正確分析小說的情感線索,實現情感熏陶。小說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培養學生自主閱讀的能力,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語文老師在小說教學時要做好引導,利用小說中富含正能量的人物形象感染學生,震撼學生心靈,讓學生自發確定自己的“偶像”,樹立學習目標,實現思想情感的健康成長。學生對小說作品的審美有著差異性,無論學生對小說的情感主題有著怎樣的解讀,只要能給出合理的解釋,老師都要給予鼓勵,激發學生的閱讀熱情,涉獵更多的經典作品,汲取文學精華,提升文學素養。
參考文獻
[1]毛艷菊.淺談職業學校語文教學中的情感教育[J].職業(下旬),2010(7).
[2]張成月.當前初中語文小說教學的現狀與思考[J].河北師范大學學報(教育科學版),2010(5).
[3]朱廣玉.淺談小說教學中審美教育的問題及對策[J].淮陰師范學院學報(自然科學版),2015(4).
(編輯:龍賢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