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家英
【摘要】馬克思哲學研究的主體是“現實個人”,同時在人的自我全面性發展過程中構建世界,其可以有效體現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礎邏輯起點,并存在基點與最高目標。將馬克思哲學應用在思想政治教育當中,促使思想哲學與思想政治教育得到共同發展。文章簡要分析了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融合,可以為相關教育者提供一定幫助。
【關鍵詞】馬克思哲學;中國化理論;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融合
一、引言
馬克思哲學的實踐性觀點主要是明確自身的哲學價值觀,同時實現對傳統哲學觀的一種改變與超越,將哲學當作一種可以改變世界的力量。馬克思哲學認為理論一旦被群眾所掌握,那么會逐漸轉變為一種物質性的力量,哲學把無產階級當作自身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思想政治教育和馬克思哲學的高度契合,可以讓思想政治教育的形式與內容得到有效的發展與充實,從而更好地將馬克思哲學融入到現實世界當中,促使思想理論在思想政治教育當中得到驗證和普及。
二、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屬于一種具體且現實的存在,也屬于人的實際生活過程,屬于現實生活的一種生產與再生產。馬克思哲學的出現主要是人在思想發展價值觀方面的一種轉變與發展,其可以促使哲學的視域、主題、理念、功能、品格、范式以及思維方式、思維目標等出現明顯的改變,其中最為主要且根本的仍然是現實生活中的中國化理論,以現實生活中的人生觀與發展命運的關懷作為根本,以人的自由以及全面性發展作為目標,將周圍世界進行重新的安排,并將人的世界與人的關系等歸還給個人主體[1]。馬克思的批判一般是以哲學從虛幻下降到現實,從外在的物質世界或絕對性的理念著手實現對人的考察,其哲學屬于現實與虛幻的一種改變,也就是從人的現實生活當中出發,證明以往哲學當中哪一個抽象世界的存在,以往的哲學所描繪的中國化理論與現實生活當中的人脫節,必然會導致人的失落。對此,在馬克思哲學的視野當中,是以歷史、總體以及現實的人作為基礎,從理性的角度進行批判,并最終形成一種為人類所服務的中國化理論。
在《德意志意識形態》當中,馬克思提出了關于德國哲學從虛幻下降到現實屬于一種完全性相反的改變,這里所指的改變也就是說我們并不是從人們所說、所想的層面上著手,也不是從口頭所說、思想假設以及想象出來的人出發去理解現實生活中的人。出發點是從實際生活層面上,從現實生活的過程中描繪生活過程中的意識形態的反響、反射性的發展[2]。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屬于人的世界,其自然界的持續性發展與生長會成為人的過程與人要成為的一種自我生成過程,具備歷史性與統一性。人不是單純的自然存在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的本性在于生活性,其會隨著人的生活實踐性發展,深入改變自身的歷史發展過程,從而實現對人的持續性表現。
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永遠是人,科學地落實教育活動,必須先對人進行準確認知與了解,在掌握人的思想形成以及發展規律的同時進行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無論是在學科的理論上還是在實際性的工作當中,其邏輯的起點必然要以人為主。自從進入到了階級社會之后,思想政治教育就已經形成,并且在原始社會當中,思想政治教育也有一定的應用。在歷史條件之下,真正的個人與社會都沒有誕生,此時所有都屬于一個整體的存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主要體現在社會與現實的要求之下。但隨著人和社會發展的觀念不斷改變,對于人和社會發展的新階段而言,人走向了世界歷史性的個人發展階段,此時也屬于個人發展的一種全新階段,這一過程中人和社會是統一性的,人屬于社會中的人,而社會屬于人組成的社會,人的社會化和社會的人化屬于統一性的存在。
在滿足現實生活的考察方法中,從現實與生命的個人角度出發,現實的個人并不存在于一個虛幻的離群居所或固定不變的狀態當中,而是處在一個現實生活當中,可以借助經驗考察到在一定條件之下發展過程中的人。這就要求現實當中的個人對社會進行說明,同時將社會當作現成的進行說明。從現實的個人角度著手屬于馬克思主義中觀察社會的歷史現象根本性方式,現實思想政治教育應當從現實的人著手,結合中國化理論發揮人與思想政治教育的關聯性,從而為思想政治教育做出合理的解釋,并將現實中的人作為思想政治教育的邏輯起點。
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存在基點
思想政治教育屬于人的思想品德不斷發展的必然社會實踐性活動,現代哲學的研究認為,實踐性活動屬于人存在與發展的基礎性方式,人的本質在于活動主體的存在,而現實生活當中的活動屬于人存在的一種基礎樣態。正如馬克思所提出的,一部人類的歷史必然會存在人有意識借助自身的目的對象性活動創造歷史。從實踐性角度來看,思想政治教育屬于人存在的一種活動方式,思想政治教育能夠推動人的道德品質發展,其主要在于活動方式的主體為人[3]。思想政治教育屬于人思想品德發展的一種實踐性活動,屬于實踐性活動主體的受教育者和實踐活動客體的一種社會思想政治文化相互影響,從而實現社會規范性和自我思想品德的發展。在這一過程中,受教育者的思想品德構建活動也可以借助和教育者的交互實踐,教育者與受教育者都可以通過社會思想政治文化的共同發展相互結合成為“主體、客體、主體”的關系。從人的實踐性活動角度來看,可以將人的思想品德在實踐活動中形成作為基礎理論,并將人的思想品德的制約因素與多方面矛盾相結合,將人存在與思想政治教育存在相關聯,從而實現中介性的參與。對此,也可以認為現實生活中的人屬于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基點。
思想政治教育的對象是人,出發點與歸宿都應當以實踐為目標,思想政治教育必須以人為工作對象或實踐性的對象,不能脫離現實或人的具體思想,而是需要根據抽象人、虛幻人的思想進行教育,只有從現實、具體人的實踐性角度出發進行教育,才可以真正體會本質主體,也就是任何一個人都需要承擔實際工作,并有生活實踐地處于客觀性環境。人的思想雖然屬于主觀性存在的物體,但是其存在的基礎與根源只能夠是實踐活動或客觀性方式。對此,只有從人的思想實踐性角度著手,并做好思想形成、發展以及變化的分析判斷,理解其中的客觀原因,才可以杜絕思想政治教育所存在的抽象、空洞問題。
從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腳點來看,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是幫助人形成一定的思想政治素養,并實現思想政治素養的持續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形成與素質提升動力,根本來源于社會實踐與社會發展的需求,并指導人開展實踐性活動。離開社會實踐談論思想品德或思想政治素養,只能夠是坐而論道。所以思想政治教育必須遵循知行統一,充分體現教育的實踐性本質,增強教育實效性。
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是生成性、發展性的思想政治教育目標
從馬克思哲學的角度看,現實生活當中的個人與合乎理性要求的人在社會歷史中會不斷地生成并發展,人的活動方式并不會以固定方式發展,任何具體的存在都具備一定的短暫性意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理論屬于一個歷史性話題,永遠會以不斷改變的方式體現,體現為一個生成性的過程,任何一代人只能夠在前人的現實成就基礎上不斷地創新實踐,創造發展。針對現實中國化理論而言,其不僅屬于以往中國化理論的一種繼續與產物,而且是未來中國化理論的一種基礎性理解與開端。對此,中國化理論當中必然會存在一些生成的過程,中國化理論本身的內容非常復雜,中國化理論也屬于一個持續性更新與生成的關系,中國化理論屬于一個變動不居、日新月異的體現,人的生活屬于一個持續性發展的過程。在中國化理論當中,不存在任何一成不變、始終如一的事物,所有的都處于無限生成、無限改變的過程,中國化理論也不屬于一個僵硬、死板、寂靜的世界,在這一個世界當中,人會不斷地意識到自身的對象性,同時還會在觀念方面以對象性實現非對象性,從而形成一個理想型世界,將對象世界改變成為一個滿足人的要求的中國化理論,從而實現人和世界的持續性統一發展。
從馬克思主義角度看,語言、精神世界必須與現實物理世界相結合,以日常或非日常的方式加以體現。物質或精神等生活形式屬于現實生活的基礎內容,人不僅需要按照一種“尺度”的方式構建中國化理論,而且需要根據人的“內在尺度”實現生活的體現。中國化理論屬于歷史殘留的一種,可以通過人借助自身的對象性物質活動實現創造,其不屬于零散的日常活動,而是一種有效關聯的活動形態,不應當成為一個單一個體力量的體現,而需要從整個社會的角度體現。馬克思哲學視野當中的中國化理論具備全面性,可以體現在中國化理論的內容方面。在對人提供關注、培養以及發展的思想政治教育過程中,人的不斷生成與全面性發展屬于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終目標,所以必須從培養高素質全面性人才著手,從人的社會主義價值、經濟與政治文化實踐性活動出發,滿足人的基礎需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五、結語
綜上所述,合理地掌握并應用馬克思哲學理論以及相關的觀點對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有著顯著的推動作用,可以發揮更加優質的指導性作用,促使教育者的哲學素養更好地感染學生,同時通過學生的實踐性參與讓其可以更加深刻、全面地理解馬克思哲學以及相關的課程教育內容,促使學生的思維得到有效提升,從而達到全面性共同發展的目標。
【參考文獻】
[1]戴波.淺析中國化馬克思主義與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相融合[J].渤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21(04):233-234.
[2]趙曉娜.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教學理論與體系探究——評《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概論》[J].江西社會科學,2017,15(08):268.
[3]趙洪媛.馬克思主義中國化背景下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新方法[J].考試周刊,2016,24(84):1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