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明霞
【摘要】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的不斷深入,農村中小學教育也產生了不少變化和影響。文章對如何推進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進行了分析研究,分析了現狀,并結合實際情況與發展需求,提出了優化對策,為我國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實現提供相關參考。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教學模式
一、前言
本文對如何推進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進行分析研究,對我國農村中小學教育現狀進行全面闡述,并對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影響性進行明確,以時代發展、教育改革為基礎核心,提出相關優化對策,為我國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順利開展奠定堅實基礎。
二、推進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隨著我國教育體制改革不斷完善,應試教育逐漸向素質教育轉變。農村中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性保障教育之一,有其重要性與影響性。推進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實質是以“新農村、新發展、新教育”為主,將十九大與習總書記重要講話進行重新詮釋及執行,深化教育體制改革與落實基層教育保障,將“信息化”作為基層教育扶持保障基礎,以“網絡化、數字化、信息化”為提升教學質量、鞏固教育基礎的重要創新模式。推進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具有以下效果。
第一,提升了教學質量。將農村中小學教育教學以更加開放式、多元化模式呈現出來,對教學質量起到一定提升作用。
第二,提高了教學效率。信息化教育模式不同于傳統教學模式,其實質在于對教學方法及策略的效率性提升,優化了教育資源與教學內容,起到“事半功倍”的重要作用。
第三,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與興趣。對農村中小學進行信息化教育建設,使學生增進了對新穎教育模式的認同,拉近了學生與現代科學技術的實際距離,從多方面、多角度提升了學生對外界及自然科學的探索欲望。
第四,縮小了農村教育與城鎮教育的差距,使農村教育不再偏遠,不再落后,而是逐漸接近城市教育,對農村經濟發展及產業配置也起到間接的促進作用。
三、農村中小學教育現狀
(一)教學形式較為單一
筆者通過對我國部分農村中小學教育進行實地走訪調查發現,部分中小學教育教學形式較為單一,缺乏相應的創新性、突破性。主要是由于我國政府對中小學基礎教育投入不夠,包括資金、政策、模式等,導致我國農村中小學教育依然采用傳統教學模式。教師在課堂上進行理論性講述,學生在下面被動聽講。從教學質量與教學效率的角度來講,這種滯后的教學方式不能滿足新時期教育改革的實際需求。因此,教學形式單一是我國農村中小學教育的普遍現狀。例如,信息化教學模式的缺乏,使學生對新型教育模式的認知造成了無形阻礙,影響了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全面開展[1]。
(二)教育理念極為落后
農村中小學教育作為基礎性保障教育之一,具有一定的重要性與影響性。通過對中小學教育走訪調查,筆者發現部分農村中小學教育者教學理念較為落后,片面地認為教育就是“認認字、看看書”,而不是從素質教育角度去看待中小學教育的重要性及方法性。因此,在實際教育中經常會出現教育思維及理念無法與現代化模式接軌的情況。例如,由于信息化教育理念的缺乏,無法將更為先進的信息化教育理念進行引入,制約了農村中小學信息化教育模式的建立,影響了農村整體性教育發展布局[2]。
(三)基礎性信息化體系缺乏
中小學教育信息化不是單一片面的簡單流程,而是更為科學、合理的系統布局。現階段雖然我國大部分鄉村已經實現了“互聯網+”建設,但仍有少部分偏遠鄉村停留在傳統教育模式當中。其中,最為主要的是基礎性信息化體系建設的缺乏。基礎性信息化體系是開展信息化教育的重要基礎核心,主要包括網絡輸入及輸出設備,網絡服務器,計算機、數據庫等相關軟件,局域網及廣域網體系等。因此,從農村中小學教育長遠發展布局角度來講,加強基礎性信息化體系建設尤為重要[3]。
(四)農村教師綜合素質有待提升
部分農村教師綜合素質存在一定的滯后性,這種滯后性不是以單一片面的形式存在,而是經過長期影響、限制形成的一種主流趨勢。筆者通過對部分農村教師實際采訪了解發現,農村中小學教師學歷水平相對較低,主要為中專、大專、本科,其中本科學歷在整體農村教師隊伍中僅占6%,在實際教學中無法為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起到實質性保障作用。另外,教師學歷水平低下也制約了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進一步發展。例如,部分教師本身就缺乏對信息化教育體系的理解及掌握,更談不上對相關工作進行進一步開展[4]。
四、推進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主要對策
(一)豐富教學模式
首先,應該對農村中小學教學模式進行豐富,優化傳統教學形式,將教學模式的創新與時代發展、教育體制改革進行緊密關聯,呈現出整體性、質量性、效率性。其次,引進多媒體、互聯網、數字化教學模式,將傳統教育方式進行創新包裝,并對教學內容進行進一步創新,教師可以以媒體課件形式將教學內容更為生動、趣味地呈現出來。再次,對信息化教育模式進行創新,例如,將媒體技術與信息化教育相融合,將自動化技術與信息化教育相融合,將傳統德育教育與信息化教育相融合等[5]。
(二)創新教育理念
農村教育工作者應該站在時代發展角度,摒棄傳統陳舊教育思維,應用現代化教育理念與教育發展思維。“教育先行、教育為本”日益成為當下我國重要戰略發展趨勢,而基層基礎教育培養的重要性在于發展學生的探索思維、提問意識及綜合能力等。進行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可以為學生打開“探索之窗”,讓其通過互聯網就可以感受到外部世界的多彩性與魅力性。因此,農村中小學教育工作者應該對其教育觀念進行重新樹立,將其理念性想法進行實際性實現[6]。
(三)加強農村基層性信息化體系建設
第一,在網絡硬件方面加強整體建設,構建基礎網絡體系,主要包括網絡設備、信息化設備引進,計算機等相關教學器具的采購等。第二,構建局域網與廣域網,打造鄉村局域網及廣域網發展體系,逐步完善信息化結構建設。第三,建立服務器、數據庫及相關教學軟件管理模式,為進一步的基礎性信息化教育開展奠定堅實基礎[7]。
(四)提升農村教師綜合素質
筆者發現部分農村教師綜合素質普遍偏低,造成該問題的原因主要是受長期計劃性教育體制影響,實際教學中不能充分發揮教師先鋒主導作用,即缺乏信息化教育的有效傳播。針對此問題,應提升教師綜合素質。第一,定期、定時進行信息化教育培訓,讓教師充分了解掌握信息化教育的實質核心與意義所在。第二,加強對農村教師的信息化專業知識及理論實踐教育,使教師既是教育者又是技術員,保障農村信息化教育的順利開展[8]。
(五)轉變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網絡認識
從我國當下農村教育教學角度出發,對傳統教學方式進行轉變,樹立以學生為主體的教育目標,不斷加強學生網絡認識、網絡理解,將傳統的學習思維方式向網絡化、智能化方向轉變。
第一,開設相關課后興趣班,以網絡計算機技術為主,多以游戲、問答等形式呈現出來,從學生興趣入手,將興趣轉變為愛好,將愛好轉變為理念。第二,加大相關宣傳力度,農村中小學可以利用自身優勢,不斷加強網絡知識宣傳,通過板報、廣播等主流宣傳方式,對網絡知識及信息化建設的優勢、影響進行宣傳,提升農村中小學信息化教育、教學的效率。第三,以家長為主要介入對象,做好家長工作,不斷講述與疏導信息化建設理念與發展趨勢,讓家長明確未來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重要性、關鍵性。因此,轉變教學方式,提升學生網絡認識,可以從本質上達到提升信息化教育質量的重要目的。只有將學生作為培養目標與教育主體,不斷對其進行信息化網絡理論灌輸,才能對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起到實質性推動作用。
五、結論
綜上所述,本文通過對如何推進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進行分析研究,對問題的實質性、影響性進行重點分析,并結合農村教育現狀提出相關優化措施,主要包括豐富教學模式,創新教育理念,加強農村基層性信息化體系建設,提升農村教師綜合素質等,為相關工作的進一步開展奠定了堅實基礎。
【參考文獻】
[1]曹晉,吳冬妮.新聞生產與市場經濟深化進程中的信息社會——新聞媒介與信息社會譯叢總序[J].當代傳播,2018,12(01):12-13.
[2]高文新.對《基督教經典譯叢》總序的幾點討論[J].社會科學戰線,2018,25(11):7-12.
[3]解月光,李伯玲.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的有關問題與建議[J].中國電化教育,2018,33(08):25-27.
[4]林萬新.河北省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發展狀況的分析與思考[J].中國電化教育,2017,25(03):00012-00013.
[5]周敦.關于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的思考[J].中小學信息技術教育,2017,55(02):44-45.
[6]姚春玲.我國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建設若干問題的思考[J].軟件導刊,20018,12(02):69-71.
[7]易佳,盛健.基礎教育信息化發展要用數據說話——以上海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應用推進為例[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8,66(10):4-9.
[8]王民.農村教育信息化的深度推進——以上海市400所農村中小學教育信息化應用實驗項目為例[J].開放教育研究,2018,47(03):72-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