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雪
【摘要】基于新課程理念構建的“三導一清”課堂教學模式,設定了“導學”“導練”“導悟”“自主完成當堂清”四個環節,優化了習作教學的流程,讓教師們在實踐中有章可循,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習得了方法,提高了習作教學的實效。
【關鍵詞】“三導一清”;小學語文;習作教學;實效
習作教學是小學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一直以來圍繞習作教學的爭論就從未停止,不過卻缺乏系統的理論和實踐研究,因此教師們常常覺得無所適從。
而基于新課程理念構建的“三導一清”課堂教學模式,堅持以生為本的理念,以“建構主義”“最近發展區”的理論為基礎,設定了“導學”“導練”“導悟”“自主完成當堂清”(簡稱“一清”)四個環節,優化了習作教學的流程,讓教師們在實踐中有章可循,讓學生們在課堂上習得了方法,提升了習作教學的實效。
現以習作指導課《秋天的樹葉》一課為例,談談“三導一清”教學模式每個環節的設計及給作文課堂帶來的轉變。
一、“導學”——創設功能語境,激發寫的情緒
“導學”環節主要任務就是創設功能語境,包括設計適合學生學習的問題與情境,激活學生的情感與體驗,喚醒學生表達的情緒;同時要讓學生通過審題,明確習作功能,即習作的角色、傾訴的對象、習作的內容以及習作的要求。
1.創設語境
哲學家克里希那穆提的著作《人生中不可不想的事》中有一段話:“你必須對一件事深感興趣才會專注,然后你才會想要知道相關的所有事情,你的整個心、整個人才可能專注。同樣的,如果你認識到你所提出的問題的重要性,你就會有興趣想知道這件事的真相了。”寫作和任何事一樣,當成為一種需要和興趣時,才會激發創作的靈感。在這里,可采用的策略有:(1)教師講述創設情境,就是由教師講述學生喜聞樂見的話題,打開學生情感的閥門,促動其主動傾訴的愿望;(2)現場活動激發興趣,可以通過現場游戲等方式,調動學生全面參與的熱情,指導學生觀察和表達;(3)借用圖畫引發聯想,從學生的喜好入手,出示相關的圖畫書,指導學生學習講故事的方法,等等。
比如筆者在《秋天的樹葉》習作指導課之始,是這樣設計的:配樂出示《秋天的落葉》圖集以創設情境。引述:秋天是一個美麗的季節,在這個美麗的季節,有一道特別亮麗的風景,那就是秋天的樹葉。前幾天,老師布置同學們去秋天的郊外看樹葉,你觀察到了哪幾種呢?看到這些美麗的秋葉,你想到了哪些描寫秋天景色的成語或詩句?這樣的設計讓學生在優美的音樂聲中,欣賞秋葉飄飄的優美圖片,仿佛置身于落葉飄零的畫圖中。在產生傾吐的愿望之時,再引導學生訴說課前觀察樹葉的回憶與感受,適時補充與秋天有關的成語和詩句,為下面的運用做好了鋪墊。
2.明確要求
審題是寫好一篇文章的第一步,而且是關鍵的一步。因此,在習作教學中,必須要引導學生學會審題,明確習作的內容和要求。本課中,學生在閱讀習作要求后,很快會發現本次習作的以下要求:題目——秋天的樹葉;選材——熟悉的、喜歡的;內容——顏色、形狀、產生的聯想。只有審清題意,才能開拓思路,寫出內容具體充實、合乎要求的文章。
二、“導練”——尋找訓練基點,增強寫的能力
知道了寫什么,還是不夠的,寫作的秘密往往隱藏在“怎么寫”之中,這就涉及寫作的知識和技能。王榮生教授曾說過:“從語文課程的觀點來看,聽說讀寫能力的培養,首先是個知識的問題。合宜的能力需要適當的知識來構建。”這里“合宜的能力”對習作而言,就是適合兒童的寫作方法。例如不同文體的不同寫法,細節描寫的不同方面,這些都需要在閱讀和寫作中有計劃、有整體、有針對性地訓練,做到教有起點,學有重點。“導練” 環節正是實現這一目標的有效載體,它要求教師根據教學內容尋找出學生的“最近發展區”,通過不同的練習,讓學生掌握習作方法。
對于寫狀物類作文來說,學會觀察是必要條件。觀察的目的是為了捕捉事物的特征,獲得總體認識,弄清局部情況,注意事物的動靜變化等,以便從中獲得深刻的體驗和真實的感受。所以,指導觀察時,首先要幫助學生學習怎樣有目的、有次序、認真細致地進行觀察。在本課中,筆者便以銀杏葉為例,首先指導學生觀察葉色,從形狀、顏色、氣味、觸感四個方面去觀察葉片靜止時的樣子,引導學生試著運用比喻、擬人的手法將句子說得更生動;接著啟發學生想象:隨風飄動起來的銀杏樹葉又是什么樣子的,學生通過想象,生動地描述了葉子翩翩起舞的姿態。
“導練”環節,是基于一定訓練點的有目的的練習,練習時要注意有層次、有梯度、較典型,要讓學生可以舉一反三。因此在這里,筆者選取了“秋天的樹葉”中的一枚銀杏樹葉作為典型,滲透觀察的方法。同時引導學生通過想象,運用修辭方法描述樹葉的形、色、味,指導學生做到觀察有層次,表達有方法。
當然,適合小學生掌握的寫作方法有許多,這就需要教師按照年級訓練重點,安排適切的寫作技能的訓練,積少成多,聚沙成塔,讓學生逐漸從“怕寫”走向“能寫”。
三、“導悟”——感悟習作方法,積累寫的知識
積累寫作知識,是習作教學的理性選擇。而“導悟”正是指教師在導學和導練后引導學生理解、領會知識的過程,是對“學”與“練”的提煉與升華,有利于學生知識的貫通、技能的形成、情感的教育。這一過程也是讓學生在悟法、悟理、悟情、悟境的過程中,得到能力的提升。
《秋天的樹葉》一課,為引導學生感悟寫法,筆者是這樣設計的:在學生完成初稿片段后,師生評議感悟寫法。首先,指名學生朗讀自己的作品,指導學生從抓住特點、敘述順序、表達方法幾方面點評。重點指導:怎樣把樹葉的形狀、顏色寫得生動?學生在說、寫的實踐中,自然悟出這樣的方法:表達要有順序,在狀物類習作中可以通過豐富的想象、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把事物的特點描寫得具體生動,同時點撥了“詳略得當”與“過渡自然”的技巧。
如果說“導練”環節側重于習作實踐,“導悟”環節則偏重于思考與總結,偏重于對學生習作技巧的點撥。
四、“一清”——限定習作時間,提高寫的速度
“一清”即“自主完成當堂清”,是指學習任務和作業當堂完成,以便及時了解真實的學情。習作課上,筆者都會有意少講、精講,將節約下來的時間用于學生完成課堂任務。筆者會采用以下方法。
1.“清”片段練習,著力典型示范
每一節習作課,都會有訓練的重點,因此課上可以安排規定時間的片段練習(一般為10分鐘左右)。學生習作常會有一些共性的優點或不足,教師則需要在學生埋頭習作的同時,或尋找具有代表性的需要改進的作文現場交流,師生評議,達到相互提高的目的;或選取典型佳作,共同分析結構、文字方面的優點,用以學習借鑒。
2.“清”當堂作文,專注全面調控
以往的學生,總是喜歡將作文提前寫好或是回家完成,總有一些學生平時表現好而臨場寫作能力差。究其原因,可能是不在課堂完成的作文未必是獨立完成的,或是平時拖拉的習慣已根深蒂固。因此,作文當堂完成很有必要。當然,一開始由于學生的差異,完成的情況不太一致。但是,當有了“當堂清”的任務意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會大大的提高。對教師而言,當堂作文也有了更多指導、調控的機會,可以放大共性問題,關注個性問題,給學生面對面的指導。一段時間以來,學生的習作速度有了很大的提高,思維的連貫性也有了很大的進步。
使用“三導一清”教學模式一段時間以來,教師們的教學觀念正悄悄發生著轉變。在課堂上,教師們能時刻以學生為中心,在語境中激發學生的習作興趣,在練習中指導學生習作方法,在感悟中幫助學生積累知識,努力培養學生習作的信心,習作教學的課堂正不斷走向實效。
【參考文獻】
[1]吳勇.童化作文:走向實效的習作教學[J].小學教學參考,2015(4):1-4.
[2]管建剛.我的作文教學主張[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
[3]教育部.全日制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實驗稿)[S].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