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家慧



【摘要】翻轉課堂作為一種新型的教學模式,在數學課堂上的應用能夠強化學生的主體地位,促進師生關系的和諧發展,解決教與學之間的生態失衡問題,從而保障了課堂教學質量和授課效率?;趯πW數學課堂翻轉的認識,嘗試依據低中高不同學段的學生自主學習的心理特征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表征,形成以“了解需求→制訂計劃→合作學習→應用拓展→自我評價”為主要板塊的教學流程。
【關鍵詞】課堂翻轉;教學流程;自主學習
在教育生態學理論下,課堂被看成是一個完整的生態系統,各個因素之間的關系是否和諧,關系到整個生態系統中信息與能量的傳遞。教師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方式直接決定知識傳授效率。但這些問題思考的切入點都是在教的層面,尤其是數學學科,很多時候受制于知識本體之間的內在邏輯梳理,而忽略了學生數學學習始終存在的兩大問題:一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信度問題,即認同、悅納的程度;另一個是學生對數學知識的通感問題,即透徹、貫通的程度?;谶@樣的體認,嘗試翻轉課堂,強化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實現教師與學生傳統角色的翻轉,從而為學生數學素養的培養奠定良好的基礎。筆者以此總結翻轉課堂在探索與聯結自主學習通途方面的現實意義。
一、翻轉課堂的價值立意:培育兒童的自主精神
翻轉課堂譯自“Flipped Classroom”或“Inverted Classroom”,也可譯為“顛倒課堂”,是指重新調整課堂內外的時間,將學習的決定權從教師轉移給學生。最典型的外顯方式,是與微課和慕課相互結合,在本文中,更多體現在以生為本的理念內核。
1.以自主精神為旨歸的翻轉課堂
1986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出了教育的四大支柱:學會求知、學會做事、學會合作、學會生存與發展。四個學會的內涵是人的自主發展。從我國古代以孔子為代表的儒家學說,倡導自我修養和慎獨,到陶行知的創造教育和學生自治,再到當下“四個學會”教育,無不滲透著自主發展的精神,而這,是翻轉課堂的現實要義和內涵旨歸。
2.以自主能力為主體的翻轉課堂
教育或者教師的智慧就在于幫助學生自主發展,因而自主發展直抵教育的核心問題。對比當下的中外教育,中國學生普遍存在自主發展能力不足等問題,主要原因包括:學生自主發展意識不足,自主發展沒有真正落實;學生的自主發展缺少計劃性;學生自主發展往往停留于理念,缺少策略和途徑;學生自主發展中如何合作、反思、調整等能力不足,這些都是翻轉課堂所要面對的主要內容。
3.以自主發展為目標的翻轉課堂
早在1989年,在聯合國公布的《兒童權利公約》中就明確提出:“確保兒童的生命權、生存權和發展權的完整?!?《兒童權利公約》明確指出,所有兒童都享有生存和發展的權利,我們應最大限度地確保兒童的生存和發展,從而為兒童創建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由此可見,自主發展本應是兒童的權利,學校應該將這樣的權利交給兒童,而將這樣的權利交給兒童的一個重要方式,是翻轉課堂。
翻轉課堂不僅珍視對自主精神的保護,而且以自主能力為主體,用翻轉課堂的方式表達出來,從而讓兒童擁有自主發展的能力。
二、翻轉課堂的教學流程:發展兒童的自主素養
在具體的課堂教學中,以兒童自主學習的精神養成為目的,緊緊圍繞兒童自主學習的核心素養,幫助兒童建構具有兒童特點、富有兒童情趣的翻轉課堂流程,促進兒童在學習過程中經歷、體驗、發現、探究,學會自我發展,成為最好的自己。主要按照低中高不同學段的兒童自主學習的心理特征以及自主學習的能力表征構建兒童自主學習的數學課堂翻轉流程。
1.翻轉課堂物理時間的教育意蘊
依據自主學習基礎上的翻轉課堂教學模式主要有三種取向,一種以人際互動為取向,一種是以意義建構為取向,一種是以學生的學習自我調節為取向?;谡n堂物理時間的重構,我們側重于以意義建構為取向的翻轉課堂,在具體的教學中開展以“了解需求→制訂計劃→合作學習→應用拓展→自我評價”(見圖1)為主要流程的自主學習活動。了解需求主要從學生想要解決的真實問題入手,把學生引入一種完整的、真實的或逼真的問題情境中;制訂計劃主要圍繞學生的需求開展討論;同時給予學生必要的合作學習支架解決問題;應用拓展環節主要圍繞學生生成的新問題展開初步的討論,以引發新的思考和學習,從而打破教科書的邊界;自我評價主要圍繞解決問題的過程反思自己以及同伴的學習表現,強調學習者的主動建構,從而翻轉課堂,賦予課堂物理時間的教育意蘊。
2.翻轉課堂思維支架的教育范式
主要根據兒童自主學習的特點,以課堂為主要范圍,以自主學習的教學一般模式為指導,從一年級到六年級分別側重于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興趣、習慣、方式、能力、評價、素養的培養。以翻轉課堂典型課為例,我們主要從思維支架、實驗單、教學案三個層面進行課堂翻轉。思維支架幫助教師澄清自主學習的價值和意義,厘清實踐的方向;實驗單主要澄清自主學習的指導路徑;教學案則是兩者的具體實施。圖2是三年級數學“三角形內角和”翻轉課堂的課程案例。
3.翻轉課堂學習工具的輔助價值
翻轉課堂學習工具是學生實現自主發展的輔助,它是學生學習的手段,而不是目的。因而,在研發翻轉課堂學習工具的時候,需要關注學習工具的趣味性、適切性、階段性、操作性等。首先是趣味性,針對小學生的心理年齡特征,沒有趣味性的學習工具難以吸引他們的注意,如果在沒有引發趣味性的前提下使用,學習工具反而會成為自主學習的障礙。其次是適切性,要根據小學生自主學習的規律和要求,尋找最適合學生自主學習的內容以及方式,同時要能夠與學習、生活等相互融合。再次是階段性,不同年齡階段的學生在自主學習意識和能力上的表現是不同的,自主學習工具在設計上要能夠體現階段性,并以此為依據設計能夠讓學生充分展示自主學習能力的工具。最后是操作性,自主學習工具要簡易、好用,不能復雜,無論是在課堂學習,還是綜合活動中,自主學習工具要便于學生操作,因而既不能只是簡單的記錄本,也不能是復雜的文本。
當然,無論從翻轉課堂的物理時間、思維支架、學習工具等方面的實踐如何深入,還是要回到本質,就是“以生為本”,只有從人的角度出發,才能從本質上將課堂翻轉。
三、翻轉課堂的評價變革:支持兒童的自主力量
關于學生自主學習的測評主要有兩種取向,一種取向是把自主學習看成一種能力傾向,另一種取向是把自主學習看成一個事件或學習活動。我們主要以第一種為測評取向。為此,我們通過《翻轉課堂視野下的自主學習能力自我評價表》(見表1)對不生進行評估,同時,我們也重視教師對學生的評價,我們借鑒的是齊莫曼和馬丁內茲-龐斯于1988年編制的《翻轉課堂視野下的自主學習學習結果評定:教師用量表》(圖3)。
調查顯示,翻轉課堂作為一種實踐方式需要不斷實踐,學生自主能力傾向需要長期培育,而其中的關鍵在于教師。教師不只是自主學習信念的持有者,更是學校文化、課程實施、評價轉型的實踐者。從影響教師翻轉課堂翻轉程度的因素看,主要分為兩類,一類是環境因素,來自上級、同事、課程以及學生,壓力增大會導致教師對課堂物理時間的調配;另一類是教師自身的因素,只有當教師最大限度發揮個人能力并由此產生滿足的時候,不僅提升自己的教學信心,而且也有助于教師抵抗環境壓力而傾向對課堂進行翻轉,同時也對學生的學習給予的最大支持。
我們相信,在未來,也許教育、學校的形態會發生許多深刻的變化,但是,我們以為學校的“關注人的成長核心”是永恒不變的。為此,我們需要時時刻刻不斷重返教育的精神家園,時時刻刻需要仰望未來的生活世界,不斷探索與聯結自主學習的通途,翻轉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