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打造小學數學教學優質課堂是一線教師教學中不懈追求的目標。想要達到這一教學目標,教師要充分做好課前準備,對教材、學生以及學生心理都要有深刻的了解和把握,還要在課堂上使用恰當的課件,善于用問題貫穿起課堂教學內容,讓課堂節奏緊而不亂。
關鍵詞:小學數學;優質課堂;教學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0-0098-01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0.087
在新課程教學改革日益深入的今天,許多學校相繼摸索并形成了自己獨特的教學風格和教學模式。在不同的地區,優質課的評分標準會有所側重。雖然每位教師的授課方式不同,教學風格也不同,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展示各自的亮點,但是優質的課堂總會有一些相似的地方。
俗話說,“臺上十分鐘,臺下十年功”,將這句話用在課堂教學上,也同樣適用。教師在課堂上看似自由的發揮,其實都是教師課下費盡心力認真準備的結果。一堂課,準備充足和準備不足,所表現出來的課堂效果是截然不同的。尤其是小學數學課堂,如果教師沒有對學生事先熟悉和準備,課堂狀況往往會不理想。小學生的思維正處于發展的活躍期,他們的問題千奇百怪,很多時候讓人想不到他們怎么會這樣來思考問題。
因此,保證一堂優質課的基本前提,就是教師準備充分。課前準備充分,熟悉、吃透、深研教材,摸透小學生心理,了解他們的思維方式,習慣他們的提問和回答問題的方式。數學課堂想要上得精彩,備課必須充分。其實小學數學課堂不能只玩技巧,更重要的是對“新課標”的概念有深刻的理解和形象生動的展現。合作探究的概念怎樣落實到教學中去,概念如何轉換成具體的課堂設計,如何運用不同的數學思想讓學生對概念有新的認識,是課堂教學的關鍵。只有對教材和理念都有很好的把握,才能夠做到對教材內容的靈活處理。對教材的把握和研究深刻透徹,在講解內容時生動活潑,設問巧妙,才能把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充分調動起來。
在多媒體教育與傳統教學模式之間,曾經有過很多爭論。有人認為不能阻擋教學現代化、智能化的腳步,也有人認為教學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教學現代化難免帶來師生關系的疏遠,背離了教學教人的基本追求。有的教師喜歡每節課都用課件,更習慣從網上下載課件,簡便易行。但是很少有人問是否應該用課件,用的效果是否好。當然,也有的老教師非常不喜歡現代化的教學輔助工具,認為一無是處。在我看來,對于現代科技我們應該防止使用過度,防止現代化文明的悖論在學校中得到消極的傳播。但是,在多媒體課件能夠給我們提供更豐富的教學手段,更形象的教學內容呈現的時候,我們也沒有理由拒絕使用它。
課件要做到新穎,能夠吸引學生盡快將注意力轉移到課堂中來,能夠激發學生討論問題、探索問題的興趣。當然,課件還應該有特色,形成自己的風格。無數教學實踐證明,那些有個人魅力的教師會成為學生喜歡的對象,在其課上,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也會得到提高。另外,課件還應該有亮點,有創意,能夠做到別人不能做到的。當然,課件最好還要契合課堂內容與日常生活,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引起學生的共鳴。例如,在講周長概念的時候,就可以從圍著花池栽花入手,幫助學生理解怎么計算周長,還可以從元旦時教室里拉彩帶說起,利用生活中的實例,讓學生主動參與進來。生活中的問題建立起了數學模型,讓數學問題得到升華。
語言準確應該是教師的標配,但實際情況卻令人擔憂。不同的教師往往會有不同的語言表達習慣,有的教師口頭用語難以矯正,有的教師說話啰唆,還有的教師表意模糊。數學是一門比較嚴謹的學科,教師的遣詞造句都要很準確,表達稍微欠妥就很容易誤導學生。教師在課堂上的表現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是語言的藝術,只有語言準確才能保證這一堂課高質量地完成。
除了語言精練準確之外,肢體語言也很重要。肢體語言對于塑造課堂形象,順利完成課堂教學非常有幫助。教師應該做到肢體動作大方得體。教師在提問時要做到,問題意圖指向明確。對學生的引導自然、評價中肯,言語中流露出對學生的關心和鼓勵。每個人都喜歡聽鼓勵的話,學生更是如此,這對學生情感態度的健康發展非常重要。教師要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贊揚鼓勵,并配合恰到好處的肢體語言,及時糾正、引導學生的回答,以促進學生的上進心和積極性。
優質的課堂往往是問題的課堂。優秀的教師善于提出問題,用問題引導學生,也善于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些優質課中,教師能放手讓學生自己動手操作,自主發現、探究、解決問題,給學生充分思考問題的時間。用問題引導學生進行活動,在活動中引導學生直觀感知、主動參與、探索實踐、自主建構,使學生在自主探究、自我感悟中輕松地學會知識。
一堂優質的數學課還應該注重數學思維方法的滲透,加深學生對數學本質的理解。教師在授課時要注意數學思維方法的滲透,注意學生由類比、特殊到一般的思維過程,注意引導學生把數形進行結合。在展現思維的過程中,適時地滲透相應的基本數學思維方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高屋建瓴地把握教學內容的本質。
參考文獻:
[1]史寧中.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解讀(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2]朱永新.新教育[M].桂林:漓江出版社,2014.
[責任編輯 李愛莉]
作者簡介:張佩(1989.2— ),女,漢族,河北邢臺人,中小學二級,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