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現今,現代信息技術推動了農村小學教育的飛速發展,但因農村小學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能力和思想觀念陳舊等多種原因,制約了其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有效應用。要想解決農村小學現代教育技術裝備利用率低的問題,不僅要從教師的思想觀念和基礎培訓入手,還需要學校運用激勵機制來促使教師之間的技術共享。只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才能讓農村學生接受到和城市一樣的優秀教學資源,才能保證現代教育技術真正成為農村小學教育的一個利器。
關鍵詞:現代教育技術;農村小學;有效運用
中圖分類號:G62 ? ? ? ?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9132(2019)21-0161-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9.21.156
隨著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義務教育階段薄弱學校改造項目的實施,使農村學校的硬件建設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教學環境和硬件設施逐步追趕上了城市學校。信息技術與教學的融合也逐步改善了農村陳舊的傳統教學模式,將更豐富的教學資源引進,師生們的視野也得以拓展,很大程度上促進了農村教育的改革發展。但是,教育信息化在農村學校課堂教學中的實施情況還是存在一些問題,難以達到最佳的成效。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多數農村小學教師教育技術實踐能力的不足,難以將優質網絡教育資源有效運用到教育教學實踐中去,導致城鄉教育教學質量還有很大的差距,從而影響到農村小學教育的均衡發展。
現代教育技術運用到教育教學中,教師都說“好”。但是,就當前農村現代教育技術運用情況來看,普及情況并不樂觀,有相當大一部分學校或者教師并沒有充分將現代信息技術帶進課堂,他們仍然是粉筆講臺為主,一些優質的現代信息教學資源并沒有運用到課堂教學中。通過調查發現,農村學校對現代信息技術的運用情況并不屬實,很多時候他們會進行虛假的匯報和記載,只是為了應付上級的目標要求。公開課的時候,教師會用心的準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演練課堂;或者上級教育部門檢查現代信息技術的實施情況,整個學校才會重視起來,搞突擊,補記載。這些情況就造成了現代信息資源的極度浪費。是什么原因造成了這種狀況?
(一)農村師資隊伍結構不合理決定的
教師的信息技術素養決定著現代教育技術的應用水準。歷年來,在每一年的縣城教師“公選”中,相當一部分優秀的農村教師,為了自己的前途,或為了自己的子女有一個好的教育教學環境選擇進城,最后留在農村小學的多數是年齡結構偏大,知識更新慢的老教師。這一部分教師形成了固有的教學模式,一直以自己的經驗來教學,他們不太接受新知識、新技術。對于近幾年發展起來的計算機,這些教師不熟悉,更不要說去運用了。甚至相當比例的農村教師不會上網,不會找網絡共享資源,不會辦公軟件做課件等。有的教師甚至打印個文件都要找人幫助,更不要說課堂上靈活用它來上課了。
(二)部分教師思想認識不夠
在農村小學,還有相當一部分教師認為自己所擁有的知識用于小學教育教學還綽綽有余,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優質教育資源于教育教學只是花架子,加上他們的惰性,認為去找資源,將資源與學科教學相整合是一件費時費勁的事,似乎是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優質教育資源于教育教學是加重了教師的教學負擔。他們的思想沒有跟上現代社會教育的進步發展,讓他們放棄粉筆、教材,去學習運用信息共享資源對他們來說是一種負擔。
針對以上農村小學現代教育技術裝備現狀出現的問題,并結合我校在現代教育技術上的使用探究,我認為,將現代教育技術的優質教育資源有效地運用到教育教學中去,應從以下幾個方面來入手。
(一)轉變觀念,認識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于課堂教學的優勢
課改的成功與失敗,關鍵在于教師行為的轉化上。尤其是對電腦基礎薄弱的農村小學教師來講,更要經過一個較難的轉化過程。現代信息教育技術表面上看只是教學中的一種新技術,進一步琢磨其實是教育中一種新思想的融入。教師作為這種新技術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他們對新技術的接納程度和態度直接影響到技術的應用及應用的效果。從長遠來看,網絡和信息技術進入課堂教育與傳統的粉筆、教材融合是大勢所趨。因此,需要教師盡快轉變觀念,認識到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于課堂教學的優勢,并積極進行運用。
(二)重視培訓,奠定運用現代教育技術的基礎
現代教育技術是否能廣泛應用到教育教學活動中去,需要每個教師去實施,教師是否熟練掌握相關技能是廣泛運用的基礎。因此,農村小學要做到培訓先行。針對農村小學的教師現代教育技術的培訓,我們可以采取五定(定計劃、定時間、定內容、定目標、定考核)和兩結合(集中培訓和自主學習相結合,骨干培訓與全員培訓相結合)的方式,對教師進行計算機操作進行全員培訓。一是由學校現代教育技術負責教師負責集中培訓,主要是培訓設備的使用,維護及簡單的故障排除和資源的下載、制作、上傳等技能技術培訓。二是由青年教師在平時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對中老年教師的應用指導。這樣以點帶面,帶動全體教師參與到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到教育教學活動中來。三是加強教師的自主學習培訓。學校可以建立交流平臺,將資源共享,教師自己上傳下載,相互交流,共同提高。這樣,教師在培訓中就會充滿熱情,能夠做到不懂就問。在培訓過程中,還要對教師進行時時考核,要求教師通過培訓能夠做到“六會”,會下載、會編輯、會制作課件、會應用、會處理電子郵件、會排除一般故障。
(三)加強過程管理,提高現代教育技術的運用效率
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于教學,服務于教學,提高教學效率是最終的目標。而我們評價它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應用成敗與否,最重要的指標也只有一個,就是它的應用效益。對于學校來說,要提高它的應用效益,把教師應用現代教育技術作為教育教學活動的一常規考核是必不可少的考核內容之一。如在學科應用上,要求每一科學科都要使用,室內教學至少要達到80%以上;在教師中開展運用現代教育技術于學科教學示范課活動,硬性要求所有教師參加,并相互評價,爭取做到在實踐中進步。從過程中保證現代教育技術與優質教育資源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產生效益。
(四)經驗交流,體現現代教育技術在教育教學活動中的效果
在推進現代教育技術應用過程中,學校可組織以同研究、同學習、同進步為主題的三同教研活動,定期開展利用現代教育技術和優質教育資源于教育教學活動的經驗交流會。教師在交流會上,由衷地感慨現代教育技術和優質教育資源在教育教學中給自己帶來的好處,成為交流的主旋律,以此來共同提高,共同進步。
小學生的抽象思維還沒形成,尤其是一、二年級的小學生注意力時間短,不持久,如果教師只通過一支筆,一張嘴,以靜態描述來處理抽象知識,學生是很難理解。如果用多媒體技術以圖文并茂的而形式呈現出來,就能使抽象問題變得直觀生動,還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例如,二年級蹇勝英老師在講解除法的初步認識時,利用課件分蘋果。學生看到分蘋果的演示過程,輕松理解了什么是平均分。又如,一年級的趙廣輝老師在語文新課教學時,巧用暢言系統,聲形并茂,這樣有效解決了低年級學生“人云亦云,不知所云”的讀“望口書”的習慣。再如,小學語文第11冊第1組課文以“自然奇觀”為專題編寫,選編了《北京的色彩》《我的百草園》《七月上天山》和《鳥的天堂》四篇課文。這四篇課文表現了大自然的神奇和壯觀。可是,對于居住在偏遠山村的學生來說,能真正走出大山看世界的機會是很少的。我校何蘭芳老師要教學這一單元時,巧妙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去掉了教師干澀枯燥地講解,褪去了學生“空中樓閣”的想象,在以課文中以生動的文字為載體,以課件中形象直觀,傳神的圖片、視頻為藍本,讓學生身臨其境,真切感受到了祖國河山的壯麗,激發了學生強烈的愛國情感。由此可見,現代教育技術在教學活動中的巧妙使用,不僅以易破解了教學中的重難點,而且在“潤物無聲”中對學生進行了思想教育。它在悄無聲息中把語文教學中工具性與人文性進行了完善統一。
綜上所述,教育發展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在今后的教育教學工作中,我們還應進一步加大現代教育技術運用于教育教學活動的建設的應用力度,不斷探索,強化研究,深入反思,切實發揮好現代教育技術和優質教育教育資源的巨大作用,全面提高教育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秦玉友,鄔志輝.中國農村教育發展狀況與未來發展思路[J].東北師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
[2]李明強.淺析計算機多媒體技術在農村學校的應用[J].信息記錄材料,2019(1).
[責任編輯 張翼翔]
作者簡介: 謝曉鴻(1975.12— ),男,漢族,重慶彭水人,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數學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