錢倩 嚴慧
摘 要:高等教育作為公共服務的重要內容,人才培養是其核心所在。高校的人才培養需要教育管理者、教學實施者、教學服務者、學習者等多方主體形成合力。從公共服務共同生產的視角來思考高等教育人才培養中學習者主動性發揮動力不足的問題,圍繞“何為共同生產”“誰來共同生產”以及“如何共同生產”來探討高校人才培養中的共同生產邏輯。
關鍵詞:高等教育;人才培養;共同生產
中圖分類號:G642 ? ? ? ?文獻標志碼:A ? ? ?文章編號:1673-291X(2019)16-0137-02
充分發揮學習者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是高校人才培養中的核心內容之一。在長期關于人才培養“以知識傳授為中心”還是“以學生為中心”的思辨中,教育研究工作者們展開了一系列關于人才培養模式的討論,并普遍傾向于注重學生能力培養而不是獲得知識的培養模式。各教育實踐者也在此基礎上積極進行諸如“啟發式教學”“討論式教學”“探究式教學”“參與式教學”等教學實踐,并取得了諸多成效。改革開放四十年來的一系列嘗試在近期的文獻中被梳理為一條從“以教定學”到“為學而教”的演進脈絡,其核心理念是由關注教學設計中教師“如何教”到學生“如何學”的教學反思路徑的轉變(楊小微、胡雅靜,2018)。這與公共管理中政府主導下多方社會力量共同參與,合力形成“多元共治”的理念不謀而合。在教育的產出問題,即人才培養上,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在教育活動中的目標存在著一致性,這為共同生產理念在教育活動中的應用奠定了基礎。共同生產(coproduction)的概念最早于20世紀70年代被引入公共管理領域(Ostrom,1972),旨在探討實現公共服務的提供過程,并設想公民(或其他社會力量)直接參與設計和提供公共服務(Brudney & England,1983),更是有學者已經在教育教學領域探索了共同生產的具體實踐模式(Zoe and Mutton,2016)。既有研究為本文的主要觀點——教育工作者和受教育者共同生產教學活動提供了理論基礎。
一、何為共同生產:以人才培養為中心的教育生產活動
關于這個問題的回答應該回歸到教育的本質上來。首先,教育本身是一項公共服務。從公共管理的角度來看,教育具有一般公共產品的本質屬性和生產過程。其次,教育的本質是有目的的培養人的社會活動。《中華人民共和國高等教育法》(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十八次會議修正版)規定,高等教育的任務是“培養具有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級專門人才,發展科學技術文化,促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這就指明了高等教育的“產出”是高級專門人才,本文所指的生產即圍繞這一高級專門人才而進行的一系列培養活動。關于教育這項公共服務的產出,本文認為,“教”是“育”的途徑和手段,“育”才是核心內涵,這里我們無意于把“教”和“育”割裂開。但實踐表明,高等教育教學改革更應關注能力的培養和人格的養成,而非僅僅是教授知識和解答疑惑,這個觀點目前已在教育教學研究的學者中達成共識。
二、誰來共同生產:視學生為伙伴的人才培養
由于教育本身是一個社會性活動,諸多社會性因素都會對人才培養的質量產生影響,本文所討論的生產過程限于高等學校范圍內。具體地說,這項公共服務是高校的教育管理者(行政人員)、教學實施者(教師)、教學服務者(后勤人員)以及受教育者(學習者)共同生產的過程。就課堂教學來說,這里至少涉及到三方生產者:教育管理者、教學實施者和受教育者。為便于表述,本文把教育管理者、教學實施者和教學服務者統稱為教育工作者。從改革開放四十年以來的教學改革實踐來看,學習者的角色定位悄然發生著變化:由被動接受知識到主動探究與發現。得益于眾多教育工作者轉變教學方式(如“翻轉課堂”)的大膽實踐,學習者的主體地位不斷得到強化。
然而,以學生為中心的人才培養模式在實際教學實踐中并非完美無憾。例如,一方面,教師在課堂上積極嘗試以學生為中心的課堂模式,花費比單純授課更多的時間和精力,進行教學改革嘗試;另一方面,教學實踐效果的可控性難以保證,學習者的接受度不一,甚至有學習者對這種教學改革產生誤解(“某老師和我們說,前幾屆學生都不用她上課,她就坐在下頭聽學生講,偶爾糾個錯就好了,她很懷念以前那種課堂氛圍。我頭一次聽說把吃白飯說得這么清新脫俗的……”(案例源自搜狐網))。上述觀點中,學生把教師幕后付出了努力的教學形式看成是“吃白飯”,雖然這種觀點并不代表學習者的普遍認識,不排除學習者帶有情緒色彩的主觀偏見,也不排除教育實施者在具體教學實踐中實施不當,但這種誤解背后的隱含因素仍然引發我們做進一步思考:引導學生自主學習的培養模式是否是教育工作者的一廂情愿?現行的培養模式是否依然是以“教”為主導的培養?為了搞清楚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對教學活動生產者的角色進行界定。目前普遍的認識是學習者在教學關系中處于主體地位,教育工作者處于主導地位。從共同生產的角度看,這種觀點在一定程度上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割裂開來,共同生產是一個相互協作、共同產出的過程,生產者之間應是平等協作的伙伴關系。基于此,本文的主要觀點是以教育工作者和學習者之間的伙伴關系展開討論的。
三、如何共同生產:人才培養模式的范式轉換
基于以上論述,本文認為在人才培養中實現共同生產的關鍵在于范式的轉換,即:視學習者為共同完成人才培養目標的合作伙伴;視教育活動過程為教育者與學習者不斷地溝通協作共同生產的過程;并讓學習者參與到人才培養活動的全過程,包括參與到教育活動最初的起點——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中來,大致包含以下三個階段性思路。
1.人才培養方案的共同設計。現行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是一種“靜態”的模式,教學管理者和教學實施者負責給學習者進行人才培養方案設計和提供教學計劃,學習者“被動”地對人才培養方案的內容產生需求,消費并評價。共同生產邏輯下的人才培養主張從需求端出發,由教育者和學習者共同完成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活動。不同于以往改革實踐,教育工作者并非單向地去了解學習者的需求、掌握學習者的既有學習水平,而是讓學習者參與到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中來。這里隱含著這樣一種觀點:共同生產邏輯下的人才培養并非“教育者”認為“受教育者”需要什么再由“教育者”根據“受教育者”的需求進行教學設計,而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在人才培養中保持互動關系,并且二者都作為人才培養方案的設計者,共同制定目標,設計方案。這就要求教育者在人才培養活動開始之前,就要讓學習者充分認識教育的本質,理解共同生產的目的并達成雙方共同完成人才培養任務的一致認識,讓學習者從一開始就參與進來,把原本“幕后”的準備工作呈現到學習者眼前,并內化為學習者參與共同設計的動力。
2.人才培養過程的共同實施。目標設置理論(Goal Setting Theory)認為,在目標設置過程中讓全員參與能加強組織成員對目標的承諾,從而激發成員的工作(學習)動機,提高工作(學習)績效(Edwin Locke,1967)。在教育者和學習者完成了共同設計的工作后,即進入人才培養活動的具體實施環節,人才培養是教育者和學習者共同完成的社會性活動,這一環節在現有的教學模式中已經得到了完整的體現。上一環節學習者的充分參與會使得人才培養方案實施的過程更富有積極性和主動性,并在實施過程中通過不斷溝通、不斷修正各自的行為表現,以達到共同生產的目標。
3.人才培養質量的共同評價。對于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主要存在兩種尺度,即內部學校評價和外部社會評價。這里探討的人才培養質量指前者,即對于教育者和學習者共同設計、共同實施成果(包括學習者的學績和教育者的教學質量)的評價。在多年的教學實踐中,已經形成了一套相對客觀、完善的教育教學監控與評價體系,教師評價學生、學生評價教師、教師之間互評的評價模式帶有很強的“雙向”色彩,不論這種評價模式設置的初衷是為了保證客觀性抑或是公正性,這在一定程度上都體現了本文共同評價的理念。共同生產邏輯下的人才培養質量的共同評價更關注共同目標的實現程度,致力于思考如何在現有教學評價體系的基礎上使教育者和學習者對共同目標的完成情況做出評價,在反思改進上也提倡教學反思和學習反思并重,教育者與學習者對教育實踐結果負有共同的責任。另外,為了避免主觀性因素對共同評價的影響,本文認為應在教學活動的設計環節設置量化性指標,充分發揮定性評價與定量評價相結合的優勢,并利用橫向比較(教學團隊與教學團隊之間的比較)和縱向比較(這一屆團隊與上一屆團隊之間的比較)適當引入競爭機制,共同完成人才培養質量的評價工作。
參考文獻:
[1] ?楊小微,胡雅靜.從“以教定學”到“為學而教”:中國教學走向現代化的四十年[J].全球教育展望,2018,(8):9-24.
[2] ?Nabatchi,Tina,Alessandro Sancino,and Mariafrancesca Sicilia.Varieties of participation in public services:The who,when,and what of coproduction.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2017,(5):766.
[3] ?Radnor,Zoe,Stephen P.Osborne,Tony Kinder,and Jean Mutton.Operationalizing co-production in public services delivery:The contribution of service blueprinting.Public Management Review,2014,(3):402.
[4] ?Ostrom,Elinor.Metropolitan Reform:Propositions Derived from Two Traditions.Social Science Quarterly,1972,(3):474.
[5] ?Brudney,Jeffrey L.,and Robert E.England.Toward a Definition of the Co-Production Concept.Public Administration Review,1983,(1):59-65.
Abstract:Higher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public service,university students cultivation is the core of higher education.Student cultiv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needs the joint efforts of education administrators,teaching implementers,teaching service providers and learners.This paper focus on the lack of motivation for learners initiative in higher education students culti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public service coproduction,discussing the coproduction logic of university students cultivation around “what is coproduction”,“who engaged coproduction” and “how to coproduce”.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students cultivation;coproduc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