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仙美
摘要:精準扶貧是為了抵消經濟減貧效應的下降而必需采取的措施,將成為未來中國農村扶貧的主要形式。在精準扶貧實施過程中,保障扶貧專項資金科學、合理、有效的運用是完成扶貧任務,幫助貧困民眾治貧、脫貧的根本。因此,為保證精準扶貧工作的順利、有效的開展,監督工作尤為重要。本文以安徽省為例,分析該省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取得的成效及存在的現實困難,并提出為保障扶貧專項資金的有效運用,引入法制監督、社會監督、審計監督三種監督機制共同發揮作用,切實保障精準扶貧工作有效開展。
關鍵詞:精準扶貧 監督機制? 資金運用
2013年1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湖南湘西考察時首次提出“精準扶貧”,即針對不同貧困區域環境、不同貧困農戶狀況,運用科學有效程序對扶貧對象實施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標志著我國扶貧開發已經從“以解決溫飽為主要任務”的階段轉入“鞏固溫飽成果、加快脫貧致富、改善生態環境、提高發展能力、縮小發展差距”的新階段[1]。就安徽省而言,自2011年國家實施新一輪扶貧開發以來,安徽省委、省政府堅持把扶貧開發作為戰略任務和民生工程來抓。2015年12月安徽省出臺了《關于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明確提出“決不讓一個貧困地區、一個貧困群眾掉隊,確保貧困群眾與全省人民同步邁入小康社會”,提出建立精準扶貧開發長效機制,構建科學合理的精準扶貧績效評估體系,并完善在長期扶貧工作中的監督機制,實現貧困人口同步小康[2]。
一、安徽省精準扶貧工作中取得的成效
(一)全省貧困人口大幅下降
安徽省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在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并取得了明顯成效,全省貧困人口和貧困發生率均大幅下降。根據安徽扶貧網統計數據可知,2011年安徽省全省貧困人口790.2萬人,到2015年全省貧困人口下降到308.8萬人,減少481.4萬人,下降60.9%;截至2017年底,安徽省貧困人口下降到120.2萬人,貧困人口年平均下降幅度達12.1%。安徽省貧困發生率也呈逐年快速下降趨勢,2011年安徽省貧困發生率為14.7%,高于全國貧困發生率2個百分點,2015年安徽省貧困率下降到5.72%,與全國貧困發生率幾乎在同一水平;2016年安徽省貧困發生率為3.88%,低于全國平均水平。黨的十八大以來,通過強化脫貧攻堅保障體系,實施精準脫貧基本方略,截至2017年底,安徽全省貧困發生率下降到2.02%,且下降幅度明顯超過全國平均水平。
(二)投入保障扶貧資金支持力度增強
近年來,安徽省扶貧資金的支持力度不斷增強,根據安徽省扶貧網統計數據可知,安徽省級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呈現逐年增加趨勢,2011年省級投入財政專項扶貧資金為12040萬元,2016年增加至110000萬元;2017年安徽省級財政安排專項扶貧資金17.2億元,比上年增長56.4%;此外,安徽各市、縣財政共安排47.4億元,增長89.6%;統籌安排31億元地方政府債務資金,重點支持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安徽省財政專項扶貧資金投入保障不斷創新,切實加強了財政金融支持,大大推進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和監管力度,保障精準扶貧工作順利開展。
(三)以產業扶貧為本,完成脫貧攻堅階段性任務
安徽省把產業扶貧作為穩定脫貧的治本之策,引導農村經營主體與貧困戶利益相結合,建立兩者的聯結機制,并同時支持基礎設施建設、公共服務、生態建設、社會保障等重點領域。在進行產業脫貧工程中制定各項扶貧政策,主要打造以龍頭企業為牽引、以農民合作社為紐帶、以家庭農場和專業大戶為基礎的產業聯合體,讓貧困戶更多分享農業產業鏈和價值鏈增值收益,實現脫貧致富。例如,黃山市貧困村結合當地特色,有效利用山區流水資源,用扶貧資金和小額信貸作為投資建立生態養魚池3000多個,2016年養魚收入達到3000多萬元,成功帶動了當地貧困村民穩定脫貧。
二、精準扶貧工作中的現實困難
自2015年安徽省堅持精準扶貧以來,堅持不斷創新扶貧機制,以產業扶貧為抓手,激活貧困地區的“造血功能”,引導貧困地區群眾脫貧脫困[3]。但是在精準扶貧工作機制中仍然存在很多需要攻克的問題。例如,貧困對象識別不精準、干部駐村幫扶機制不健全、扶貧資金整合困難等。
(一)扶貧對象精準扶貧識別困難
全省貧困人口數量龐大,如何精準識別各貧困群眾的貧困狀況與程度著實困難。而且大部分的貧困人口分布在特困地區,地理位置偏遠,自然環境十分惡劣,又在一定程度上給精準扶貧工作的精細化開展增加了難度。
(二)干部駐村幫扶機制不健全
干部駐村幫扶機制不健全主要表現在幾個方面:第一,在政府分配各單位實施對應貧困村的扶貧制度中存在很多問題,比如由于分配單位對駐村工作隊的基本要求認識不夠到位、職能定位不夠清楚、任務不夠明確,出現人員、資金缺乏等問題,可能會導致其在思想上出現畏難情緒而難以順利開展扶貧工作,完成扶貧任務[4]。第二,個別駐村干部對定點包扶村的扶貧工作任務“淺嘗輒止”,只為完成表面任務,比如僅逢年過節補給生活物資,而沒有真正從貧困的源頭和根本上下功夫切實改變包扶村的貧困面貌,所謂“贈人以魚,不如贈人與漁”,只有讓貧困村民自立更生,才能從根本上改善當地群眾的生活現狀。第三,存在各單位資金投入較少、不平衡等問題,甚至有些單位基本沒有投入,只做表面形式工作,走馬觀花的工作態度導致駐村工作任務未落到實處。
(三)扶貧資金整合困難,監督檢查難度大
對于貧困縣而言,貧困縣自身底子薄,資金上嚴重缺乏,其整體財力明顯不足,自身可整合資金較少,主要依靠上級轉移支付問題突出。另外,由于涉農資金的制度規定、來源渠道廣泛、涉及部門較多等因素導致涉農資金整合投向是否違規很難界定,再加上對實施官員進行各類考核形成的要求與壓力,大大限制了各部門資金整合的積極性,繼而影響各級監督檢查問責的執行。而且涉農資金整合未形成有效合力,部分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尚停留在項目層面,資金整合成效不明顯。
三、加強監督機制在精準扶貧中的應用
安徽省在精準扶貧實施過程中,應針對在實際工作中存在的現實困難,不斷完善精準扶貧體制機制。保障扶貧專項資金科學、合理、有效的運用是完成扶貧任務,幫助貧困民眾治貧、脫貧的根本,對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監督則是保障政府切實履行扶貧工作職能的關鍵。因此,對于如何加強監督機制在精準扶貧工作中的應用,提出以下幾點建議:
(一)加強法律監督在精準扶貧中的應用
為更好的保障扶貧事業的有效發展,將扶貧任務與資金、責任與權力掛鉤到位,必須嚴格預防職務犯罪,貫徹落實政府的各項工作任務,而精準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離不開執法部門的監督。建議我國制定全國性的統籌扶貧法案,將精準扶貧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安徽省在扶貧工作中,亦嚴格規定“對于群眾反映強烈、性質嚴重、影響惡劣的問題,按相關法律法規進行重點督辦同時,加強對下級辦理問題線索的審核把關和督促指導,堅持從事實出發,實事求是,嚴格遵守法律法規,把握執紀尺度,防止徇私包庇、擅自降格處理、隨意處置的現象發生?!币虼?,首先應建立和完善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的制度體系,加強各部門對于精準扶貧監督工作的法制化觀念意識,革除各級領導干部的陳舊扶貧觀念,必須樹立依法扶貧、依法治貧的理念。其次,為保障精準扶貧有效法制化,需要政府領導層確切掌握了解貧困地區的實際情況,以實踐為基礎制定科學合理的相關法律法規,并制定全國性的統籌扶貧法案,將精準扶貧工作納入法制化軌道。此外,還必須嚴格規范扶貧資金來源以及對其管理使用的辦法,明確扶貧相關政策和法律保障體系[5]。
(二)加強社會監督在精準扶貧中的應用
社會監督是法制監督的一個重要變現形式,也是實現依法治國的重要手段。社會監督是一種外部監督機制,強調社會行為主體對公共部門的有效監督,有助于實現多元化扶貧格局[6]。因此,首先需要提高民眾社會監督的意識,健全社會監督機制,通過引入社會監督機制實現扶貧工作的順利開展。目前,由于社會群眾的民主化程度還不夠高,社會監督機制在扶貧工作中發揮的作用還不夠明顯,所以必須充分調動全社會成員參與的積極性。其次,開通網絡服務平臺,保障社會監督參與扶貧工作有效路徑的實現。對于精準扶貧對象實施動態化、信息化管理,所有信息通過建檔立卡在網絡上透明公開,讓社會監督機制能在公開透明的環境中發揮其有效作用。為保證扶貧工作的精細化開展,可通過迅速、便捷、高效的網絡化體系,讓社會監督機制有效運行,保證扶真貧、真扶貧工作的有序開展。
(三)加強審計監督在精準扶貧中的應用
審計資金使用是否精準,有無擠占挪用、滯留沉淀,審計扶貧措施是否精準到戶、扶貧對象是否精準、審計扶貧脫貧是否達到目標成效等,這些問題能否順利完成直接關系著精準扶貧工作的成敗。大數據可以促進持續審計方式及高效數據審計的發展、擴展審計模式、審計成果方面的應用[7]。通過審計核查進行全面檢查,對于虛報、冒領、挪用、截留等違紀違規行為進行及時的清查與發現,有助于確保扶貧資金的安全、合理、有效的使用[8]。對此提出以下幾點建議:第一,搭建精準扶貧績效信息化平臺,健全各貧困對象信息系統,保證扶貧信息披露制度透明 、公開,為扶貧資金的運用管理提供安全可靠的監督機制。第二,將審計事前咨詢作為扶貧立項審核的重要環節。對于各扶貧項目在精準扶貧立項前期必須進行科學的分析,對扶貧項目選擇的可行性、科學性進行充分調研,從實際出發,合理選擇。第三,為提高領導干部扶貧工作積極性,將績效審計作為領導干部業績考核的一項重要指標,建立健全扶貧考核激勵機制。通過大數據共享平臺,進行各部門數據的對接與分析,進行績效審計,實施精準監控,有助于提高領導干部的扶貧工作積極性,高質量完成扶貧工作任務。
四、結語
依法行政是黨和政府治國理念的核心思想,精準扶貧的目標是讓每一個貧困者能真正實現精準脫貧。安徽省在精準扶貧工作中取得了很大成效,但是也依然存在著一些現實困難,為保障扶貧專項資金的有效運用,實現貧困群眾有效脫貧、脫困的目標,必須同時引入社會監督、審計監督以及法制監督三種監督機制共同發揮作用,保證精準扶貧工作的長效進行,最終實現精準脫貧。
參考文獻:
[1]令小雄,張全有.精準扶貧助推同步實現全面小康[J].黨政干部論壇,2015.
[2]永紅,史慧敏,石買紅.大數據背景下精準扶貧的審計監督全覆蓋研究[J].會計之友,2017.
[3]殷浩棟.產業扶貧:從“輸血”到“造血”[J].農經,2016.
[4]周弋輝,姜小英,黃亞梅.建立和完善干部駐村幫扶機制的調查與思考[J].老區建設,2014.
[5]高楊.我國扶貧立法問題初探[J].山東農業工程學院學報,2014.
[6]黃妮.在精準扶貧中發揮社會監督機制的作用[J].湖南行政學院學報,2015.
[7]秦榮生.大數據、云計算技術對審計的影響研究[J].審計研究,2014.
[8]宮瑩.以“精準審計”助力精準扶貧[N].中國會計報,2016.
(作者單位:銅陵學院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