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亞珍 王燕
[摘 要]“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從教師理論教學功底的培養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兩方面入手,以達到培養應用技術大學雙師素質教師的目的。要具備雙師素質,教師需要經常鉆研教學知識,不斷提高基本教學素質,掌握實踐的基本技能,多參與科研活動,積極開展社會服務。相關部門也應多給教師提供專項技術技能培訓的機會,規范技能考核制度,加快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進度。
[關鍵詞]應用技術大學;雙師素質教師;培養
[中圖分類號] G645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5-3437(2019)07-0179-03
當下,我國已經建成了世界上最大規模的高等教育體系,并且為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1]。但隨著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人才供給與需求關系發生了深刻變化,面對經濟結構的調整、產業升級步伐的加快特別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高等教育的結構性矛盾日益凸顯[2],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成為社會急需且非常緊缺的人才,培養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成為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務[3]。《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二十二條明確提出,(高等教育)要重點擴大應用型、復合型、技能型人才培養規模。2013 年 4 月,教育部印發的《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征求意見稿)》指出,“在有條件的地區試辦應用技術大學(學院),實施本科階段職業教育,并與專業碩士研究生教育相銜接”。就在這一年,我國 35 所地方本科院校發起并成立了聯盟,開啟了地方高校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的序幕。在這之前,應用技術大學被稱為應用型本科[4]。應用技術大學教育就是以培養面向生產、建設、管理、服務一線的知識、能力和素質全面協調發展的高級應用型專門人才為目標定位的高等教育。其培養的人才既不同于研究型人才,也不同于熟練操作工或技師,而是具有熟練掌握技術并能創新技術以及推廣應用技術的人才。也就是說,應用技術大學各專業培養的人才既不同于研究型大學培養的理論性人才,也不同于職業技能型院校培養的實用性技能人才,其不僅要掌握現代社會生產、建設與服務一線從事管理和直接操作的各種高級技能,更需要具有將高新科技轉化為生產力的能力。因此根據對應用技術大學教育科學內涵及人才培養模式的分析,應用技術大學教育的基本特征主要體現為:定“性”在行業,定“向”在應用,定“格”在復合,定“點”在實踐[5]。即應用技術大學設置目標體現應用性、課程設置體現復合性、培養過程體現實踐性。
應用技術大學作為一種新的辦學類型,在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階段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是我國高等教育大眾化和高素質應用型人才培養的主力軍。而“雙師型”教師是應用技術大學發展的關鍵因素[4]。因此,如何培養一支雙師素質教師隊伍,有效提高“雙師型”師資隊伍的質量,決定著應用技術大學的辦學水平和健康持續發展的能力。
《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第四部分“保障措施”第十七章“加強教師隊伍建設”中強調,要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教育大計,教師為本。有好的教師,才有好的教育。本綱要還指出,中國到 2020年要實現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奮斗目標。應用型人才培養質量的高低直接關系到我們國家由人力資源大國向人力資源強國邁進的目標實現。經濟發展靠人才,人才培養靠教育,而應用型人才培養的質量,關鍵在于教師的素質,尤其與教師應用實踐教學能力密切相關[4]。
一、“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要求
“雙師型”教師是順勢轉型發展的應用技術大學教師隊伍中極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如何培養和建設一支高素質的“雙師型”教師隊伍是應用技術大學迫切需要研究解決的問題,這就需要首先明確“雙師型”教師的內涵要求。
“雙師型”教師概念的提出最早源于職業教育[6]。教育部高教司從應用技術大學教師職稱評審的實際出發,考慮到對專業教師素質的實際需要,提出了“雙師素質”的概念[7],其標準為具有講師以上(包括講師)職稱,同時具備下列條件之一的專任教師:一是有本專業實際工作的中級( 或以上) 技術職稱( 含行業特許的資格證書) ; 二是近五年內有兩年以上企業實際工作經歷,或參加教育部組織的教師專業技能培訓獲得合格證書,能全面指導學生專業實踐實訓活動;三是近五年內主持( 或主要參與)兩項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已被企業使用,且效益良好;四是近五年內主持( 或主要參與) 兩項校內實踐教學設施建設或提升技術水平的設計安裝工作,使用效果好,在省內同類院校中居先進水平[7]。具有講師以上(包括講師)職稱,表明教師在專業技術方面具有較高的理論水平;有企業實際工作經歷,在專業技能培訓中獲得合格證書,主持( 或主要參與)的應用技術研究成果已被企業使用,主持(或主要參與) 的校內實踐教學設施建設或提升技術水平的設計安裝使用效果好,表明教師具有扎實的實踐能力。這說明,“雙師型”教師既要具備較扎實的理論教學功底,更要具備較強的實踐教學能力。
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教師理論教學功底的培養
(一)教師需要深入細致鉆研教學知識
應用技術大學的教師多是從其他高校的碩士或博士畢業生中引進的,其大多具有一定的甚至是比較扎實的專業知識功底。但由于一些教師讀本碩博期間涉及的學科門類知識范圍較為寬泛,從教后承擔的往往只是一門或幾門課程的教學任務,每一學科的知識不可能鉆研得很深入。但學校要求教師對自己教授課程的知識必須探討鉆研得深入、細致,正所謂“要給學生一碗水,教師必須要有一桶水”。當今社會隨著科技的飛速發展,各學科知識更新的速度都非常快,所以,教師在從教后仍然要經常性地學習鉆研學科理論知識,與時俱進,學習學科前沿知識,掌握學科前沿動態,不斷更新自己的知識結構。可以通過到其他高校進修、訪學,在校內進修、參加學術會議、查閱文獻等形式達到更新自己知識結構、提升自身知識水平的目的。
(二)培養教師基本素質,掌握高效率傳授知識的能力
應用技術大學的教師多是其他高校非師范類碩士或博士畢業生,在讀本碩博期間并沒有接受過“教師基本素質”的教育和培訓[8],缺乏高效率傳授知識的技巧和能力。因此在從教后應系統地學習教育學、心理學等相關知識和技能,并接受足夠課時的從教崗前培訓,從而掌握高效率傳授知識的能力。
三、目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中實踐能力培養存在的問題及原因分析
目前我國應用技術大學師資隊伍建設過程中對教師學歷層次的要求較高,因此教師的理論教學素質較高;而“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存在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教師實踐能力較低[9]、技術應用能力較差,即實踐教學素質較低。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認識不足,激勵機制不到位
有些院校對“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認識不足,對教師參加專業實踐鍛煉沒有明確的目標要求,對教師取得相關行業技術資格沒有硬性規定,缺乏相應的鼓勵和支持,缺乏切實有效的激勵機制,導致教師向“雙師型”轉變的積極性不高,精力投不進去。有的高校實踐教學的任務目標不明確,特別是在企業行業開展實踐教學的目標不明確,沒有明確的實踐教學計劃,隨意性較大,因此對教師具有怎樣的實踐教學能力沒有明確要求[10],教師只是把學生帶到實踐教學基地,由行業或企業人員給學生布置工作的同時給予一定的指導,完成什么樣的任務沒有明確要求;或者在實踐教學基地的實踐教學任務沒有多少技術含量,沒有相應具體的技術考核標準,因此教師沒有必須掌握實踐技術的壓力和動力。反過來學校又認為教師在實踐教學環節沒有給予學生更多的指導,教學付出較少,不肯給教師提供較高的待遇,不利于激發教師從事實踐教學的積極性。
(二)提供教師實踐的場所和實踐的機會少
許多應用技術大學是新建本科院校,師資不是很充足,多數教師理論教學的工作量及其他工作量較重,教師把大量時間用在課堂教學和科研上甚至是兼職管理上,沒有更多時間和精力參與生產實踐、參加企業鍛煉和提高自身實踐能力,從事實踐和技術培訓的機會少,提高實踐能力得不到保障。
許多應用技術大學都是地方本科院校,特別是經濟不發達地區的應用技術大學,受地區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當地上規模、高生產力水平的企業很少,能給教師提供良好鍛煉機會和條件的企業很有限,因此即使學校有計劃有安排、教師有積極性,但很難給教師提供合適的實踐(技術)鍛煉平臺和機會。
(三)教師來源渠道單一
目前許多應用技術大學的教師主要來源于高校的高學歷畢業生,有的應用技術大學引進人才的門檻設定為取得碩士學位的畢業生,有的門檻設定為取得博士學位的畢業生,而且引進的多為應屆畢業生。這樣的教師只是從一所高校直接邁進另一所高校,上學期間多數是在教室和實驗室渡過的,很少接觸一線的生產實踐,對社會、行業、企業了解甚少,實踐技術應用能力較弱。而行業企業的技術人才學歷水平達不到高校的要求,沒有相關政策的支持能夠引進到應用技術大學中。
(四)“雙師型”教師的培養缺乏科學規劃和有效途徑
我國許多應用技術大學是由新建地方本科院校轉型發展而來[11],轉型需要一個過程,需要一個提高認識、經歷轉型實踐的摸索過程,包括“雙師型”教師的培養還缺乏科學規劃和有效途徑。這也是我們做這個課題的意義所在。
四、應用技術大學雙師素質教師實踐能力培養途徑
(一)多進實驗室掌握實踐的基本技能
應用技術大學是培養應用型人才的地方,實驗室的建設就是按培養應用型人才所應具備的技術技能來考量的。教師特別是剛出大學校門的年輕教師,雖然在讀大學期間學習并掌握了一些實驗室的操作技能,但既不全面也未必扎實。所以很有必要在從教之后多走進實驗室,或學習、訓練或代學生實驗課,強化實踐的基本技能。這樣其既能充實自己、完成一定的工作量,還可以提高參與實踐活動的自信心。
(二)積極申報科研課題,在科研活動中強化實踐技能
高校教師在科學研究特別是應用學科的科學研究活動中,需要通過科學試驗(實驗)發現新的學科知識。在科學研究活動中會進行各種實踐活動,由于科學研究的嚴謹性,要求實踐活動嚴謹且高質量,通過科學研究的實踐活動無疑會強化教師的實踐能力。因此,要鼓勵教師積極申報研究課題,培養教師科技創新意識,提高服務地方經濟的能力。
(三)深入行業企業開展社會服務,豐富實踐能力
我國應用型本科院校是為了滿足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需要而產生的,其地方特色鮮明,服務角色清晰[12]。高校教師由于高校承載的功能,義不容辭地擔負著為地方培養人才、科學研究、服務社會的職責。在生產一線開展社會服務的過程中,教師參與企業行業一線生產,參與企業技術研發,既可以全面了解并掌握行業企業生產一線的技術需求,在服務的過程中也能學習并鍛煉技術技能,豐富實踐能力。
(四)給教師提供專項技術技能培訓的機會
應用型高校要培養學生具備一定的應用性技術技能,必須通過一定學時的實踐(實驗、實習)教學活動才有望實現。教師要具備比學生更多、更優的實踐技術技能,就需要投入更多精力、參加更嚴格的技術技能培訓,特別是專項技術培訓。培訓可以是專門的培訓機構組織的,也可以是高校自己組織的。培訓要有明確的計劃、周密的安排、嚴格的考核。
(五)轉變觀念,規范教師技能考核制度
轉變觀念是培養“雙師型”教師取得成效的保證,要對教師加強職業思想的教育和引導[13],使他們從思想上重視職業技能的培訓并積極主動地投身于行業技能培訓之中。我國教育行政管理部門或高校內部應建立“雙師型”教師資格認證制度[14],建立規范的教師技能考核制度,對教師應具備的技能提出明確要求。使“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科學化、規范化,這是“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的核心所在。
五、結語
“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需要從教師理論教學功底的培養和實踐教學能力的提升兩方面入手,以達到培養應用技術大學雙師素質教師的目的。要具備雙師素質,教師需要經常鉆研教學知識,不斷提高基本教學素質,掌握實踐的基本技能,多參與科研活動,積極開展社會服務。相關部門也應多給教師提供專項技術技能培訓的機會,規范技能考核制度,加快雙師素質教師的培養進度。
[ 參 考 文 獻 ]
[1] 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規劃(2012-2020 年)(征求意見稿)[EB/OL].http://jwc.dyc.edu.cn/zczd/detail/3028.2012.
[2] 裴子英.高等教育人才培養結構與經濟結構調整相適應的因素分析[J].吉林化工學院學報,2013(4):1-4.
[3] 張偉.主動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創新高層次應用型人才培養機制――對加快培養高層次應用型人才的思考[J].中國輕工教育,2015(1):12-14.
[4] 汪文婷.我國應用技術大學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研究[D].哈爾濱:哈爾濱理工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5.
[5] 史秋衡,王愛萍.應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特征[J].教育發展研究,2008(21):34-37.
[6] 康艷,趙利軍.應用型大學“雙師型”教師培養問題研究[J].教育與職業,2008(18):120-122.
[7] 魏澤.新建本科院校“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趨勢評析[J].西安歐亞學院學報,2012(2):38-41.
[8] 李華,夏金虹.論如何通過科研項目提升高校青年教師的教學能力[J].廣西教育,2013(11):41-42.
[9] 時劼.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探析[J].廣西教育學院學報,2018(3):198-201.
[10] 張麗麗.高校教師實踐教學能力提升現狀及對策研究[Z].北京:北京物資學院2015年本科教學工作會議,2015.
[11] 朱琳.地方新建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高校轉型發展研究[D].南充:西華師范大學碩士學位論文,2016.
[12] 李亞珍.校企合作與應用技術型大學雙師素質教師培養[J].大學教育,2017(2):181-183.
[13] 査紫陽.高校青年教師的職業訴求[J].教育教學論壇,2013(30):27-28.
[14] 段仁啟.對“雙師型”師資隊伍建設的思考[J].教育與職業,2012(5):61-62.
[責任編輯:劉鳳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