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佳敏
【摘 要】 從“十二五”以來,在《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的若干意見》的指導下,我國裝備制造業得到長足發展,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水平顯著提高,國際競爭力明顯增強。黨中央提出“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隨著該產業的快速發展,開展裝備制造業對外產能合作的相關問題也凸顯出來,充分了解該產業國際產能合作的發展現狀與存在的問題,進一步探尋加快我國裝備制造業對外產能合作的政策建議,對中國的經濟發展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本文以全面分析中國裝備制造業對外產能合作現狀為基礎,結合當前我國裝備制造業產能優勢、“一帶一路”戰略政策支持等方面進行分析,歸納了合作中存在的問題以及遇到的機遇與挑戰,最后從國際環境、國內配套政策、企業自身發展、國家外交引導等角度提出具體對策建議。
【關鍵詞】 裝備制造業 國際產能合作 區位選擇 對策建議
1中國裝備制造業對外產能合作的市場結構分析:
隨著“一帶一路”政策的推進,帶動了西亞國家的汽車消費,伊朗是目前增勢最快的國家,2017年累計出口152932輛;而智利是我們南美洲最大客戶,2017年累計出口了25941輛;北美的墨西哥也不甘示弱,進口的中國汽車數量甚至超過美國,達到20220輛。貨車主要出口到越南29370輛、緬甸10871輛、菲律賓9930輛。客車主要出口到玻利維亞、越南、秘魯三個國家分別對應的銷量為4743輛、4142輛、2758輛。
2中國裝備制造業對外產能合作的產品結構:
我國裝備制造業參與國際產能合作的產業有:金屬制品業;通用設備制造業;專用設備制造業;汽車制造業;鐵路、船舶、航空航天和其他運輸設備制造業;電氣機械和器材制造業;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制造業;儀器儀表制造業等產業。其中存在的一個共性問題就是組織分化問題,企業規模小且專業化分工程度較低,不能充分利用規模經濟優勢,生產經驗成本高,在與國外企業競爭中缺乏優勢。我國裝備制造業產品在對外貿易中逐漸在規模、質量、層次等方面都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對外貿易和投資規模逐漸加大;國際化合作越來越深化;產品質量不斷提高;品牌經營意識逐步增強;整體技術含量不斷提高;同時,也開始更加地注重節能環保。
3開展裝備制造業對外產能合作面臨的機遇:
(1)產業基礎雄厚且對外開放取得了成效。經過多年工業發展,中國形成了鏈條完整且層次豐富的產業體系,成為了全球制造業大國,近十多年來,中國的裝備制造業也在飛速發展。目前,中國在對外投資量方面位于全球第三,中國是世界上產品出口量最大的國家。在2018年1月至4月,中國累計實現對外投資355.8億美元,同比增長34.9%,其中,流向制造業占比14.9%。
(2)財政政策與“一帶一路”政策支持。據工貿部評估,為2017年中越出口成績做出最大貢獻的商品先后是:出口額最大的電話機及其零配件,約達390億美元;其次是紡織品服裝,預計達到250億美元;電子產品、電腦及其零配件約達220億美元。由此可見,裝備制造業也在很大程度上加速了中國與“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的進出口貿易。
4開展裝備制造業對外產能合作面臨的挑戰
(1)國內產能過剩與國外產能需求對接。目前,我國高端裝備制造業發展瓶頸在于關鍵核心技術缺乏,基礎制造水平滯后,高端人才短缺,部分領域高低端存在產能過剩現象。
以中國船舶制造業的產能過剩問題為例,2010年我國就已經成為世界第一造船大國,但如今,產能過剩已成為中國船舶制造業的痛點之一。整個船舶制造行業都面臨著交船難、盈利難、融資難和轉型難的問題。而國外一些發展中國家對于船舶的需求量極大,但是由于環保問題、能源問題、產品質量問題等方面,國內外的合作一直存在著巨大的阻力。介于此,我國發明了500噸級純電動驅動內河航運貨船和2000噸級新能源電動自卸船等,不僅實現了船舶的綠色環保、零污染,還增加了船舶的安全性,提高了推進效率的同時還降低了使用成本。我國裝備制造業要想解決國內產能過剩與國外產能需求對接問題,就應該瞄準國外需求,切實解決相應問題,因需制宜。
(2)結構性矛盾突出致產能合作難以進行。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結構性矛盾突出:高端裝備供給能力不足、服務型裝備制造供給能力不足和裝備制造業產品質量不高。而且我國裝備制造業在國際上的地位不高,據統計,我國主導制定的國際標準占比不到0.5%,但“標齡”高出德國、美國、英國、日本等發達國家1倍以上。我國裝備制造業缺乏世界知名的品牌和跨國企業,我國進入世界品牌500強的裝備制造企業屈指可數。我國裝備制造業的結構性矛盾突出,導致了我國在該產業方面的對外產能合作難以持續良好進行下去。
5我國開展裝備制造業國際產能合作的相關對策建議
(1)海外市場選擇解決產能問題。世界主要大國都在加速對非洲、東南亞、南亞等市場的爭奪,使得我國產能轉移面臨著激烈的競爭。選擇好合作伙伴國就等于成功了一大半,所以我們應該結合實際情況研究海外市場,慎重選擇合作國家。針對我國國內產能過剩與國外產能需求對接問題,我國應在充分借鑒國際先前經驗的基礎上,結合合作國實際情況,考察當地實際需求,有針對性地選擇最適合作國,應其所需,同時要考慮合作國與我國存在著法律環境水平有差異等問題,結合各國不同情況和特點,因國施策,爭取實現最佳優勢產能對接。
(2)提升我國裝備制造業國際地位。我們要擺正觀點,國際產能合作不是對外援助,合作雙方都要獲取一定了利益,實現“合作共贏”才是最終目的。我們要秉持開放包容的原則,將產能合作伙伴國的利益放在首位,為對方國家多考慮一點,眼光放長遠,最終實現互利共贏。裝備制造業作為我國經濟的支柱型產業,應該首當其沖,起到對外產能合作引領作用。
國家在政策上加大扶持和培養力度,打造“中國制造”、“中國工程”等的良好口碑,推動“中國標準”走出國門,走向世界。堅持高標準、嚴要求,讓中國企業在做大做強的同時,得到外國友人的贊賞的目光。
政府部門加大對企業的政策指導,并提供有針對性的一對一咨詢服務,對有意向開展國際產能合作但有經濟上困難的企業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在不違反國際規則的前提下,制定并實施與產能合作配套的產業、財稅和金融支持。同時,對進行國際產能合作的企業,進行外交引導,幫助其更加方便快捷安全地進行國際貿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