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首先對我國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及問題進行分析,然后從明確定位實踐教學培養目標、完善課程設置和課程結構、創新實踐教學形式和方法、構建實踐教學制度支撐體系這四方面提出了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建議,希望能為我國高校帶來一定的啟示,提高實踐教學改革水平,培養出更多的應用型的人才。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 ? 高校法學專業 ? 實踐教學 ? 教學改革
現階段,為了滿足社會崗位需求,國家越來越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而我國高校應該擔負起這一責任。經調查發現,目前我國很多高校在實踐教學方面還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下面本文就以法學專業為例,分析應用型人才的培養和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的相關內容。
一、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現狀及問題分析
(一)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調查結果
為了了解高校法學專業應用型人才培養與實踐教育情況,通過實地走訪、網絡問卷等形式,對全國多所高校進行了調查,調查對象主要為法律系學生及教師。其中在網絡以及當地共發問卷1000份,收回有效問卷976份。如表1是我國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計劃表,據調查數據顯示,我國大多高校將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定位在應用性與創新性人才,這與國家教育理念相符合,可見法學專業的目標定位較為科學。但是大多數高校的具體教學情況卻不容樂觀,95%以上的學生表示與法學理論知識相比,自身法律應用技能較為欠缺。如表2是法學專業學生欠缺能力調查表,其中大部分的學生社會實踐能力依然較弱,這體現出目前法學教育中“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模式不利于應用型人才的培養[1]。表3是高校實踐教學的效果情況表,可見即便一些高校開展了實踐教學,但是教學效果較差,并沒有有效提升學生的法學應用與實踐能力。
(二)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問題分析
1.人才培養過程與目標制定存在偏差
通過這次調查,發現我國高校法學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制定與實際培養過程不符,雖然不少高校將培養目標定位在應用型人才上,但是制定培養方案時卻存在偏差。很多高校依然按照以往方案培養人才,規章制度與教學設計較為傳統,導致培養出的學生實踐能力較差,無法滿足社會需求。同時,很多高校在課程設置與課程結構上存在問題,大多高校過于重視法律知識體系的系統性與完整性,在教學課程設置方面理論基礎課程偏多,導致學生學習的法律體系單一,所學的理論知識不能與未來職業相融合,無法解決實際問題。
2.實踐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
經分析可知,我國高校實踐教學效果不佳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第一,實踐教學形式單一,很多教師依然采用灌輸方式為學生講述法學理論知識與法律案例,并且一些課程中的理論知識與案例結合度不高,無法幫助學生加深對理論知識的理解,一些院校在開展實踐課程時缺少有效的專業實踐訓練,例如,模擬法庭等實踐環節流于形式化,演練過程按部就班,無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與實踐動力,進而失去實踐教學的意義。第二,部分教師能力水平不高,并沒有實際處理法學問題的經驗,所以對學生的教育力不從心。第三,高校缺乏科學的體系來支撐實踐教學,對于學生以及教師考核不到位,會影響教師授課和學生參與實踐的積極性。第四,在實習方面,實踐基地人數有限,學生無法到與法律專業相關的領域進行實習,大部分學生只是負責打雜跑腿,不能有效接觸到真實案件中,導致學生應用能力進步緩慢。
二、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的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教學改革建議
(一)明確定位實踐教學培養目標
針對以上問題,我國各大高校都需要反思,積極進行法學專業實踐教學的改革。首先要明確定位實踐教學的培養目標,按照培養目標制定相應的培養策略。法學專業注重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所以高校應該以培養應用型人才為主,立足于院校與學生的實際情況,按照創新實踐的教學理念,建立實用型的實踐教學體系,可以派遣調查人員進入社會了解法學崗位的需求,制定專業性的教學計劃和培養目標[2]。教師一定要摒棄“重理論、輕實踐”的教學方式,在講授法學基本理論的同時,培養學生法律應用技能與生法學思維,鍛煉學生的創新與溝通能力,從而為今后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礎。
(二)完善課程設置和課程結構
進行高校法學專業實踐改革還需要完善課程設置,要以應用型人才目標為基礎,探索新型教學方法,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和信心。高校可以減少理論教學課時,增加實踐環節。以刑法總論課程為例,以往高校安排理論課程六十學時,實踐課程四學時,而改革之后應該增加實踐課程量,盡量達成實踐課程與理論授課的均衡,做到即學即練。在具體教學中,可以采用案例情景演示方式,為學生創設模擬法庭的環境,讓學生扮演被告、原告、法官等角色,進行案件的模擬辯論,要將問題落在實處,有效進行知識延伸與拓展,并及時解決辯論中存在的問題。還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庭審現場視頻,通過合作討論的方式解決問題,探討實戰經驗。在專業課程體系中,高校可以增設實用性的課程。例如,增設法學案例分析課,法學邏輯學等,從而完善課程結構,豐富授課內容。有條件的高校還可以開設法律診所課程,服務于當地法律咨詢部門,讓學生提早接觸社會真實案例,嘗試利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法律案件。
(三)創新實踐教學形式
創新實踐教學的形式與方法是實踐教學改革的重要策略之一,教師要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突破原有方式,增強師生互動。可以利用翻轉課堂、微視頻授課等多種手段進行教學,也可以引導學生進入慕課平臺學習,在課余時間進行交流討論。以案例教學法為例,教師可以選擇社會上針對性的真實案件,帶領同學一同分析,并以小組合作的方式進行討論,適當開展即興辯論活動,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語言表達能力。例如,可以開展模擬法庭,讓學生體驗實戰的狀態,提升學生的應變能力和法學應用能力。還可以組織學生進入社會,參與真實案件的代理活動。有條件的高校可以為學生提供豐富的實習機會,擴大實習范圍,讓學生進入公安機關、律師事務所、法院等相關單位進行學習實踐,從而擴大學生視野,提高工作能力。
(四)構建實踐教學制度支撐體系
實踐教學效果與學生的專業能力息息相關,根據調查教學報告顯示,高校的實踐教學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高校一定要構建科學的實踐教學制度支撐具體教學。要根據教學大綱制定相關課程計劃,提高實踐教學的可行性,從而增強課堂教學效果,切實的提高學生實踐能力。同時,高校也要加強與社會的合作交流,可以聯系當地律所、法律事務部門進行溝通,并派遣相關法學專業教師進入機構掛職鍛煉,從而綜合提高教師的法律處理能力[3]。高校也可以讓真正的律師、政法人員進入校內授課,舉辦講座,開展法律援助,提高實踐教學的成果。在此基礎上,高校還要對教師的工作進行考核,將實踐環節工作量納入考核標準,鼓勵教師積極開展實踐教學,通過有效的實踐通過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出應用型的高技術人才。
三、結語
綜上所述,高校法學專業的教育最重要的就是提高學生的知識運用能力,培育出應用型人才,但是目前很多高校教育效果不理想,所以在應用型人才培養目標下,高校應該積極進行實踐教學改革,提高教師實踐教學水平,完善相關制度,調整課程設置,將實戰課程融入理論課程,利用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從而培養出能夠適應社會崗位需求的應用型人才。
參考文獻:
[1]于凌云.應用型高校本科專業設置與優化路徑研究[J].教育評論,2018,(11):67-72.
[2]袁麗.科學證據理性思維復合型法學人才實務培養[J].證據科學,2018,(05):603-610.
[3]黃春燕.高校應用型法學教育的實踐教學方法應當體現理性精神[J].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8,33(03):13-20.
(作者簡介:趙歡歡,講師,博士,單位:內蒙古科技大學,主要研究方向:民事訴訟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