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婧
摘要:關鍵能力概念是20世紀70年代德國勞動和社會學家梅爾騰斯最早提出的,指的是學生“進入日益復雜的和不可預測的世界的工具”。職業院校學生關鍵能力是學生職業生涯中除崗位專業能力之外的基本能力,這種能力能適應崗位的不斷變換,并且無法簡單用職業資格證書來評判,也無法從生活背景中割裂,是伴隨學生終身發展的能力。本文旨在對職業院校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路徑、模式及策略進行初步研究和分析,以進一步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的關鍵能力。
關鍵詞:職業院校學生 ? 關鍵能力 ? 路徑 ? 模式 ? 策略
專業關鍵能力,方法關鍵能力和社會關鍵能力,構成了學生的三大關鍵能力。這些能力是職業院校學生在不斷發展變化的工作任務中獲得的跨專業、多功能和不受時間限制的能力,包括不斷克服知識老化而終身持續學習的能力。培養職業院校學生的關鍵能力,既要從關鍵能力的核心內涵出發,也要尊重學生的身心發展特點,本著以人為本的教學和管理理念以及崇高的教育責任,保障學生的可持續發展。
一、職業院校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路徑
職業院校學生關鍵能力的培養,需要從職業院校,教師,家長以及社會多方面給予配合,齊心協力,才能保障學生的未來發展。職業院校要通過培訓教育和引導,激發學生的自主發展意識,幫助他們成為真正符合社會和企業需求的人才。教師要把關鍵能力培養融入到課堂教學以及學生的日常生活之中,養成德才兼備教育觀,增強自身教學魅力和道德素養,以榜樣力量引導學生的思想,規范學生的行為。家長作為學生成長的重要參與者,要關心孩子的學習和發展,為孩子的道德和心理發展創造良好的家庭環境。社會作為職業院校學生將來展示自己才干的場所,要用健康的風氣,正確的成功觀念引導學生,為學生關鍵能力的持續發展營造公平公正的環境。
二、職業院校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模式
(一)強化管理模式
在這樣一個職業發展錯綜復雜的時代,職業院校學生的個人心理素養往往決定其未來成敗。有鑒于此,在培養模式中對學生的心理素養進行必要的強化管理和提升,使之更好地融入緊張忙碌的工作之中,就顯得非常必要。近年來,一些企業實施準軍事化管理來加強員工的心理培育,作為職業院校來說,也應該做好和企業的對接工作,借鑒企業經驗和方法,對學生的日常行為和學風學紀等進行規范,提升學生的自我管理意識,發展學生的關鍵能力。
(二)人文教育模式
人文教育是職業院校培育學生的文化水平和道德素養的重要手段。學生的專業知識再豐富和全面,沒有良好的道德和文化做基礎也行之不遠,無法適應未來發展和社會發展,不符合企業對德才兼備人才的需求。但是當前很多職業院校重技能實踐輕人文哺育,對學生素質和文化等要求不高,缺乏足夠有力的引導和培訓機制,使得職業院校學生的個人素質整體上偏低,非常不利于我國職業教育的健康發展。人文教育模式可以通過多種形式的活動和講座等加強學生的關鍵能力,培育學生道德情感,讓學生走好職業路。
(三)社團實踐模式
職業院校的第二課堂活動,包括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和目標明確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于提升職業院校學生的個人素養十分重要。社團活動有利于培育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和能力,改善學生心理,陶冶學生情操,培養學生的愛好,而社會實踐活動可以增強學生的社會責任感,通過組織學生參觀知名企業,可以讓學生提前感受企業文化氛圍以及工作流程的紀律性和嚴密性,為職業素養的提升奠定基礎。
(四)日常教育模式
職業院校在培育學生的關鍵能力方面既要注重重點培訓,也要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和管理,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關鍵素養。日常教育包括創造教育,養成教育,成功教育,情感教育,責任教育和使命教育等,通過營造和諧,快樂,有趣,向上的校園文化環境,最大限度激發學生的主人翁意識,幫助學生樹立遠大理想,增強競爭意識和進取意識。
三、職業院校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的策略
(一)注重校園氛圍的營造
一所校園環境整潔,師生關系融洽,學習氛圍濃厚,互幫互助的校園,對于學生的道德引領,心理素養等綜合素養的發展,都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職業院校要重視校園文化氛圍和硬件環境建設,強化學生的人文素養。在校園活動上,職業院校要通過豐富多彩的主題教育活動,結合學生的生活和社會現象,提升學生的敬業守信精神,感恩助人意識等,小品,話劇,相聲,歌唱比賽都可以,為學生關鍵能力的發展創造良好的校園環境。一些學生性格孤僻,凡事自我為中心,不愿參加集體活動,對此,職業院校不能視而不見,而是要切實負起責任來,多多創造機會,鼓勵他們參與校園活動,讓每一位學生都能走好職業路。
(二)注重教學理念的轉變
教學理念的轉變主要是從方法能力上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培養,如解決問題的能力,創造能力,決策能力,獲取信息的能力等,這些關鍵能力的培養,都需要從以人為本理念出發,摒棄教條式的,灌輸式的教育思想,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學習和發展能力,把課堂交給學生,只有這樣,職業院校學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職業教育的魅力,讓他們看到未來的精彩,增強自信心。在課堂上,教師要結合專業學科內容,多向學生拋出問題,讓學生圍繞問題展開一系列自主思考和探索活動,在小組合作中培養學生的交往能力,交流能力以及團隊合作能力,這些都是學生走上工作崗位不可或缺的能力。
(三)注重教師素養的提升
愛崗敬業,熱愛學生,甘于奉獻,以身作則的教師,是學生優秀的榜樣,對于班級凝聚力,學生榮譽感,學生知識水平以及道德素養有良好的作用。有鑒于此,提升教師的道德和教學水平,就成為關鍵。新時代的職業院校教師,一定要進一步增強對職業教育的信心,端正教學態度,時時刻刻把每一位學生的未來發展放在心上,學生有了問題不歧視他們,而是要和他們交心談心,贏得他們的好感,打開他們的心扉,用春風化雨的耐心,忘我無私的愛心,和善可親的細心去感化他們。教師要有一雙發現可能影響學生未來發展因素的眼睛,及時提醒學生,幫助學生,而決不能事不關己,以免耽誤學生的一生。特別是對那些專業技能不錯的學生,教師更要本著嚴肅認真的教學態度多提意見和建議,而不能做老好人,對學生驕傲自滿的心理視而不見。
(四)注重家校聯合的開展
家長在學生整個職業生涯中所發揮的作用非常重要。無論是職業院校教師還是家長,都要在互相尊重的前提下建立緊密的聯系,借助于移動互聯網多交流,多溝通,對學生的職業前途嚴密規劃,對學生的關鍵能力培養做出切實的努力。教師要借助于通訊工具經常和家長溝通學生的在校情況,和家長一起想辦法,找對策。作為家長,也要摒棄傳統的教育觀念,不要總認為孩子教育是學校的事,教不好孩子是教師的失責,和自己無關,而是要切實行動起來,和孩子多溝通。一些職業院校學生告別父母,獨立面對生活,失去了父母的監管,往往我行我素,甚至荒廢學業,沉迷于網游世界不能自拔,對于這樣的學生,家長的作用更不能缺失,教師必須要和孩子的家長取得聯系,保障學生職業學習的健康發展。
四、結語
隨著我國職業教育的發展,單一技術水平的培育已經和我國經濟發展不相適應,甚至成為學生縱深發展的瓶頸。作為職業院校和教師,一定要與時俱進,增強社會責任感,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順利實現輸送一流職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周建強,許海園,雷萊.新常態下職業教育關鍵能力的培養[J].職業技術,2019,(01):25-28.
[2]萬偉平.新時代背景下高職院校大學生關鍵能力培養研究[J].襄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8,17(06):36-40.
[3]朱珩.關鍵能力本位的高職院校實踐課程開發研究[D].貴州師范大學,2018.
(作者單位:武漢鐵路橋梁高級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