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秀賢
【摘要】 盆腔是女性內生殖器連同周圍的結締組織。盆腔發生炎癥時可引發下腹疼痛,伴發熱,帶下量多,活動受限,嚴重者可導致不孕不育,炎癥可局限于一個部位也可以幾個部位同時發生。盆腔炎可以由外生殖器炎癥向上蔓延而來也可以是鄰近器官的炎癥或身體其它器官的炎癥傳播而來,盆腔炎是育齡婦女的常見病、多發病,常因未能徹底治療發展成慢性盆腔炎。因療程長,用藥久,口服湯劑使部分患者難以堅持,我院采用中藥穴位敷貼,并進行專業健康教育取得良好效果,現報道如下。
【關鍵詞】盆腔炎;中藥穴位敷貼;健康教育
【中圖分類號】R47372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6851(2019)10-155-01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80病例均為2018年6月—2018年1.2月期間于我院就診的盆腔炎患者。
1.11 符合盆腔炎診斷標準[1]:(1)病史:大部分病人有急性盆腔炎病史,或有沙眼衣原體、解脲支原體等生殖道感染史;(2)癥狀:有慢性盆腔疼痛癥狀如下腹墜脹、疼痛及腰骶部酸痛,于勞累、性交及月經前后加劇;(3)體征:婦科檢查子宮增大、壓痛,活動受限;單側或雙側附件增厚、或條索狀增粗、或有囊性腫物,有壓痛;(4)B超檢查:子宮可增大;輸卵管一側或雙側增粗,或附件區有囊腫;或伴有子宮直腸陷窩積液。
1.1.2 分組 將病例分為治療組和對照組。治療組40例,年齡2.1~47歲,平均(302.3±567)歲,病程5個月~3年,平均(2.32±078)年;對照組40例,年齡22~48歲,平均(3154±607)歲,病程5個月~3年,平均(2.35±081)年。兩組平均年齡及病程經統計學檢驗,P>005,表明兩組具有可比性。
1.2 治療方法 兩組均予以西醫抗感染治療,用2種敏感藥物靜脈滴注,7~10天為1個療程。
治療組在此基礎上予以中藥穴位敷貼治療及相應健康教育措施。通過利用中藥:三棱,莪術,丹參,敗醬草,黃柏,桃仁,紅花,牛膝,大黃。粉制加適量食用醋,以增加藥物的滲透作用,進行穴位敷貼。以達到活血化瘀,清熱解毒,行氣止痛的目的。每次貼敷選在非月經期,患者用餐1小時后進行,貼敷4—6小時.穴位貼敷選用關元,水道,歸來,中極。操作方法:先評估患者,做好解釋工作,注意保暖取平臥位,以75%的酒精作局部消毒,取大小合適的棉質用壓舌板將所需藥物均勻的涂抹于棉紙上,厚薄適中,貼于穴位做好固定,觀察局部,協助衣著,安排舒適體位。健康教育;心情舒暢,氣血調和。注意個人衛生,保持會陰部清潔,提倡淋浴避免盆浴,尤以經期孕期產褥期流產后為慎。避免勞累,禁房事,積極參加體育鍛煉,以增加體質,炎癥控制,病情好轉應門診繼續治療2—3個月經周期。
1.3 療效判定標準,臨床治愈:腰腹脹痛、白帶異常等癥狀消失,婦科檢查子宮附件無異常,B超檢查附件炎性增粗或包塊,顯效:臨床癥狀明顯減輕,婦科檢查及B超檢查均提示較治療前各種體征明顯改善或部分消失。有效:癥狀、體征均有減輕。無效:治療前后比較無明顯改善。
14 統計學分析 所有數據均用SPSS統計軟件進行分析。療效比較采用秩和檢驗,總有效率比較采用X2檢驗。檢驗水準α=005。
2 結果
治療結果:經過3個療程的治療后,治療組顯效30例,有效6例,無效4例。對照組顯效25例,有效7例,無效8例,兩組比較,治療組療效顯著優于對照組。
3 討論
31 盆腔炎患者由于長期炎癥刺激,易造成器官周圍粘連。我們在西醫治療的基礎上,采用清熱利濕,活血化瘀中藥,對盆腔炎患者進行穴位貼敷,結果顯示治療組顯效人數高于單純西醫抗感染藥物治療的對照組。證明穴位貼敷作為中醫特色外治法配合健康教育治療盆腔炎明顯優于單純西藥治療,應當臨床廣泛應用。
32 護理體會 治療組患者在中藥穴位貼敷中獲得的良好療效與專業的護理是分不開的。關于護理措施,我們有如下體會:(1)病室環境,溫度適宜。評估患者的癥狀,既往史,藥物及敷料過敏史,藥物部位的皮膚情況。告知貼敷后皮膚微紅為正常現象,若出現皮膚瘙癢,丘疹,水泡應告知。貼敷部位應交替使用,不宜單個部位連續使用。對于殘留在皮膚上的藥物不宜采用肥皂或刺激性的物品擦洗。(2)心理護理。慢性盆腔炎患者由于長期反復的下腹疼痛、月經失調,有的還因輸卵管堵塞導致不孕,多數患者情緒低落。因此應建立良好的護患關系,重視語言交流,對病人要耐心、細心。(3)做好盆腔炎的一般護理等
由此可見,采用中藥穴位敷貼配合健康教育比單純西藥治療療效顯著,病人也樂于接受,值得廣泛推廣。
參考文獻:
[1] 劉國華 張明島 上海市中醫病癥會常規 上海市中醫藥學出版社 2004(1)2.31-2.32
[2] 樂杰.婦產科學,第6版.北京:人民衛生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