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幫戀
[摘要]結合當地民族特色,將布依本土傳統文化融入學校教育教學中,這對于布依族本土文化保護和學校德育、美育、文學藝術欣賞來說是一項雙贏的結果,它既能使學校教學增添新的活力,又能使鄉土傳統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把民族民間藝術融入課堂,讓學生初步了解本土深厚、豐富的民族傳統文化藝術底蘊,達到初具欣賞藝術作品文學作品的審美意識。加強德育素養以及對民族傳統文化傳承和保護意識,提高審美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布依本土文化;幼兒教學;實踐
中國民族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崇尚倫理道德、注重人文理性、強調和諧觀念、倡導憂患意識等等,學習和研究民族傳統文化,繼承、對弘揚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加強對國民全面素質教育的培養,都有著不可估量的影響。我鎮主要以布依族居多,在幼兒園教學中融入布依族本土文化我有以下幾點體會。
一、利用布依族本土文化整合資源
就學校教育來說,不要只圖追求所謂“高大上”藝術層次為目的,要結合當地實際情況,充分利用布依族本土資源因材施教才達到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所以藝術教學內容的范疇不能局限于上級教育部門規定的教材。既然實施新課改,就要靈活、科學變通教學觀念。挖掘本土特色文化,多渠道搜集素材,全方位整合資源,編成校本教材融入教學中去,讓學生感受到濃濃民族風味,樸實的習俗,更加貼近生活。就我在以往教學中親身體會,如果單一地灌輸固定教材理論知識,這種周而復始教學模式定會讓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產生排斥心理和厭學狀態。除了教材內容之外,我充分利用布依族本土民族文化資源,將平時搜集的素材系統歸類、整合后融入教學中,更能激發學生興趣。這對于布依文化保護和學校德育、美育來說是一項雙贏的結果,它既能使學校教育教學增添新的活力,又能使鄉土傳統民族文化得以傳承和發揚。
二、各個民族、各個地域有著不同習俗
生產生活方式存在大的差異,所以中國民族文化種類繁多、寓意深邃、內涵深厚,自成體系。如把民間藝術融入教學中去,就能豐富使教學資源,促進教學形式的多樣性,調動學生積極性。教學理念更新并不是一味去追趕潮流而徹底拋去古老的、經典的傳統文化,在與時俱進,更新觀念的同時,還要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繼承優良傳統。地方傳統文化是我們民族從原始社會到今天,長達六七千年的歷史文化的積淀。理解、學習掌握民族傳統基礎知識,是對民族歷史文化傳統繼承和發展的關注,也是我們進行樹立民族自信心,增強民族自豪感教育的需要。傳承民族文化,保護非物質文化讓它世世代代源源不斷傳存延伸。傳承和保護。傳統民族文化的傳承和保護,教育教學是不可缺少的環節。就藝術教育來說,地方民族文化就是一個很好的教學資源。一堂好的藝術欣賞課,能夠讓學生受益匪淺,并且感受到藝術無限的魅力。課堂上,我利用多媒體大屏幕一邊展示圖片、視頻給學生欣賞,一邊以導游的身份作解說,引領他們的視野進入豐富多彩的民間活動場景、美麗的大自然以及純樸人文景觀之中,結合鄉土特色資源(文物古跡、山水田園、民風習俗)展現在眼前,多彩的風情、純樸的習俗,一幕幕如身臨其境的畫面讓他們產生興趣,感到舒心、歡快。
三、玩出農用器具的價值
(一)玩石磨
農村家庭常見的石磨也走進了幼兒園,孩子們和老師一起親自磨豆腐,在操作過程中感受杠桿原理,感受物質形態的變化。
(二)玩“背簍”
原是大人們背在背上運送東西的簍子,有二根肩帶可背在背上,老師引導孩子們用背簍玩運東西的健康游戲,玩角色游戲時背著去買菜、賣菜。
(三)玩“犁”
一種山區耕地的農具,農民一般是用牛來犁地,用來破碎土塊并耕出槽溝,為播種做好準備。幼兒玩時一人在前面扮“牛”,用繩子套在肩上拉,另一人在后掌舵,模仿犁地,這個游戲可以鍛煉前后兩人速度和動作的協調性。
(四)玩“碓窩”
一種搗米的器具。用柱子架起一根木杠,杠的前端裝一塊圓形木樁,用腳連續踏動木杠后端,前端一起一落。幼兒在玩這個游戲時,不僅鍛煉了身體,而且還學會了數數,還能感受力學的杠桿原理。
四、提升環境資源價值,拓展孩子的活動空間
帶孩子到田野、森林、人們的工作場所(比如農村的曬谷場,玉米等收貨后的加工場所,小型的作坊,養殖場所、種植基地等),在體驗中學習。(去了哪里,開展了哪些活動。請注意在介紹活動時避免讓人感覺到只是帶孩子們去了一下,光看了看,希望能看到孩子們具體做了什么,探究了什么,體驗了什么。)在介紹的時候也可以指出幼兒園的名字,如某某幼兒園開展了什么活動,孩子們體驗到了什么,等等。上面在介紹各種游戲材料時也可以這樣。
第一,上面的內容篇幅上盡量不要有太大的差距,也許我在寫上面的建議的時候第二部分寫得多了一些,但其實第一部分是談變革的理念及其具體實踐,第二部分是一些材料及其用法的介紹,第三部分是拓展的活動,這三部分內容應該是都需要著力的。
第二,文字中并不需要多次強調“低成本高質量”,但要讓讀者從你們選取的材料和開展的活動中看到這一特點,并意識到“這的確是不需要多少成本的,但也的確是符合孩子的興趣特點和發展需要的”。對于材料和活動的介紹,也希望多多少少能體現出當地特點,比如地理、物產、人口等(即本文開頭介紹的情況),讓讀者看到不同于浙江、甘肅、
四川等地農村的實踐,看到我們貴州自己的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