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摘 ? ?要: 課程評價體系改革是深化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也是提升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當前思政課考核評價體系存在評價主體單一化、評價客體狹窄化和評價指標模糊化等問題。在推進課程評價體系改革的過程中,應注重過程性考核的方向性原則,在體現“能力培育”的指向性原則基礎上,實現理論和實踐兩個考核平臺的交融,構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維度綜合考核體系。
關鍵詞: 創新創業能力 ? ?思想政治理論課 ? ?評價體系
近年來,作為傳播馬克思主義的主陣地和學生德育的主渠道,高職思政課建設不斷加強。高職思政課要成為一門學生“真心喜愛、終身受益、畢生難忘”的課程,考試與評價體系科學有效十分重要。高職思政課在以往評價指標體系的基礎上強化“創新創業能力”要素,是“雙創”形態背景下課程教學改革的方向,強調“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是提升思政課教學實效性的重要途徑。
一、基于“雙創能力”培育的高職思政課評價體系改革的必要性
1.高職教育“應用型”人才的培養目標必然要求思政課程重視“能力”培養
在現代經濟社會對人才需求多元化的背景下,高職院校必然強調“能力本位”的育人理念,高職思政課除承擔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育人主渠道功能外,課程的教學改革滲入“雙創能力”培育既是理性使然,更是培育“雙創”社會合格建設者和社會主義接班人的使命呼喚。這樣的課程教學改革理念自然強調基于“雙創”能力培育的評價體系的構建。
2.新時代高職思政課程建設的發展需求對思政課的評價體系提出新要求
近年來黨和政府的一系列重要文件為高職思政課的建設和發展指明了方向,對課程的進一步發展提出了具體的要求。2015年7月,中宣部、教育部《關于印發〈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體系創新計劃〉的通知》(教社科〔2015〕2號)要求“堅持知行合一原則,創新考試考核辦法,探索建立科學全面準確評價學生思想政治理論課學習效果的評價體系”。2018年4月,教育部印發《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工作基本要求》,明確提出:“改進完善考核方式,要采取多種方式綜合考核學生對所學內容的理解和實際運用,注重考查學生運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力求全面、客觀地反映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素養和思想道德品質。”
3.以往高職思政課的考核評價方式存在的問題,不利于提升教學的實效性
以往的高職思政課在評價體系上的問題,突出地表現在:評價主體單一化、評價客體狹窄化和評價指標的模糊化。評價主體單一化主要表現為主體選擇面過于狹窄,評價主體主要是師生,忽略真正的未來受眾“企業主體”或者“社會主體”的參與,而這可以在實踐環節加以落實;評價客體狹窄化,表現為思政課重理論知識的灌輸輕實踐能力的培養,在一定程度上造成育人目標的偏差[1];評價指標的模糊化,體現在思想道德素質和能力培養方面的缺失,現有的指標設計還是指向學生掌握知識的多少,在能力考核方面體現出的考核要素不多。這些缺陷,限制了課程的進一步發展。
二、基于“雙創能力”培育的高職思政課評價體系的構建
1.課程評價體系構建的三大原則
(1)從教學類型的角度,兼顧理論教學考核與實踐教學考核的全面性原則。以往思政課的學業評價基本體現為理論考試“一統天下”,強調評價模式的創新僅僅將以知識記憶為主的“閉卷”考試改為以開放性試題為主的“開卷”,對學生能力考核要求有限。課程評價體系強調“能力”培育要通過積極推行理論和實踐兩個考核平臺的交融實現[2]。
(2)從管理過程的角度,體現重過程性考核的方向性原則。高職院校生源的多元化和學情特點的復雜化往往讓學業評價通過期末的一張考卷體現,單一的結果性考核代替對整個學習過程的關注,最后的考卷甚至成為教師“合理控制”學生的法寶,這樣的課程評價就失去本來的意義,與人本精神背道而馳。
(3)從考核指標的角度,體現“能力培育”的指向性原則。不管是從課程的整體頂層設計還是具體的教學實施,都應貫穿“能力培育”思維,而且能力的培育可以說涵蓋高職思政課程的全部領域。如高職思政課程體系中的兩門核心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和“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可以通過理論環節的主題研討和實踐環節的合作體驗提升學生觀察問題、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創新力。
2.構建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維度多元化綜合考核體系
積極構建適應“雙創”時代的高職思政課綜合考核體系是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環節。高職思政課程評價體系應以“能力培育”為重點,基本理論考核和能力素質培育相結合,以“知行合一”為主旨進行“講、研、測、行”(講解、研討、考試、實踐)綜合化考核。
(1)理論教學環節的評價考核。學生只需做好最后一張試卷的考核模式必然導致學生的課堂參與度不高[3],高職思政課要改變“水課”特質,必須在考核方式上解決教學過程與考核的分離問題,變學生的被動性學習為主動式參與,體現考核對教學過程和學習過程的促動價值,堅持“學習是為了運用,運用是為了更好地學習”理念,線上與線下相結合,課中與課外相結合,重視整個學習過程的管理和評價,真正將考核融入教學的整個過程,并注重“雙創能力”的培育。高職思政課理論教學中滲入的“雙創能力”具體可以表現為社會適應能力和自我發展能力兩大能力。這兩大能力作為一級能力,可以分解為七個二級能力,根據若干觀測要素通過不同考核方式進行評價考核。
教師可以結合整個學期學生的課堂表現,通過以問題為導向的主題研討形式,組建學習小組,用團隊智慧進一步拓展理論的廣度、挖掘理論的深度,達到提升能力的目的。
(2)實踐教學環節的考核。為體現高職人才培養目標和課程目標要求,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部分的評價遵循一般和具體相結合、班級自評和教師評價相結合的原則,通過對項目計劃的制訂和任務的實施、項目完成效果及交流等環節的觀察,主要對實踐態度、實踐能力和實踐認知等方面進行考查,以達到通過行動強化認知、提升綜合素質的目的。
思政教師作為實踐指導教師,負責對實踐活動的選題、活動過程的管理及實踐報告的撰寫給予必要的組織和指導,并對學生實踐報告認真批改、評定成績,計入課程學習總分。
高職思政課實踐教學中融入的“雙創能力”具體可以表現為組織管理能力、自我管理能力、溝通合作能力和總結反思能力。以高職新生第一學期課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為例,這些能力通過實踐項目形式展開并進行評價。
課程評價體系的改革是深化高職思政課教學改革的重要舉措,廣大教師只有在教學實踐中不斷探索、不斷創新,才能建立最行之有效的評價體系,從而真正提高教學質量。
參考文獻:
[1]邢玲.基于“能力本位”的高職院校思政課評價體系研究[J].中共南京市委黨校學報,2014(6):64.
[2]駱郁廷.論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評價之深化[J].思想理論教育,2007(11).
[3]許莉.高職考試模式改革的探討與實踐[J].職教論壇,2006(8).
基金項目: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專題項目《“雙創”形態下高職院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調適綜合研究——基于創新創業能力的培育探索》(項目編號:2017SJBFDY057)階段性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