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濯瀟
摘 要 思政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的一門重要課程,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實現大學生高素質全面發展。但是現階段下,高校思政教育存在著實效性欠佳以及創新力度不夠的問題,需要進一步的改革和優化。通過積極心理學的有效運用,有利于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心態、推動高校思政教育轉型以及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因此應當積極轉變思政教學觀念、創新思政教育方法以及營造積極向上的環境氛圍,以此實現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效運用,推動高校思政教育改革。
關鍵詞 積極心理學 思想政治 高校教育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10.041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urse for the cultivation of talents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which is conducive to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good moral quality and the realization of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with high quality. However, at this stag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has problems of poor effectiveness and inadequate innovation, which need further reform and optimization.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s conducive to cultivating positive and optimistic attitude of college students,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establishing a new 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refore, we should actively change the concept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novate the method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create a positive environment, so as to realize the effective application of positive psychology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and promote the reform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Keywords positive psycholog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s; college education
1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現狀
高校思政教育是高校人才培養中的重要課程,有利于培養大學生良好的道德素質,促進并實現大學生高素質全面發展。但是在實際的教育教學過程中,由于受到教學模式和教育環境的影響,現階段下高校思政教育仍然存在著部分問題,具體表現為實效性欠佳以及創新力度不夠,需要進一步的改革和優化。
(1)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欠佳。高校思政教育可以幫助大學生形成健康人格,為未來人生道路做好前提保障。但是現階段下高校思政教育的實效性并不理想,甚至部分大學生對其產生厭惡排斥心理,偏離了高校思政教育的初衷。在教學方法方面,大多數高校的思政教育仍以理論灌輸和思想糾錯的教學模式進行,致使師生之間缺乏有效交流機制,難以滿足學生的自我教育、自我實現的心理訴求。使得大學生只能被動接受思政教育,容易滋生排斥和反感心理。在教學內容方面,大部分高校的思政教育內容較為抽象空洞,跟學生實際的學習生活環境相脫節。使得大學生不能很好地將思政教育內容轉化成內在修養,難以激發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致使思政教育效果欠佳。
(2)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創新力度不夠。目前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仍然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比如說教育內容脫節、學生課堂體驗較差等情況,不僅降低了高校思政教育實效性,同時也不利于培養大學生高尚的思想道德素質。因此應當對原有的教學模式作出及時調整和優化,并結合原有教育模式和學生現實需求進行創新發展。近些年以來,盡管高校一直在呼吁思政教育的改革創新,強調多元化發展。但是根據現實情況來看,其工作創新力度還遠遠不夠。一方面關于思政教育的創新研究多為理論研究,實踐成果所占比例較小,且實踐應用效果不顯著。另一方面關于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方向較為一致,多為解決學生思想和行為問題,對于大學生的發展規劃方面的研究成果較少,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思政教育工作的多元化發展。[1]
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應用積極心理學的現實意義
高校思政教育應用積極心理學開展實踐教學,是合理運用積極心理學的理念和方法進行思政教育的過程,也是關注和探索大學生自身心理特點的過程。通過積極心理學的有效運用,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心態、推動高校思政教育轉型以及建立新型師生關系,對于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1)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心態。心態是影響大學生學習質量和效率的關鍵原因,積極心理學有助于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消除消極負面心態的干擾。現階段下高校大學生生活成長環境較為復雜,其成長發展難免會受到家庭因素、學校因素以及社會環境因素的影響,致使在心理方面存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特別是最近幾年大學生就業環境的嚴峻,為家庭環境較差的大學生帶來了巨大的壓力,使得大學生在生活學習中存在著消極自卑的心理問題。積極心理學關注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的培養,其相關理論應用可以彌補心理教育方面的缺失,培育學生積極心理和樂觀思想,潛移默化地消除潛在的消極悲觀思想。從而在根本上解決思想和心理方面存在的問題,促使其運用積極樂觀的心態去面對生活和學習。
(2)推動高校思政教育轉型。高校思政教育應不斷改革與創新教學模式和教學環境,以此適應現代大學生日益變化的思政教育需要。積極心理學以積極發展的眼光主張積極心理成為主導心理,強調對個體積極心理狀態的肯定,呼吁大學生用積極的視角關注生活的各個方面。由此可見,積極心理學倡導以積極樂觀的心理狀態去矯正和消解各種心理問題,更加注重大學生優良品德的發展和自我實現,是一種強調優質品格發展而不是注重心理治療的新型心理學潮流。而將積極心理學運用在高校思政教育中,一方面可以促進教學理念的創新發展,更加注重發揮大學生優質品格的發展與主體性。另一方面也可以促進其教學方式的創新發展,更加注重思政教育的事先預防和管理。因此積極心理學的運用,對于推動高校思政教育轉型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3)建立新型師生關系。由于傳統高校思政教育常采用糾錯改正和理論灌輸的教學模式,因此師生之間的教育關系往往是管理者與服從者,教育者與學習者。這樣的師生關系忽視了學生個體的發展需求,容易致使學生產生厭惡心理和抵制心理,不利于高校思政教育工作的有效開展。隨著現代化教育的不斷推進,新時期的高校師生關系還應當成為一種朋友,而不應僅局限與傳統師生關系的范圍。積極心理學理論下,思政教學主體身份轉變為學生,而思政教師扮演的角色更多的是引路人和指導者。因此將積極心理學運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有利于思政教師站在學生的角度開展教學活動,培養和開發大學生的優質品行,拉近彼此之間的距離。而學生也能夠正確地欣賞到自身優良品質,實現自我內化和發展成長。[2]
3 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應用路徑
積極心理學重視大學生積極品質的挖掘和培養,將其運用于高校思政教育,是推進高校思政教育創新發展的有效手段,也是實現大學生高素質全面發展的客觀需要。因此應當積極轉變思政教學觀念、創新思政教育方法以及營造積極向上的環境氛圍,以此實現積極心理學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有效運用。
(1)轉變思政教學觀念,挖掘大學生積極品質。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思政教育的根本宗旨是立德樹人,最終目的是培養高素質的現代人才。積極心理學認為每個人都具有積極、正能量的心理品質,并且注重挖掘和發展大學生的積極心理品質,能夠增強大學生的心理彈性,幫助大學生養成勇于改善自我、自我發展與實現的優良品質。因此將積極心理學和高校思政教育有效結合,并將其全面滲透于思政教育涉及的各個方面,正是對習近平總書記這一思想的貫徹落實。但是由于大學生在不同時期的發展過程中都表現出明顯的差異性,傳統的以“問題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思維無法適應當下的教育要求,因此這就要求思政教師需要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能夠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以此對學生進行積極關注和科學指導。比如說在處理“問題學生”時,應拋棄傳統的單純說教或批評教育的教學觀念,采用人性化的關懷和開放式教學理念。以此更好地幫助他們消除片面消極的自我認知,挖掘其自身潛在的積極品質。[3]
(2)創新思政教育方法,培養大學生的積極品質。面對著現階段多元化發展的校園環境和網絡環境,高校思政教育模式應當作出有效調整和創新改進,以此培養其積極樂觀的品質。但是當下大多數高校思政教育缺乏創新發展,僅僅是從形式上作出改變,缺少思想深度,沒有真正從本質上作出調整。而積極心理學倡導大學生積極品質的激發和體驗,是一種新型的心理學思潮,有助于推動高校思政教育轉型。因此利用積極心理學的相關理論對思政教育方法進行創新,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在創新教育方法方面,可以把積極心理學中的積極心理暗示法、語言鼓勵法、擴大優點法等方式方法融入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以此讓大學生學會一些基本的情緒調節方法,豐富積極情緒體驗。同時也可以采用啟發法、研究法等思維方法改變傳統思政教育觀念,以此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正能量等積極品質,并促使思政教育內化成積極人格特征。
(3)營造積極向上的環境氛圍,引導形成積極樂觀心態。積極心理學認為,積極樂觀的環境氛圍有助于引導大學生形成積極樂觀的心態,消除潛在的悲觀、頹廢等消極情緒。因此在高校思政教育過程中,高校和教師應當為大學生積極構建愉悅積極的環境氛圍,并且將其延伸到生活和學習的其他方面,以此提升大學生心理健康素養。首先應該營造積極向上的課堂教學氛圍,一方面高校思政教師應當將積極心理學跟思政教學課堂緊密聯系,為學生提高挑戰自我和表現自我的機會,打造積極向上的課堂學習氛圍。另一方面也可以打造積極向上的班風氛圍,促使學生之間形成良好人際關系,以此形成積極向上的課堂環境氛圍。其次高校思政教師也應當將積極心理學拓展到課外活動中,比如說在校園內舉辦“積極心理伴我行”、思政教育理論有獎競賽等活動形式,對成績優秀的學生給予精神和物質的雙重獎勵,以此宣傳和擴大積極思想的傳播,豐富學生積極情感體驗。
積極心理學運用于高校思政教育中,能夠培養大學生積極樂觀的心態,為今后的生活和工作發展奠定基礎。同時也能夠豐富高校思政教育的維度,突出高校思政教育的教學價值。因此在新時期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實踐教學應當緊密聯系積極心理學,并結合現代大學生的現實需求,不斷改進和創新思政教育模式。以此推動高校思政教育的創新發展,提升大學生的道德素養。
【基金項目】江蘇省教育廳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改革與創新路徑探究》(項目編號:2018SJSZ656)
參考文獻
[1] 郝雅瓊.積極心理學視角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研究[J].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7(10):87-89.
[2] 牛雅莉.積極心理學視域下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途徑研究[J].衛生職業教育,2016(1):10-12.
[3] 鄒婷.積極心理學視角下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新思路[J].內蒙古電大學刊,2015(1):82-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