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暢 史冊
摘 要:在素質教育改革的背景下,“討論式”教學顯得尤為重要。教師通過“討論式”教學方法,可以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合作學習能力,開拓學生的視野,學生之間可以充分交流自己獨特的見解。[1]可以說“討論式”教學的應用在新課程改革的背景之下具有獨特的優勢,但同時也出現了很多問題。因此,本文以香坊中學歷史課為素材,探索討論式教學在歷史課堂出現的問題、討論式教學的重要性以及在歷史課堂的實踐,以期為討論式教學在歷史課堂提供借鑒。
關鍵詞:討論室教學;歷史課堂;實踐
一、討論式教學出現的問題
(一)教師經驗不足
當前,在大多數學校,教師仍然采取傳統的教學方式,即教師講授,學生接受;教師是課堂的主體,學生是課堂的客體。當然,這都是和目前中學的實際情況分不開的,中學重視的就是學生的成績,家長關心的只有學生分數的高低,因為學生分數的高低與學生是否可以去更好的大學,獲得更好的資源有直接的關系。[2]但是“討論式”教學具有不確定性的因素,雖然“討論式”教學可以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性,發散學生的思維,但是教師并沒有進行充分地培訓,只是自己對“討論式”教學進行摸索,所以教學經驗存在嚴重的不足。
(二)難以發揮學生主動性
新生事物在前期由于沒有足夠的時間進行支撐,因此在實施的過程中,只能進行摸索,就難以充分體現出新生事物的積極作用。雖然“討論式”教學方法并不算得上新生事物,但在傳統的教學方法占主流的授課過程中,對于“討論式”教學就不能發揮它應有的作用。比如,由于教師的經驗不足,就難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浪費課堂時間,降低課堂效率,教學任務不能按時完成。教師在進行“討論式”教學過程中,沒有讓學生課前預習,學生在討論時就沒有討論的內容進行支撐。不能設置有趣的問題,或者在進行分組時沒有充分了解學生的差異性,從而在整個教學過程中都可能讓學生覺得乏味。
(三)討論式教學具有局限性
“討論式”教學具有不穩定性、多變性等局限性。由于在“討論式”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進行分組的形式進行討論,那么在討論的過程中,學生就會出現開小差,不積極參與或者擾亂課堂的現象。使教師難以充分發揮“討論式”教學的優勢,難以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降低課堂效率,導致不能按時完成教學任務,因此,“討論式”教學本身也具有局限性。[3]
二、討論式教學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教師通過“討論式”教學方法,有利于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能力。由于“討論式”教學是把學生分成幾個小組,每個小組之間,學生說出自己的見解和他人進行討論,學生之間可以互相補充,發現自己的不足。[4]與此同時,在進行小組討論的過程中,可以培養學生之間的合作能力,比如在課前教師布置預習作業后,小組內可以進行詳細的分工,從不同的角度去進行資料的收集,那么課堂上學生就可以將自己的資料進行整理總結,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
(二)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
教師在歷史課堂進行“討論式”教學的之前,會把相關的問題和討論內容告訴學生,讓學生準備。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交流能力,思考能力,以及資料的檢索能力都能夠得以培養,與之相對應的是在這個過程中,學生的求知欲、注意力、耐心都得以培養,從而有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個性。
三、討論式教學在歷史課堂的實踐
(一)掌握討論式教學的適用條件
教學的適用條件主要是指教師的教學方法的運用時機是否符合當前課堂的教學狀況。歷史課程看似簡單實則是一個極其復雜的體系,各種歷史事件、歷史人物錯綜復雜,體現在教學中就是重點、難點的教學。對于歷史素養較弱的同學往往很難理解,更不用說進行記憶。或者當學生對于歷史知識有自己的見解或與他人見解不同出現爭議的時候,就可以運用討論式教學。在進行討論式課堂中,學生之間互相討論、互相交流,充分發散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合作探究的意識,對學生的知識進行補充。
比如在學習“明朝內閣”的時候,宰相廢除與內閣建立有著很大的關聯,宰相廢除是內閣建立的原因,內閣又是宰相工作職務的繼續。并且對于宰相廢除的原因有很多,包括直接原因宰相驕恣擅權、私下勾結黨羽,歷史原因宰相權力過大、皇權不穩,個人原因朱元璋疑心過重,各種原因下的影響因又有著不同的差異。由于學生歷史知識的存儲容量不同、理解能力不同,那么在進行教學時就會出現不同的聲音,那么討論式教學在此時就有了一定的適用條件,教師可以進行討論式教學,讓學生之間互相討論,拓寬學生的視野,學生也可以通過討論式教學補充自身的不足,從而在討論中加深對歷史知識的印象,建立與歷史更緊密的聯系。
(二)營造討論式課堂的氛圍
在討論式課堂中,活躍的學生可能會提出各種意見,因此教師應鼓勵學生在此時發表意見。在尊重學生的基礎上,教師應該努力梳理和總結自己的核心思想,充分發揮自己的指導作用。 這不僅有助于雙方總結自己的核心要點,而且可以使雙方形成有效的反駁,從而在此基礎上進行進一步的討論。 對于學生而言,這也是一種鼓勵。當他們自己的意見存在缺陷時,教師也不要直接否認而是應該給予指導。 將極大地鼓勵學生、激發他們對知識的渴望,并更積極地參與討論。例如,在講到“戊戌變法”時,一個很重要的反面人物“袁世凱”,有的學生可能會提出:如果當時袁世凱在得知康有為、梁啟超等人要變法時,沒有急忙跑去向慈禧告密邀功請賞,戊戌變法還會是同樣的結局嗎?教師可以將這種觀點加入到討論式課堂中,然后從頑固的封建力量,以及民族資產階級的軟弱性、雙面性等特征入手,為學生層層進行深入分析,讓學生理解,在外憂內患的歷史條件下,即使沒有告密者,改革也會失敗。這不僅鼓勵了這名學生敢于提出問題的精神,也讓其他學生進一步深入了解“戊戌變法”失敗的原因。
總結:通過香坊中學歷史課堂可以發現,“討論式”教學,是通過課前預習,課中討論,課后總結的方式進行。在“討論式”教學的過程中,針對不同情況設置討論問題,發揮了學生主動學習、合作探究的積極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既增長了知識,又提高了學習成績。
參考文獻:
[1]甄珍,姚海明. 習近平教育思想對高等教育教學方法改革的新要求:從本科階段起推行討論式課堂教學法[J]. 高教刊,2019,(08):127-130.
[2]賈根子. 歷史教師強化備課能力實施有效教學的研究[A]. .《教師教育能力建設研究》科研成果匯編(第七卷)[C].:中國管理科學研究院教育科學研究所,2018:4.
[3]孫雪軍. 討論式教學方法在高中歷史課堂教學中的應用研究[J]. 中國校外教育,2016,(08):56.
[4]尹英杰. 討論式Seminar在歷史教學中的應用[A]. 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深化教學改革?提升高等教育質量(下冊)[C].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黑龍江省高等教育學會,2015:5.
[5]趙成良,艾克軍,蘇俊清. 歷史課堂分層討論式教學的實踐及思考[J]. 四川教育學院學報,2003,(S1):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