臧婉
[摘要]隨著教育改革的不斷深入與促進專業建設的內涵式發展,作為高校音樂教育的一個核心課程——聲樂教學,也應該加入到教育改革的行列中。我們應該靜下心來好好思考一下怎樣提升高等藝術院校的聲樂教學效果,應打破原有的教學思路,豐富教學模式,并對我們現如今的聲樂教學情況進行深刻反思。作為教師,首先應該喚醒學生的審美意識,幫助學生建立一個良好的審美能力。在此基礎上,培養綜合的歌唱思維能力,從音樂出發,從作品的情感出發,發自內心地自然地表達歌曲的內涵。本文立足于審美能力在聲樂演唱與教學中的重要性,以此來剖析加強審美能力的培養在聲樂教學中的意義。
[關鍵詞]審美;聲樂教學;審美能力的培養
[中圖分類號]G613.5[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7-2233(2019)09-0054-02
美育是以美育人,以文化育人,即審美教育、情操教育和心靈教育。當每一個人都保有發掘美好的眼睛與心靈,擁有完善的性格、更富有情趣的人生和更高的精神境界,不僅是個人之福,也是國家之幸。著名詩人畫家木心曾說過,“沒有審美力是絕癥,知識也解救不了”。吳冠中說:“中國的文盲不多了,但美盲很多。”生活里缺乏美感,看到的都是生活中最實際的一面。這是人生的缺陷,是無論多少金錢和物質都無法填補的。因為感到匱乏的并不是物質,而是精神的貧瘠。
審美教育要求不僅僅是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要啟迪人的智慧,培養人的審美及感受能力。審美教育也應該滲透到每一個學科的教學當中,尤其是藝術類學科。歌唱的誕生是因為人與人之間有一些情感無法用語言來表達,所以才用歌聲去傳遞。如果在演唱當中只顧著聲音有多大、有多高、有多響,那么就是失去美感,也就失去了歌唱最終的目的。
一、審美能力的培養在聲樂教學中的意義
我國的聲樂教學發展到今天,雖然已經有了很大進步,但是在教學當中,聲樂教師仍然以強調歌唱方法為主,而忽略了對學生其他方面的引導,例如幫助學生建立正確的聲樂理念、審美觀念以及整體的歌唱思維習慣等。完全追求聲音的這種教學思維,導致很多學生在演唱中養成一種局部思維或者說是單一思維的演唱習慣,總是缺東少西,所以在演唱時根本都顧及不上情感的表達和音樂形象。[1]長此以往,他們沒有從審美的角度去學習和演唱的習慣,而是一味片面地尋找演唱技術這個抽象的東西,一直在毫無任何情感和感受去演唱聲樂作品,這條路不僅行不通,慢慢地,學生就會對聲樂學習失去信心和興趣。
如果在教學過程中聲樂教師能夠意識到審美能力的重要性,并在此基礎上加強對學生審美能力的培養,那么將大大提升了課堂的教學效果。在聲樂的學習中,審美的能力被賦予了更多的意義,即提升聲樂演唱者對聲樂美的感受能力和想象力,并在此基礎上挖掘音樂作品中所蘊含的內在情感,從而使演唱者能夠更好地進行表演。可見,審美能力的培養在聲樂教學中是非常重要的。反之,如果一個演唱者他不具備很好的審美能力,他的歌聲也會缺乏內涵和美感。就像我們每個人的著裝或者化妝一樣,每個人都想把自己最好的、最漂亮的一面呈現給大家,但是由于能力有限,所以可謂是五花八門,而審美能力好的人就會把自己打扮得非常得體大方,非常有美感。在聲樂教學中,教師首先要刻意去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培養學生感受音樂、和聲色彩以及對美好聲音的辨識的能力,學生只有慢慢具備了這些能力,才能學會欣賞,并且把這種能力運用到自己的演唱當中,來提升自己唱功。所以想要提升學生的演唱水平,教師必須全面對學生進行引導和培養,不能只關注演唱技術。[2]良好的審美能力是學好聲樂的基礎,只有在具備良好的審美能力的情況下,使得學生重新認識美,多多思考怎樣表達美,通過刻意、有效的練習,并在教師的正確引導下,養成整體歌唱思維方式,既有歌唱方法,又要有音樂形象以及情感的表達。而作為授課對象的學生來說,能夠意識到審美能力在聲樂演唱中的重要性也是很關鍵的,只有這樣學生才會主動、有意識地去設計、建立美好的聲音形象,并按照設計好的聲音形象整體地去表達聲樂作品。筆者在自己聲樂課堂中拿一組學生為例,分別采用了傳統的聲樂教學模式——以強調聲樂技巧為主和文中強調的幫助學生建立審美觀念的上課模式——整體引導學生進行演唱,之后按照學生的反饋進行了對比,學生在建立正確的審美觀念的情況下再去整體的去演繹作品,相比以往上課會非常輕松,容易進入狀態,演唱的興趣也大大提升了。
二、高校聲樂教學中教師對審美能力培養的認識
在以往的聲樂教學中,聲樂教師大多偏重于對學生演唱技術的培養,忽略了對審美能力的培養,也就是說在聲樂教學過程中,聲樂教師沒有平衡好演唱技術、審美能力以及情感表達等方面的關系,而夸大了演唱技術的重要性,演唱技術固然重要,但是如果只注重技術而忽略其他或者是輕視其他方面在聲樂演唱中的作用,那么就無法達到優美的歌唱,從而導致大多數學生要么就成為了一個歌唱的機器,要么就是一直沉醉于研究歌唱技術當中而無法自拔。還有一些學生因為一直找不到歌唱的狀態而失去了歌唱的興趣,從而放棄了聲樂學習。近一年來筆者經常與在國外留學的留學生們交流,發現我國的聲樂教學中存在一個很大的弊病,那就是從老師到學生都太過于注重演唱技術了,而忽略了其他的東西。[3]要想成為一個優秀的演唱者不僅僅要在演唱技術上下功夫,首先要有一個很好的審美能力,在此基礎上,才能唱出自己的風格,唱出的曲子才能打動人并且有內涵。而大多數的人一輩子都在演唱技術的死胡同里打轉。這跟我們的聲樂教學方法有很大的關系,教師沒有在審美導向上做出積極的引導,所以導致學生在演唱當中缺乏美感,就像一個歌唱的機器一樣。一些國際聲樂比賽就是對我們高校聲樂教學最好的驗證,我國的選手在參加一些大型的聲樂賽事中,到最后成績都不是十分理想,評委們一致認為我國的選手在演唱技術上都是一流的,但是缺乏內涵和美感。而國外的選手,他們雖然演唱技術上不如我們,但是他們完全是享受在音樂當中去演唱,通過表達音樂和情感來設計自己的聲音,他們的音色非常豐富,有感染力。筆者認為作為在教學一線的聲樂教師也應該多多參加或觀摩一些重要的聲樂賽事,因為能夠在重大聲樂賽事中脫穎而出的選手,他的審美能力一定不會太差,他的歌唱表達的方式也一定是全面的,而不是吼一吼高音,或者是炫技型選手。
三、在聲樂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審美能力
要想培養學生很好的審美能力,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聲樂理念是前提。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聲樂理念,就會失去正確的前進方向。所以在聲樂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全面細致地講解關于聲樂理念的所有知識,一定要學生在頭腦里樹立準確、清晰的理念。如果聲樂理念不清楚,縱使他能從音樂作品中感受到美,也很難抓住重點,音樂審美能力的提升也就更是可望而不可即。[4]同時聲樂教師要采取因材施教的原則,因為有些學生盡管對聲樂的理念有了一些了解,但是他們的邏輯能力不強,所以對如何建立正確聲音理念以及怎樣提升審美能力上就缺少比較、分析、判斷和推理的能力,要引導學生多多進行哲學式的思考,幫助學生認識自己,探索自己,多角度地考慮自己的演唱能力與不足。有了正確的聲樂理念之后,教師要帶著學生多聽、多看、多思考,因為在初級階段,學生自己是很難捕捉到一個演唱者聲音形象的好壞,以及音樂美感等的。等到學生慢慢對一些聲音有自己的想法,還要繼續鼓勵學生多聽多看,尤其多去看一些現場的音樂會,這樣會更直接感受到聲音的美感。在這里尤其還要注意的就是,一定要學會多多的思考,筆者發現好多學生在聲樂學習過程中不假思索,雖然很努力,但是效果不明顯,這就說明他們沒有深度思考的能力,他們的演唱大多是在機械的按照老師說的去做,沒有考慮過為什么這么做,這么做的目的是為什么?到底適不適合這樣去做,等等。一切的勤奮,只有在加強邏輯思維的前提下,才能產生效果。如果把聲樂學習者分三類的話,第一類:經過細致的思考之后然后在去演唱,在演唱的同時進行細致的判斷,這樣的學生就是會學習、會唱歌的人;第二類:一邊思考一邊演唱的人,演唱效果會比第一類人差一些;第三類:不經過思考去演唱的人。而現在的學生大多數都屬于第三類,每當他唱完一首作品,你去問他當時在腦海里想的是什么,有什么感受,他都說不出來,這就說明他在演唱的時候思維比較懶惰,只是按照老師的意思做了一些動作,并沒有做認真的思考,可以說這是一個無效的演唱。現在有好多聲樂專業的學生沒有一個正確的聲音理念,再加上沒有受到良好的審美能力的培養,所以好多人最后不得不放棄自己的專業。
總之,一個聲樂的演唱者能在聲樂這條道路上走多遠,取決于他的審美能力,所以聲樂教師在聲樂教學中,一定要把審美能力的培養作為聲樂教學的重中之重,讓學生在建立正確的審美基礎上結合自己的演唱能力,慢慢地領悟藝術的內涵和真諦,感受聲樂帶來的美。
注釋:
[1]范曉峰.聲樂美學導論[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04:22—25.
[2]周映辰.“歌唱與聆聽”——中西方歌唱技術的歷史研究[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8:107—109.
[3]張前,王次昭.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2:65—69.
[4]余篤剛.聲樂藝術美學[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2005:81—83.
(責任編輯:張洪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