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萍
摘 要:語言積累是閱讀教學永恒的話題,教師在教學中,引導學生通過誦讀、品悟、課內運用和課外遷移的方式,有效地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關鍵詞:語言積累;誦讀;品悟;運用;遷移;語文素養
語言積累是閱讀教學中的一個永恒的話題,無論是古代的“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還是現在新課標提出的“語文課程應培育學生熱愛祖國語言的思想感情,引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文,豐富語言的積累……”都充分說明了語言積累的重要意義。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們應該結合學科特點,采用誦讀、品悟、課內運用、課外遷移等訓練方式,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一、在誦讀中積累語言
我們都知道,閱讀教學具有三大功能:培養閱讀能力,陶冶情操,積累語言材料。所謂語言材料,指的是詞匯、句式、構段方式以及各種表達方法。要想積累語言材料最好的方法莫過于多讀,尤其是誦讀。它是我國傳統語文教學的寶貴經驗,也是現代心理學充分肯定的一種語言學習方式。實驗證明:人所獲得的知識,其中60%來自視察,20%來自聽覺,3%來自嗅覺,2%來自味覺。從這一組數據來看,誦讀中積累語言是多么重要。我國古代教育家孔子,曾以“雅言”吟誦文章之后,學界便興起了誦讀之風,“日誦萬言”便成為一種讀書美德。唐宋八大家之中的韓愈,曾“不絕吟六藝之文”,白居易“三十以來,晝課賦,夜課書,間課詩,不遑寢息矣,以至于口舌成瘡,手肘成胝”??梢姽湃藢φb讀所下的功夫,當然誦讀也成就了他們的學業。如今,選入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篇篇精彩。它的魅力在于通過一定的表達方式巧妙而生動地傳達一定的思想內容和情感。因此,教師應引導學生根據語言文字描寫的內容,用恰當的語調、語速、語氣和重音來抒發學生對課文中人物、景物的喜怒哀樂,或是同情、厭惡,或是留戀、憧憬的情感。也就是說,誦讀的過程是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體驗過程,也是語言的積累過程。
如教學《海上日出》時,我通過教師的引讀、學生的個別讀、小組讀、角色讀、齊讀、領讀、評讀等誦讀方式,引導學生抓住“紅得很,沒有亮光”“紅得可愛”“深紅”“奪目地亮光”等詞,讀中體會日出時的顏色變化,感受日出的色彩美。抓住“小半邊臉”“負什么重擔似的”“一縱一縱”“使勁”“跳出”等詞,讀中體會日出的過程,感受日出的動態美。從學生誦讀的語速和語調中可以看出,學生已透過語言文字領會到了作者表達方式的巧妙和用詞的準確,在欣賞語言美的同時,還感受到了景色的美,體會了作者的愉悅心情。這樣以讀代講,學生不僅感受了語言描繪的形象,還積累了相關語言。
可見,讀書多了,學生積累了課文中的語匯、句式,并在誦讀中,領悟了理,也掌握了文,需要的時候脫口而出、信手拈來,可以出口成章,落筆成文。
二、在品悟中積累語言
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課文,都是經過專家們精心挑選的,課文體現了意境美、形象美、神韻美、立意美、結構美等,而這些美都是通過語言文字表達出來的。那精美的文段,那富有哲理的詩文,只有熟讀品悟,才能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教師必須以文本為載體,讓學生在誦讀的基礎上,感悟語言蘊含的哲理,揣摩文章的語言特點,構段方式和表達方法。如用詞的準確、構段的奇妙,材料安排的詳略等,只要讓學生走入文本,在品悟中與作者、與文本進行對話,在品悟中讓情感得到積累,語言得到積累。
如,教學《賣火柴的小女孩》最后“凍死街頭”的部分:“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碑斘抑v到這段時,我輕聲地講述:“早晨起來,在街頭的墻角處,我仿佛看見了一個頭披金黃的卷發,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手里握著一把火柴梗的小女孩,新年的太陽照在她凍僵的尸體上?!倍?,我問學生,從這句話中,你覺得作者的語言文字用得巧妙之處在哪里呢?學生說“微笑”一詞用得巧妙。假如換上“臉色蒼白,嘴唇發黑”呢?學生通過對比朗讀、體會,學生的情感更加深沉了。這么漂亮可愛的小女孩,如果生活在如今的社會里,本來就應該嘴上時時帶著微笑,可現實生活中的她卻是又冷又餓,沒有歡樂,沒有人來疼愛,現在死了,嘴上才帶著微笑,她是在美好的幻景中凍死的,顯得更加悲慘、可憐。有學生還說從“微笑”一詞中,也可以看出小女孩把死當作是一個解脫,只有死了,才沒有寒冷,沒有饑餓,沒有痛苦,才是幸福。學生品析后,他們讀書時,聲音哽咽了,對可憐的小女孩寄予深深的同情。此時,我緊緊抓住學生情感的脈搏,抓住文本描寫的傳神之筆,加以深化。小女孩死了“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幸福中去?!睆摹罢l也不知道”中你體會了什么?有些學生說:“人們很冷漠,沒有人會去關心這樣的孩子。”也有些學生說:“那個社會太黑暗了,這種情況太多了,不足為奇。”我看到學生不僅領悟了語言文字的奇妙,情感也得到了升華。從同情小女孩發展到憎惡社會制度,便追問下去,你們與賣火柴的小女孩是同齡,可她卻有如此悲慘的遭遇,那是罪惡的社會制度造成,而你們生活在當今時代,在父母、老師的關愛下,茁壯成長。相比之下,你們有什么體會?假如小女孩子來到我們中間,你想對她說什么?這么一問,學生的同情,學生的憤怒,達到了極點,一觸即發,像打開了閘門的水,傾瀉出來,紛紛宣泄自己的感情。就這樣,情感這奇妙的心理因素,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不僅學到知識,而且能學會抒發情感的方法,也懂得了什么是愛。
這樣在讀中品悟,學生不僅受到了情感的熏陶,獲得了思想的啟迪,也享受了審美的樂趣,語言也自然而然地得到了有效的積累。可見,品悟是閱讀教學義不容辭的“責職”,也是語言積累的重要途徑。
三、在運用中積累語言
閱讀教學不只是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它還承擔著發展學生語言能力的任務。要發展語言,首先就要積累語言,“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作詩也會吟”“厚積而薄發”,就說明了積累語言和發展語言的關系。在閱讀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滿足于學生的誦讀,應在此基礎上注重語言的積累與運用。通過熟讀、背誦課文,儲備語言材料,培養情感,使課文中的詞語、句式、修辭手法都儲備在“語言倉庫”之中,到運用時就可以得心應手。
如在教學《我的伯父魯迅先生》時,當學生初步理解了“囫圇吞棗”和“張冠李戴”之后,就進一步啟發學生思考課文中這兩個詞之間的關系,當學生明白這兩個詞是因果關系時,我要求學生用“因為……所以……”說一句話,并用上“囫圇吞棗”和“張冠李戴”。在運用時,一個學生說:“因為我讀書時囫圇吞棗,所以說起話來就張冠李戴?!绷硪粋€學生說:“因為我讀書囫圇吞棗,所以和伯父說起話來就常常張冠李戴,亂說一氣。”還有學生用了倒裝句:“我和伯父說話,所以張冠李戴,是因為我看書時囫圇吞棗的緣故。”
在教學“四周黑洞洞的,還不容易碰壁嗎?”這句話時,為了讓學生在應用中積累語言,我進行了這樣的設計,讓學生把這個反問句改為陳述句,要求大家比一比,看看誰把意思說得更加肯定。一個學生說:“四周黑洞洞的,是很容易碰壁的。”另一個學生語氣更肯定:“四周黑洞洞的,當然容易碰壁?!钡谌齻€學生把語氣說得更重了:“四周黑洞洞的,非常容易碰壁。”這三個學生,一個用“很”,一個用“當然”,一個用“非常”,語氣一個比一個肯定。又如教學中,指導學生用“津津有味”說話造句時,學生除了把“津津有味”和“吃”聯系起來,還用在聽故事、聽課、聽講上,用在看表演、看電視、看書報上,用在講故事、講笑話上。這樣的語言訓練,既達到了語言運用的目的,也達到了語言的積累,真可謂一舉兩得。
四、在遷移中積累語言
心理學告訴我們,遷移是形成能力的必要條件,語文學科中的遷移,是指學生掌握的語言文字材料,形成的語文能力在新的情境下運用,教師在教學中應有意識地創設情境,提設條件,促進語言的遷移,實現語言的積累。
閱讀教學中的遷移,包括理解和運用兩個方面。從理解來說,一是課內遷移。有些課文,學生形成的閱讀能力、積累的語言材料,在本課或本組課文的學習中就可以遷移。二是課外遷移。多年的教學經驗認為,課內“熟讀”“精思”,課外的博覽,這種課內外結合,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積累語言,有效地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從運用來說,主要讀寫結合。如教學十二冊十五課《古詩三首》時,這三首都是送別詩,當學生熟讀詩文,感受到詩人與朋友之間的依依惜別之情時,我調動學生的課外語言儲備,問:“同學們,你們送別朋友時,還可以用哪些詩句來表達你和朋友的情意呢?”有的學生說:“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庇械膶W生說:“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庇械膶W生說:“海內存知己,天涯共比鄰?!睂W生滔滔不絕,教學氣氛十分熱烈。又如教學《青花》時,學生把握課文的內容后,我設計了這樣的遷移題:
當我……時,父親……,我……
當我……時,父親卻……,我……
當我……時,父親終于……,我也終于……
讓學生把課文知識向課外延伸。其實幫助學生積累語言的方法很多。除了古詩文,句子的填充外,詞語的歸類和造句,也是積累語言的好方法。除此之外,在生活中也能幫助學生進行語言遷移,積累語言。如組織學生春游、秋游、軍訓時,引導學生聯想描寫春天、秋天、軍營生活的詩文、詞語、俗語、歇后語,讓他們身臨其境,感受春風的溫暖和春花的爛漫,秋色的芬芳和收獲的喜悅,戰斗的激烈和愛國的情懷。只有把語言積累和學生的生活聯系起來,學生的語言才真正是富有鮮活靈性的語言,這樣的語言才會更有生命力。只有這樣,才是真正的語言積累。
“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潭,蛟龍生焉”“不積跬步,無以至千里”,是對閱讀教學中積累語言,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最生動的比喻。因此,我們要注重語言積累,學生只有有了豐富的語言儲備,才能生動而準確地描繪自己的所見所聞,表達自己的喜怒哀樂。一句,語言豐富了,學生的語文素養就提高了。
參考文獻:
朱喚民.語言積累是提高語文能力的基礎[J].中國校外教育,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