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永強
摘 要:以人的發展為根本這是新課程改革的基本理念,是建立在自主學習、合作探究學習的基礎上的。這種教學改革是“以人的全面發展”為根本目標,注重對學生創新實踐能力的培養,最顯著的表現就是對學生的學習方式進行改變。所以,自主化、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模式就是為了讓每個學生能夠實現獨立思考,以此為基礎,使得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形成最具獨特性的感受和體驗,構建學生自主化和合作探究性的學習模式,讓學生成為知識的發現者和探究者,這樣有利于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長遠發展。
關鍵詞:初中歷史;課堂教學;自主;合作;探究;學習方式
新的課程改革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課堂教學將以學生的可持續發展為基礎,使學生能夠自主化地對知識進行探究,最終提升學生的歷史學習能力,為學生長遠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奠定良好的基礎。在具體學習過程中,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參與課程教學過程,使學生能夠認真思考和積極探究。下面筆者結合自身的教學實踐經驗,就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提升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展開了自己的分析。
一、立足學生學習實際情況,對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興趣進行激發
為了確保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能夠持久化,對歷史學科具有深厚的感情,初中歷史老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做有心人,對學生的學習心理要做到及時了解和掌握。在課堂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的注意力集中情況要做到隨時監測,對學生對教學內容的理解程度要隨時判斷和掌握,對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適時做出調整,及時調動學生的歷史學習興趣,最大限度地激發學生的探究欲。與此同時,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要多說具有贊賞性和激勵性的評價語言,這也將是提升學生歷史學習興趣的重要方式。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對于學生有爭議的問題,要及時鼓勵學生將自己的見解表達出來,學生的見解能達到言之有理,老師就應該視為正確并及時給予鼓勵。如果有創新性的見解,老師要多加鼓勵。如果學生對有爭議的問題在理解上出現了很大的偏差,老師也應該對學生的自主探究精神予以肯定和鼓勵。這樣也是對學生歷史學習興趣進行有效激發的重要方式,將強化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能力,提升學生解決歷史問題的水平。
二、牢固樹立“大教材”意識,引導和組織學生實施有效化的自主學習
教師對初中歷史教材應該做到正確化、靈活性地使用,要確保教學內容來源于教材,同時要盡可能豐富教材,對教學內容要進行創造性地設計,這樣才能將教學重點突破,抓住關鍵性的學習內容。通過引導學生開展自主學習使教學形式和教學內容變得更加鮮活生動。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老師要保障學生具有充分的選擇權利。比如,讓學生充分地自讀,使得學生有充足的時間對歷史課本進行閱讀。上課之前實施預習,通過看書、上網查閱資料等途徑做好預習工作。老師要結合閱讀方法,使得學生對教材能夠做到粗讀、細讀和精讀。粗讀指的是對教材進行瀏覽,對章節子目大概瀏覽,知道基本意思。細讀指的是對教材內容開展逐字逐句的閱讀,對時間、人物、地點、影響等歷史基礎知識做到掌握。精讀就是對歷史背景、歷史影響等重點學習內容實施分析概括,整理歸納。以閱讀來帶動思考,使得教材內容能夠問題化,問題的答案能夠梳理成要點,對要點內容做到條理化,這樣讓學生對歷史知識結構能夠做到初步掌握。
三、對學生的學習方法實施指導,使得學生具有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能力
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就是以老師的“教”來對學生的“學”進行啟發,從而使得學生能夠主動學習、積極思考,掌握總結歸納的方法。因此,有的教育學者認為學生的學習就是要學會如何學習。很明顯,當今教育界最新的潮流就是掌握學法,這也是教學改革的目標,是現代教學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學生只有學會讀書,才能掌握打開信息之門的鑰匙;只有養成良好的學習方法,才是學生探究科學知識的階梯。
四、師生互動,為學生打造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平臺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老師著力提倡開展小組合作學習模式,以此來強化師生之間的互動和交流。只有這樣的互動交流,才能將學生在學習上的主動性和主體性體現出來,才能使探究性學習更好地開展起來。在這種學習模式中,學生獲取新知識將不再依賴于老師,學生將用自己所掌握的知識和學習方法對新知識進行探究學習,這樣也就提升了學生的知識探究能力,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要強化師生互動的效果,組織學生與老師實施角色互換,學生變成老師,老師變成學生。學生在回答老師問題的時候,有意將不正確的觀點說出來,這樣就激發了學生積極思考和主動探究的動力和能力。唯有如此,才能實現師生間良好的互動學習模式,將師生間的教學距離縮短,融洽師生情感。
五、實施課堂演練,使得學生對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的成就感有充分的體驗
實施課堂演練,就是不斷地聯系、解疑,實現復習一體化的綜合性過程。在演練試題的時候要精心地進行編著,要注重對歷史基礎知識的考查,也要考查學生運用歷史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一步激發學生歷史探究欲望。所以,老師在課前要多費精力。在試題數量上,要做到求少求精,試題要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在試題內容上要做到求新求活,將歷史知識和時政新聞有機地結合在一起。在試題難度上要做到難易適中,將學生對“雙基”內容的把握和落實做為重要考核內容。因此,好的演練試題將給學生呈現出一道盛宴,在演練的過程中學生將享受到學習成功的樂趣,這樣使得學生充分地享受到學習上的成就感。類似這種的演練試題將成為一劑強心針,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動力。但是試題的演練要提前做好,可以借助多媒體設備進行演示。
六、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模式的具體操作辦法
1.實施合理化的分配構建學習小組
為了提升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能力,可以采取以下舉措:對全班學生實施適當化的分組,同時要確保組內成員能夠互補和公平競爭,分組的時候要以學生的能力水平、興趣愛好以及成長背景為基礎。分組的時候要遵循“同組異質、異組同質”的原則,唯有如此才能確保每個學習小組在學習水平上旗鼓相當,便于合作學習的開展。前后桌的四個學生可為一個合作學習小組,小組里可以有組長、記錄員、匯報員和資料員。讓組織能力強、學習能力強、樂于助人和合作創新意識強的人擔任組長。小組長的任務就是在老師的指導下,組織和引導組員開展合作學習,提升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積極開展研討活動,有效完成小組學習任務。記錄員的工作就是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記錄下重要的內容,比如說合作學習討論結果、討論過程中提出的疑難問題,小組在學習中遇到的困難以及解決對策。所以,記錄員可以讓寫字快的學生擔任。
2.對具體的歷史學習內容進行有效落實
合作學習是一個積極的、主動的和具有意義的過程,這樣的小組合作學習才將具有價值。老師在制訂學習目標的時候要確保合理化,要安排適合學生學習能力和認知水平的教學內容、學習資料和具體的探究任務。簡單地說,對于教學中的重難點就是要將富有思考價值的問題融入其中,組織學生開展好小組合作學習。比如,在初中二年級下冊“改革開放”這一章教學中,老師可以向學生布置任務,讓其在課前利用休息時間對自己的家庭承包土地、農業收成、家庭收入等情況進行調查。這一過程可以讓小組合作完成,其中,一名學生的任務是設計問題,兩名學生的任務是調查記錄,一名學生的任務是整理匯報,這樣學生就可以合作探究完成教學任務。
3.確保所布置的任務難度適中
要確保小組合作學習的任務難度適中。如果太簡單,學生就感覺沒有必要讓他人幫助自己,這樣就沒有合作學習的價值意義,合作的動力將蕩然無存。如果任務太難,小組努力后還不能實現教學目標,這樣失敗的苦果使得學生將學習信心淡化,合作的興趣和動力慢慢消失。在對討論題進行設計的時候,老師要確保題目符合學生的思維能力,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內容的難度應該控制在“跳一跳摘得到”的程度,這樣才挑戰性十足,這樣將學生個體的主動性激發出來,小組合作學習的積極性才能高漲,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模式的獨創性和創造性才能發揮出來。具有挑戰性和探索性的問題,以小組合作學習模式開展。具體在“改革開放”一節的教學中,學到“實施家庭聯產承包制將農民農業生產積極性充分調動起來”時,學生對于這里面的知識點是了解的,但是還不夠明確,課后合作學習小組可以對自己的父母或者爺爺奶奶進行調查討論,在小組內達成共識,這樣就對這個結論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
4.對課堂討論進行靈活性的組織
在小組合作學習過程中,小組討論是一種比較有效的教學手段。小組討論使得師生互動的機會增多、成效增強。教學實踐證明,組織課堂討論可以使學生更好地參與到課堂教學過程中來,對學生的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進行良好的培養,使每個學生得到全面發展。但是課堂討論在教學中也有不足的地方,討論過程中容易出現渾水摸魚的現象,有的學生的回答離題萬里,有的學生在討論過程中容易“隨波逐流”,不愿意認真思考自己的觀點。因此,在初中歷史課堂教學過程中如何使得課堂討論更加有效,是一件需要實踐探索的事情。
從初中歷史教學的全過程來說,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模式的前提是自主學習,途徑是合作交流,目的是培養探究學習能力。將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模式深入初中歷史課堂教學中,不難發現,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自信心強化了,學生的合作意識和合作能力提高了,探究性學習開展了。所以可以看出,新課程標準下的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模式將為初中歷史課堂教學帶來生機和活力,但是這條路并不平坦,需要初中歷史教師的不懈努力和探索。
參考文獻:
[1]張在娣.“自主感悟、合作探究”初中歷史課堂學習模式初探[J].現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2012(1):63.
[2]符秀寧.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和創新能力[J].新教育,2009(Z1):21.
[3]祝春.倡導“自主、合作、探究”歷史學習,提高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探究能力[J].新課程(中學),2009(1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