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浩萍
摘 要:班主任是班級工作的組織者、班集體建設的指導者、學生健康的引領者,還是溝通家長和學校的橋梁。初中班主任,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更要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進而促使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綜合型人才。
關鍵詞: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
班主任是班級這個大家庭的一家之長,班主任不僅要引導學生掌握一定的知識技能,更要引導學生掌握做人的基本行為準則。在現代社會背景下,學生接受信息的渠道更加多元化,學生的思想性格更具個性化,這就給班主任的德育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挑戰。面對新的挑戰,班主任唯有不忘初心,砥礪前行,才能促使學生成長為更好的自己,才能促使學生成長為社會主義的棟梁之材。
一、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引導學生形成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
加強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夠提高初中生的綜合素質,能夠促使初中生在遇到困難時越挫越勇,能夠促使初中生在未來實踐中挑戰自我、超越自我。從教學實踐中不難發現,相同智力和努力程度的學生,有著良好心理素質的學生往往能超常發揮,而有著不良心理素質的學生,成績往往忽上忽下,波動性比較強,甚至會出現因為某些小失敗而一蹶不振的情況。因此,班主任要運用多種策略,加強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
首先,班主任可以運用現代化的多媒體課件,向學生滲透心理健康知識。如心理健康的概念,心理健康的標準,焦慮、抑郁等不良心理的調節。學生對心理健康知識的了解越多,就越能夠不斷地矯正自己的問題心理。
其次,班主任可以通過書信溝通或者日記溝通的方式,全面地了解班級學生的心理狀態,并根據不同學生的心理狀態,運用不同的改進策略,進而將問題心理扼殺于萌芽狀態。
最后,班主任要適時地進行正能量的引導。在日常教學過程中,班主任要不斷地激勵學生,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心理品質。例如,在課堂上回答問題時,如果學生回答正確,那么自然會受到肯定,但是如果學生回答錯誤,那么教師要幫助其分析原因,并促使其正確地解決問題。例如,對于考試,教師要引導學生將考試成績當成檢驗自己的方式,引導學生更多地從中汲取經驗教訓,而不是唯分數論英雄。
二、加強養成教育,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行為形成習慣,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良好的行為習慣可以使學生終身受益,然而良好的行為習慣不是短時間內形成的,班主任要持之以恒地加以引導,讓學生循序漸進地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閱讀是非常好的學習習慣。閱讀能夠增強學生的見識,能夠加強學生的語言積累,能夠幫助學生積累寫作素材。但是并不是每一個學生都有良好的閱讀習慣。很多學生以沒時間,沒有書籍為借口,基本上不會展開課外閱讀。班主任可以引導學生制定詳細的閱讀計劃,引導學生將閱讀計劃精確到每天所讀頁數。與此同時,班主任可以引導學生在班級內成立閱讀角,要求學生把家中閱讀過的書籍帶到學校,在班級范圍內以記名的方式傳閱。
預習是非常好的學習習慣。預習的過程就是學生自主學習的過程,有效的預習活動不僅能夠使學生有針對性地展開學習活動,還能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促使學生高效地展開知識的構建。因此,班主任要鼓勵學生展開課前預習,充分肯定積極預習的學生。
講文明、懂禮貌、講衛生,愛護公共環境,是良好的行為習慣。班主任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加以引導,只要發現學生有以上好的行為,就給予充分的肯定,進而在班級內形成良好的示范效應。
三、加強班級活動,引導學生做到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
良好的道德意識是學生踐行良好道德行為的重要保障,但是良好的道德意識與良好的道德行為并不是劃等號的。比如,很多學生能夠意識到“樂于助人”是好的行為,但是在遇到實際情況時,很多學生卻不會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在初中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要組織班級學生展開實踐活動,引導學生將良好的道德意識轉化為良好的道德行為,引導學生做到知、情、意、行的和諧統一。
首先,班主任可以結合具體的節假日,組織班級學生展開實踐活動。如,在父親節或者母親節,班主任可以組織班級學生給父母準備禮物,引導學生將自己對父母的愛勇敢地表達出來;在勞動節、中秋節或者國慶節,班主任可以組織班級學生展開演講活動,鍛煉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在元旦,班主任可以組織班級學生開展文藝匯演活動,給學生展示自我的舞臺,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其次,班主任可以組織班級學生開展社會實踐活動。如,在植樹節,組織學生進行植樹活動,組織學生進行環境衛生的清潔工作等。
總而言之,在初中班級管理過程中,班主任要對班級學生的行為習慣、文明禮貌、思想品德等方面逐步滲透德育,引導學生成長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復合型人才。
參考文獻:
[1]林志遠.潤物無聲 用愛心播種希望:淺談初中班主任德育教育工作[J].知識文庫,2018(22).
[2]唐滎敏.基于微信平臺的初中班主任德育實施路徑[J].新課程(中學),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