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曉紅
摘 要:九年級畢業班的總復習任務很艱巨,不但教學時間緊張,而且任務繁重,而數學又是中考之中的核心課程,如何提升數學總復習的質量和效益,對于每一位畢業班數學教師都是必須面對的問題。結合初三實際情況淺談幾點看法。
關鍵詞:華師版;初中數學;總復習
初中數學總復習的重要性不需要再強調了,一般進入初三就會開始總復習,這個復習能夠幫助學生掌握知識,更好地為即將到來的中考做好準備。很多教師對于初中總復習都有自己的計劃,但是往往不具成效,這會影響到學生的學習效果,也會影響學生的學習成績,那么,究竟如何進行初中數學總復習呢?
一、立足教材,細致鉆研
教師在復習過程中一定不能脫離課本,應當把書中的內容進行整理和歸納,形成體系,并且給出相應的解題方法,也進行整理和歸納。現在的中考題還是以基礎題為主,甚至很多的基礎題就是課本上的原題或者是簡單改造一下。后面的大題雖然比教材中練習或者是習題難一些,但是也僅僅是對教材基礎題目的引申或者是變形、組合,所以復習一定要立足于教材。
比如華師版初中數學總復習,可以將知識點分為數和代數、空間和圖形、概率和統計、課題練習這四個部分。在各個大部分之下又可以細化,如空間與圖形部分,可以劃分為圖形的初步認識、多邊形、圖形的變換、命題與證明、圖形的全等、圖形的相似、解三角形、平行四邊形、圓這幾部分進行專題復習和講解。而在練習部分則是將教材中重要的例題或者是練習整理出來,再在這些基礎題的基礎上進行變形,做到知識點不變,題型多變,這樣能夠鍛煉學生的應變能力,收獲更好的復習成效。
想要做好初中總復習,第一點就應該從教材下手,通過教材一方面鞏固知識,另一方面培養學生應變能力,思維上能夠透過題目看到考查的知識點,以適應知識點的檢查。
二、參考題型,合理運用
面對初中數學總復習,教師應該將近幾年及其他省、市中考試題中有關復習點的內容情況集中研究一下。不論是“開放題”“探索題”“閱讀理解題”,還是“方案設計”“動手操作”等問題,和復習內容有關的中考題收集起來能夠考查學生的探索能力、思維能力和創新意識,在復習之外還能夠訓練學生的思維和應變能力,中考題型能夠讓學生建立信心,并熟悉和適應相應的題型。
比如華師版初中數學總復習知識點“概率與統計”部分,這個部分分為概率和統計兩個部分,每年中考也有相當的占比會出相關的題型,那么教師在總復習的時候可以整理歷年中考中概率和統計知識點的中考題,如“(2017,株洲)三名初三學生坐在僅有的三個座位上,起身后重新就坐,恰好有兩名同學沒有坐回原座位的概率為( )”。對于過往的中考題的練習,能夠讓學生適應題型,也能夠鞏固知識點,從而提高復習的實效性,更多的是讓學生提前接觸中考題,建立信心。
想要做好初中總復習,第二點就應該從歷年的中考題下手,通過練習知識點相關的中考題,一方面鞏固知識,另一方面也借此了解中考的路數和題型,以幫助學生熟悉和適應知識點及其題型。
三、重視實效,把握效果
總復習期間,很多教師會用大量的試卷和復習資料代替,而對于這些資料的講解會呈現在課堂之上,并不重視學生作業的批改。事實上,批改作業也是復習重點環節,通過批改作業教師能夠了解學生的實際掌握情況,發現學生易錯的地方,從而在講解上有針對性地調整,根據學生實際的復習進度設定教學模式,從而讓復習達到成效,而不是一刀切,忽視學生的收獲成果。
比如華師版初中數學總復習知識點“數與代數”部分,這個部分有有理數、數的開方、數式及其運算、分式、方程、一元一次不等式、函數及其圖象7個部分知識點。教師在教學的時候不論是專題還是試卷都會有大量針對性的練習。大多數教師會安排以講解專題和試卷的形式復習,這點經過驗證是有效的,但是需要強調的是:在講解之前,一定要先批閱過,做到心中有數,了解學生出錯的地方,對于出錯的習題,講解應該詳盡一些,甚至是適當安排一些鞏固練習;也有教師會用集體訂正的形式檢測完成度,這時教師應該以學生自己提問的形式或者是統計每題出錯率的形式有針對性地講解,否則再多的試卷練習,再多的講解,成效都是不大的。
想要做好初中總復習,第三點就應該在作業實效上下手,通過作業一方面鞏固知識,另一方面也借此了解學生的復習吸收程度,適時調整教學,以適應學生的學習進度。
初中數學總復習非常重要,教師應該做好復習計劃,帶領著學生進行基礎知識復習、系統復習以及綜合性復習。只有層層復習,才能幫助學生更好地掌握數學知識。
參考文獻:
[1]于杰華.微課在初中數學總復習中的實踐與研究[J].中國校外教育,2018(22):81.
[2]李彩玲.基于習題鏈的初中數學單元復習課的教學研究[D].江蘇師范大學,2018.
[3]張曉暉.思維導圖在初中數學復習中的積極效用[J].華夏教師,2018(14):96.
[4]袁冬琴.對初中數學總復習教學策略的思考[J].數學教學通訊,2018(14):44-45.
[5]姚萍.翻轉課堂在初中數學復習課中的應用研究[D].上海外國語大學,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