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日娣
摘 要:近年來經(jīng)濟的進步使得教育愈發(fā)受到關(guān)注,為了與信息時代相匹配,學生的學習情況越來越受到重視。語文是我國的基本學科,是文字表達和語言描述的綜合運用,還是人們思想交流的途徑。學生的綜合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與語文學習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而且語文教學課堂也要隨時代變化而變化。因此,教師應完善語文課堂師生互動模式,提升教學質(zhì)量,推動素質(zhì)教育的大范圍推廣。
關(guān)鍵詞:初中語文;課堂互動;情境;素質(zhì)教育
語文課堂本身就是文字知識的積累,有一些枯燥和繁瑣,課堂互動模式非常適用于初中語文課堂。課堂互動的學習模式不僅能夠提高學生的語文水平,還可以激發(fā)學習興趣,活躍學習氛圍。學生語文學習興趣高漲的前提便是樂觀的課堂互動氛圍。良好積極的課堂互動可以保證語文課堂學習的質(zhì)量,在新課標的要求下,實施課堂互動模式,能夠有效地提高語文學習質(zhì)量。
一、初中語文課堂教育中師生互動存在的問題
1.互動方式的教學
老師在課堂上細心觀察、與學生及時溝通,能夠讓教師在課堂上準確的把握學生的課堂反應。教師會在課堂上提問為什么這樣想之類的問題,在學生回答后緊接著刨根問底,反而會讓學生產(chǎn)生抵觸情緒。刻意提問,會打擊學生的學習自信心,大大減少課堂互動性。
2.課堂互動機會不均等問題的發(fā)生
語文教學課堂上,大部分的師生互動只是老師和優(yōu)等生的交流。優(yōu)等生的思考能力和接受能力更能與教師相符,所以老師更喜歡與接受快的學生互動,久而久之,其他學生心里也會產(chǎn)生不平衡,嚴重影響學習。不平衡的互動使得兩極分化的現(xiàn)象越發(fā)明顯,同時也會對學生的性格塑造產(chǎn)生不良影響。
3.活動方式的輕松自由
在課堂互動時,應當以學生為主體,但是有部分老師把師生互動等同于分散式的學習對話。課堂互動不只是游戲互動,更重要的是自由交流,活躍課堂學習氛圍。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讓學生明白當前的學習目標和學習原因,而不是模糊地記憶知識點,糊涂地認識知識定理。
二、課堂互動的針對策略
1.良好的師生關(guān)系
課堂互動就是說教師和學生之間的關(guān)系是平等的,以學生為主體。很多語文教師也都明白這項要求,但是在教學實踐中卻不能在課堂上精準地實施,很多課堂還是以教師為主體,導致學生有些懈怠,學生不能充分發(fā)揮自身的作用。課堂互動的角色分明,學生能夠表達自己的思想,師生之間的交談可以增進師生情感,還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營造愉快輕松的學習氛圍。
2.科學的課堂提問
課堂提問是教學課堂最常用的交流方法,教師也能通過課堂提問粗略了解學生的掌握情況。課堂提問也是有要求的,要把握好提問的時機和難度,讓學生容易接受提問。科學的提問方式能夠加深學生的思考,便于學生理解所學知識。但是處理不當會適得其反,讓學生產(chǎn)生畏懼心理,課堂氣氛很低沉,所以這要求語文教師在課堂提問時,要注意問題的難度,挑選靈活性較高的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思考能力。
3.創(chuàng)設(shè)互動情境
情境演習是活躍課堂,加深印象的互動模式。教師可以按照課本內(nèi)容,開展與課本文章相符的情境演習,能夠加深學生對知識點的記憶,還能增加學生對文章的場景感受,拉近學生與課本的距離。對課本中的角色進行扮演,不僅能活躍學生的課外活動,還能加深師生互動。舞臺表演能讓學生有身臨其境的感覺,深入了解文章的背景,體會人物性格。調(diào)動學生的積極性,充分發(fā)揮能動性,塑造正能量。
4.自主學習和互動探究
課堂互動不只是課堂上的學習,還要求學生在課下做好準備。將自主學習和師生互動有效地結(jié)合。在課前,學生提前預習,對所學內(nèi)容有所思考,熟悉課文背景,提前查找難點和易錯點。在課堂交流時,學生的思路能夠時刻緊隨老師的講解,有利于其吸收知識,易錯點和難點也能及時得到解決,提高課堂利用率。通過自主學習,學生有自己的思考理解,在與老師溝通時能夠形成自己獨特的認知結(jié)構(gòu)。自主學習過程中,明確學生分工,允許他們各抒己見,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教師也要做到適時點撥,能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自信心。
5.學生的感悟和體驗
課堂互動時要注意感受學生的情緒,有活潑開朗的學生,也有內(nèi)向膽小的學生。學生的學習能力是不一樣的,教師要根據(jù)學生的性格差異和學習能力,開展不同的學習方法。當面對學生時,教師要盡可能地照顧到每一個學生的體驗,以互幫互助的方式帶動課堂學習氛圍,課堂互動不僅僅包括老師和學生,還包括學生和學生,教師以多種方式讓更多的學生參與課堂學習。
初中語文階段的學習非常重要,影響學生價值觀的塑造。課堂互動可操作性強,且效果明顯。在課堂互動中,教師要注意每個細節(jié),為學生營造學習氛圍,帶動學生情緒,把握好學習度。同時,在不脫離教學大綱的基礎(chǔ)上,帶動課堂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學習的多元化,及時總結(jié),不斷改進方法,提供學習借鑒。
參考文獻:
[1]高慎英.有效教學的新思路:20世紀80年代以來西方學校學變革研究[M].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2013.
[2]陳向明.教師如何做質(zhì)的研究[M].臺北:紅葉文化出版社,2015.
[3]陳奎熹.教育社會學研究[M].臺北:師大書苑有限公司,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