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曦
摘 要:當前一線課堂中,不斷涌現各式新技術、新媒體,硬件設備推陳出新,反饋器也應用在了越來越多的課堂中。其中,反饋器的即時投票和搶答功能能幫助教師及時了解學情,從而調整教學環節,也能為個別學生進行個性化指導。學生在對應環節中能提高課堂專注力,積極參與課堂討論,學習效果更好。
關鍵詞:反饋器;初中英語;聽說教學
《國家中長期教育發展綱要(2010—2020年)》提出“信息技術對教育有革命性的影響”。革命性影響就意味著我們的教學理念、教學行為將要發生一些顛覆性的變化,要求教師理解新技術背后的新思想,繼而從單一的技術手段的運用轉向信息技術環境下的全面教育教學創新和革命[1]。
技術的革新給英語課堂帶來了無盡的可能,但“如果教師不了解如何更加有效地運用技術,所有與教育有關的技術都將沒有任何實際意義。計算機并不是什么神奇的魔法,而教師才是真正的魔術師。”
一、研究概況
本研究采用了對比實驗法和訪談法,融入同課異構在課程的課型和流程方面盡量避免其他影響因素,將課堂觀測點控制在反饋器即時投票和搶答功能上。訪談對象為授課教師及教研組團隊,將一線教師對高效課堂的訴求更加清晰地呈現。
二、研究結果
本次研究將人教版七年級下冊Unit 12和九年級上冊Unit 9的聽說課進行了分析,由同一教師執教進行同課異構,分別為使用和未使用反饋器投票和搶答功能的教學。
(一)課堂案例1——七年級英語聽說課
課題:人教版七年級下 Unit 12 What did you do last weekend?Section B 1a-1e
在Free talk中,有無反饋器投票功能的介入,課堂的表現氛圍并沒有較大差異。根據訪談,有反饋器的加入使得課堂中作為互聯網時代的學生會自發參與到多媒體應用之中;但無反饋器的加入也可以通過教師的言語行為等來激發學生的興趣。
在Pair work中,有無反饋器搶答的介入,課堂氛圍有了比較大的差異,七年級學生通常在課堂末期注意力不再集中,未使用反饋器時學生舉手自愿表達的數量大幅減少,而使用了反饋器時學生因為有“搶答”的游戲感,參與面擴大,積極性仍然可以保持。
在Pair work中,有無反饋器投票的課堂表現差異也較明顯。作為課堂的后半程,沒有使用“投票”功能的課堂在表達自己的喜好及原因時處于較為被動的狀態,并且教師不能準確掌握全班同學的情況,但在使用“投票”功能的課堂中學生依然保持了較高的課堂參與度,投票結果也清晰地反映了每一位學生的選擇情況。
(二)課堂案例2——九年級英語聽說課
課題:人教版九年級上Unit 9 I like music that I can dance to. Section A 1a-2c
首先在Warm up中,有無反饋器搶答功能的課堂對比較明顯,授課教師表示雖然此環節是課堂的第一環,但未使用反饋器的班級表現較平淡;而使用了反饋器的班級中,學生同樣面臨考試和升學壓力,課堂參與度大幅提升,學生釋放了壓力,師生間呈現和諧積極的氛圍。
在Post-listening中,未使用反饋器投票功能的班級中學生在課堂的末尾多數不愿意參與課堂,甚至成了局外人。然而,在使用了投票功能的班級中,多數學生能夠比較積極地表達自己的觀點,課堂氛圍更活躍。
對教學一線的教師而言,如何能讓青春期前后的孩子對語言學習保持興趣是教師最希望能解決的問題,反饋器投票和搶答功能的加入使得學生緩解了壓力。
三、反饋器使用可能的問題及解決方式
反饋器進入初中英語聽說課堂的確能提高課堂效率,但是根據對這些學生和教師的再次訪談得出了可能產生的問題。
首先,有部分教師使用的是平板,因為長時間使用有屏幕的電子設備,易產生用眼疲勞、近視等問題。部分包含反饋器功能的APP已經搭載了“一鍵鎖屏”的功能,可以在教師不需要學生看電子設備時讓學生不可操作,另外,應盡可能選擇屏幕對視力傷害最小的設備或是無屏幕的反饋器。
其次,在搶答中,因學生個體差異導致的學習能力差異,部分學生可能因需要更多的思考時間而無法及時獲得搶答權利,可能會受到打擊,從而逐漸不愿意學習該學科。因此教師在設置課堂環節時,應設計不同學習能力的學生都能參與的環節,或是用不同任務進行分層教學,讓學習能力暫時較弱的學生也能得到參與課堂的機會。
最后,反饋器的搶答和即時投票功能在課堂中只能針對客觀題進行優化設計,然而語言學習中還有大量的主觀題,反饋器目前的功能無法為主觀題提供直接幫助,所以教師在設計一堂課時應該充分考慮主、客觀題目的比例。
運用反饋器的投票和搶答功既能讓學生在課堂中真正地學到知識,讓學習真正發生,也能讓教師從中提高教學效率,從而讓學生和教師都能提高課堂的獲益率。未來課堂中,希望在更多課型、甚至更多的科目中使用反饋器的投票和搶答功能,促進師生在“互聯網+”的大背景下能夠更加從容使用新媒體和新技術。
參考文獻:
戴曉娥.新技術 新課堂 新思考:關于新技術環境下課堂教學的發展與思考[J].中國教育信息化,2011(14):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