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一種無形的感染力、強大的隱性力,是協調思想政治教育各子系統之間的融洽劑。目前,教育情境的創設單調,影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因此,教育情境的創設要遵循“三貼近”原則,堅持“八大統一”以便能達到育人的目的。
關鍵詞: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三貼近
2016年12月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指出“做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親和力和針對性,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要和期待”。[1]更多強調學生社會價值,忽視學生自我發展、自我實現,不能滿足學生成長發展需要和期待,使學生與之產生距離感,沒有達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理想效果。為了使思想政治教育落實在實處,堅決克服唯分數、唯升學、唯文憑、唯論文、唯帽子的頑瘴痼疾,就要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使教育對象產生親近感、趨同感。
1 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的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貫穿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階段,是實現教育目的的輔助手段,并且直接制約思想政治教育內容、方法及其他教育要素協調性,同時又客觀反映思想政治教育的價值取向和實現程度。其意義具體體現在:1)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是滿足受教育者精神世界的內在要求,提高思想品德素質的內在動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通過思想政治教育活動,在受教育者思想和行為方面達到所期望的結果,而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為了更好地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更好地幫助教育對象形成正確的觀念;2)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是促進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形成民主和諧氛圍的融洽劑。只有二者產生輕松、愉快、信任的氛圍,才會降低教育者與教育對象交流障礙,使溝通更為通暢,教育者才會冒著可能產生沖突的風險指出教育對象的錯誤,促進教育對象思想品德的發展;3)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是促進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順利開展并取得實效的重要影響因素。要想思想政治教育體現在日常生活、融匯于各學科中,就需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親和力,使得教育內容民主化、大眾化,做到深入淺出,使教育對象自主地接受教育內容。
2 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缺乏的表現
1)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過程中缺乏親和力的具體表現:第一,教育者與教育對象關系疏遠,教育者秉持“師道尊嚴”高高在上的教育理念,使受教育者在“仰望星空”的視角下與教育者產生距離感,不愿與其親近。第二,教學方式不靈活,教育者在講授內容時或過于保守地使用板書教學,或沒有節制地使用多媒體,這兩種獨守三尺講臺的“填鴨式”教學模式,一種相對保守,一種過于浮夸,都忽視了教育對象的接受度和認可度。第三:教學內容枯燥單調,課堂講解多為政治話語體系、學術話語體系,教育對象對內容的語境理解發生偏離,不利于形成正確的價值觀。第四:教學情境“高大全”,教學案例的選用遠離學生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學生對思想政治教育產生“審美疲勞”,沒有將所傳授的內容入腦入心,教學效果差。以上這四種表現都是因為思想政治教育沒有遵循“三貼近”原則造成的。
2)教學情景的創設遵循“三貼近”原則的重要性。思想政治教育環境有宏觀和微觀之分,大到整個世界,小到家庭、學校。目前我國經濟、政治、文化制度及生活條件穩定和諧,但依然存在利益格局紛繁復雜,使教育情境的創設脫離學生實際,只注重理論式傳授和道德式說教,最終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個別學科中被邊緣化、削弱化、空泛化、標簽化,在有些學科中失聲、失語、失蹤,沒有實現教育目標、完成教育任務,使受教育者產生不正確的價值觀念如拜金主義、享樂主義、消費主義。習近平總書記多次提到教育應該以人為核心,在全國教育大會上指出教育的首要問題是培養什么人。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中指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說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必須圍繞學生、關照學生、服務學生,不斷提高學生思想水平、政治覺悟、道德品質、文化素養,讓學生成為德才兼備、全面發展的人才。[2]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貼近學生、貼近實際、貼近生活。
3 遵循“三貼近”的原則進行思想政治教育
習近平在思政課座談會中強調,推動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要不斷增強思政課的思想性、理論性和親和力、針對性。[3]提高思想政治教育親和力對思想政治教育極為重要。
第一,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創設要貼近實際。教學案例的選用要盡可能真實親近。思想政治教育具體情境的創設中,應該選擇真實、接地氣的事例,避免“高大全”脫離學生現實世界和精神世界的事跡。案例的選擇必須具有可學性、權威性、吸引性,盡可能利用一切資源讓先進人物現身說法,他們并不是我們遙不可及的,而是真真切切、實實在在的在平凡的崗位上做出不平凡業績的普通人,這才能給人真實的感染力和號召力。[4]因此要積極采用現代化教育手段,充分利用好各種教育媒介,尤其應注重互聯網平臺,運用多媒體技術呈現形象生動地教學情境,通過問題導入、互動研討、總結提升的教學環節,構建涵蓋新媒體環境下全方位、全過程的教學模式,讓教育對象客觀真實、可親可近的感受到榜樣人物的真實存在,方便受教育者學習認知技能和行為模式。
第二,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創設要貼近生活。馬克思主義唯物論中提到物質決定意識,意識是對物質的客觀反映。受教育者形成社會所要求的思想品德,需要在社會實踐的基礎上主客體相互影響、相互作用,使主客體相互協調與平衡,再經過主體內在的知情意信行轉化而成。在現實生活中,受教育者所處的社會環境影響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發展。教育對象對生活的感受來自社會、家庭、學校等方方面面,包括政治、經濟、文化的內容。教育者應充分發揮主導性,全面、系統地了解教育對象,結合教育大環境營造積極健康向上的校園文化氛圍。學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場所,要充分利用好民主和諧、自由開放的校園文化環境,發揮課堂主渠道作用的同時,注重日常生活渠道,營造良好的文化氛圍、高尚的道德風尚。努力開展形式多樣、格調高雅的校園文化活動,不斷激發學生的參與度與悅納感,共同構建與學生息息相關又為學生喜聞樂見的校園文化環境,潛移默化的擴大和滲透思想政治教育的影響力,提高思想政教育親和力。
第三,思想政治教育情境的創設要貼近教育對象。人的本質論是馬克思主義人學理論的核心,中國繼承和發展馬克思主義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并賦予這一思想中國特色。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政治教育觀,努力培養德才兼備的社會主義新人。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質,促進人自由全面的發展。目前,教育對象視野開闊、個性張揚、有逆反心理但又在方向上感到迷茫。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說到底就是做人的工作,一切為了學生,因此,教育者應走進其心理,傾聽他們的訴求,及時關注受教育者的新情況、新問題,關注學生情感動態,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加強人文關懷和心理疏導,培育平和理性的健康心態,始終與學生保持密切聯系,尊重學生的個性差異,循循善誘、因勢利導,根據教育對象的思想現狀,把握教學方向、設計教學內容,精準把握學生的思想需求,堅持問題導向,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用教育對象喜聞樂見的方式去解答疑難問題,讓他們真學、真懂、真用。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上強調: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開創我國高等教育事業發展新局面[N].人民日報,2016-12-09.
[2]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教育大會[DB/OL].http://www.xinhuanet.com/,2018-09-01.
[3]習近平在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9-03-18.
[4]陳萬柏,張耀燦.思想政治教育學原理(第三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作者簡介
裴琪(1993-),女,碩士在讀,西華師范大學,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