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飛
摘 要:文章對耕地保護的新局勢與新問題進行了詳細分析,發現貿易爭端、全球經濟新動向、氣候不穩定變化等問題都是促成耕地保護矛盾出現的關鍵性因素,這些問題解決需要專業人員根據實際,制訂出創新措施,讓問題得到更專業的解決。
關鍵詞:新時代;耕地保護;矛盾;創新措施
國家發展進入到新的征程中以后,我國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成為了人們日益增長的生活需求與國家不平衡、不充分發展的矛盾。這個時期我國的耕地數量與質量保護工作必須得到專業協調,否則,就會導致耕地利用與生態文明發展建設之間出現問題,最終無法找到最佳的解決辦法,任由影響發展與范圍擴散。
1 新時代背景下的耕地保護新形勢
1.1 人民物質生活發展對耕地保護工作提出的高要求
我國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發展目標與現代化戰略的提出給耕地保護提出了更高標準的要求。壓力還來自于人們物質水平提升后日益增長的食物數量與質量要求。我國本身就是一個人口大國,在食物方面的需求量要高于很多國家,但是由于我國在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工作上一直存在較為嚴重的矛盾,加上這個矛盾的解決占用了較長的時間,因此我國的耕地數量的持續縮減,讓這個問題日漸明顯。
1.2 糧食安全問題與貿易爭端讓耕地保護局勢更為復雜
新全球化經濟發展特征的出現,讓我國的耕地保護工作面臨著更多的壓力。首先,是糧食進口主要依賴少數國家,因此一旦與這些國家的關系出現緊張的情況,我國糧食進口就會受到影響,出現一些限制。其次,國內外貿易的糧食差價讓我國自產的糧食缺乏競爭力,也造成了我國持續依賴國外糧食進口的局面。一旦出現國際市場波動短周期性與國內需求增長、價差擴大的中長期因素疊加的情況,就會導致我國國內糧食生產動力受制約的情況出現,這讓我國的糧食生產動力處在了一個較為被動的局面中。最后,是我國的糧食自給率出現持續下降的情況,原因同樣是多方面的,耕地面積減少、耕種技術水平低造成耕地資源遭到破壞等,這些問題的出現讓國的糧食產量出現了持續縮減的情形,威脅著我國的糧食安全。
1.3 耕地質量持續下降,追求數量的“占補失衡”
過度開發造成了耕地生態環境遭到了嚴重的破壞,耕地質量下降,不僅會影響糧食產量,土壤的結構與化學、物理性質也會發生不可逆的改變,這些變化對我國的生態環境造成非常嚴重的影響,是水土流失、土壤沙化、沙塵暴極端天氣等問題出現的罪魁禍首。
追求數量的“占補平衡”沒有關注到耕地產能,因此此項制度的出臺雖然保護了耕地的數量,但是質量方面并未達到要求。
2 新時代耕地保護的創新應對措施
2.1 使用格局理念對耕地資源進行保護
為了讓我們的生活更加優質,必須采用格局理念對耕地資源進行更為長遠的保護。讓經濟的發展空間與耕地保護空間得到耦合。首先,利用耕地保護紅線對經濟發展進行倒逼,讓其朝著高質量的方向發展,縮減低質量發展與建設的比例。其次,利用耕地補償機制,讓地區與保護地區之間的關系得到協調,對保護地區進行更為全面的保護,防止其被過度開發與不當發展,最終導致耕地面積大幅減少。盡量根據實際尋找到合適的保護手段讓耕地獲得可持續發展建設的機會,進而在經濟獲取與環境保護中找到一個平衡點。最后,對農業的空間的布局進行優化,同時調整農產品結構,讓后備耕地資源的潛力得到最大限度開發。
2.2 響應生態文明的新要求
堅決不觸碰生態建設底線,積極對山水林田湖草的生命共同體進行維護,同時在生態文明的新要求下對耕地的進行三位一體的保護。即在數量、質量、生態三個方面的工作綜合考慮下做出的最佳保護措施,同時對“耕地紅線”的內涵進行擴展,讓耕地的生態承載能力更強,但是也要配合最為科學的保護措施,讓其得到最優的保護。讓耕地的數量、質量得到有機協調。并通過措施讓耕地在生態健康的維護下得到綜合產能提升。而達到以上的目的針對性措施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通過耕地生態建設措施對耕地的產能進行開發,同時提升耕地的保護效能,雙管齊下,讓耕地的使用與保護措施得到最大限度的協調。受我國農產品的消費習慣影響,很多農產品的種植結構不夠科學,對耕地來說是一種過度的開發,不僅不利于后耕地的保護,還會導致問題的影響范圍不斷擴大。因此有必要從生態健康的角度對耕地的利用方式進行重新布局,雖然可能短期內不利于農戶的經濟效益獲取,但是為了耕地資源的長遠發展,必須要對此項工作進行科學協調。第二點是對耕地的產能進行評估。更為強制性、穩定的推動生態退耕、休耕工作,讓資源利用水平更高,并讓生態環境條件獲得改善。第三點是對耕地污染治理的力度進行提升,穩定耕地的產能。并根據污染耕地的物理、化學、生物特性開展土壤的體檢操作,為建設生態糧倉做準備。
2.3 調整糧食貿易的依賴
利用海外耕地資源的布局與結構對國家的糧食安全進行調整,適度的貿易依賴可以理解,也是農產品消費市場發展的客觀要求,這也是中國地理的國情影響的。但是過度的依賴不是好現象,會增加糧食安全的風險,還會對農產品的市場穩定產生影響。因此針對過分依賴糧食貿易問題的解決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入手:首先,對國際糧食市場的進口格局進行優化,讓全球資源的利用與保護水平得到提升,同時積極利用國際農產品市場與海外耕地可讓資源的利用效率更高,取長補短。其次,讓口糧保障與食物用糧得到并重。構建出符合國情的糧食安全體系,這種體系是以食物用量需求高水平自保為目標。最后,利用海外耕地資源促進我國與其之間經濟往來,同時關注這些國家的糧食生產潛力,并根據地理位置進行針對性的安排。解決問題的同時,還可以對我國糧食市場結構進行調整。
3 結語
綜上所述,想要各項調整措施獲得更好的效果,研究人員必須結合各個區域耕地資源的實際情況制定出更為全面、立體化的保護措施與調整方案,如此,才能保證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工作獲得根本性協調。
參考文獻
[1]潘鈺潔.鄉村振興背景下的耕地保護和質量提升[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9,30(03):30-32.
[2]張麗,黃豪.我國耕地保護政策存在問題剖析與對策建議[J].甘肅農業,2019(01):75-77.
[3]張東曉.社會經濟發展與耕地保護[J].農村經濟與科技,2018,29(22):10-11.
[4]臧春明.新時期提升我國耕地保護實效的思考[J].國土資源,2018(08):2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