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大學法語作為一門本專業必要的主修課,不僅需要教師認真履行教學義務,更需要教師做到“教書育人”。大學法語課不應只局限于完成教學任務、達到學習目標,還應將教育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其中。隨著社會的發展和外來影響,學生的價值觀逐漸發生變化,教師的教學策略也應隨之做出改變。本文將法語課程和思想政治教育進行有機結合,探索其中奧義,以為更好的法語教學提出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大學法語教學;思想政治教育;有機結合
隨著改革開放后國內經濟的迅猛發展,國人更多的走出國門,與更多的國家進行政治、文化、經濟等方面的交流,而法語作為世界上最大程度上的通用語言,在各方面都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國內在對高校學生的教育中需要加強對法語的教學力度,同時也要加強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提高學生的政治覺悟。這不僅是授課老師、輔導員需要履行的義務,更是全體教師共同履行的職責。
1 思想政治教育在大學法語學習中起到了怎樣的作用
1.1 幫助學生認知自我、長遠發展
語言作為一種文化的載體,一種交際工具,其本身沒有階級性質。但它作為法國的母語,反映出了國家的生產生活、意識形態甚至到民族的世界觀、價值觀,這毫無疑問對于中國學生來說會產生一些影響,帶動感興趣的學生收聽法語電臺、歌曲,觀看法語電影、綜藝等等,這樣對提高學生的語感和法語技能有著很大的幫助,也有利于提高學生的法語綜合水平。但有利就有弊,若不對學生加以正確的引導,讓學生正確的對待外來文化的差異,可能會導致學生盲目崇拜外來文化,崇拜對外的道德觀、世界觀,從而喪失了自己的人生觀念。這就需要教師加大對思想政治素質教育的力度,全面提高學生的思想政治素質,讓大學生在感受到法語趣味的同時也感受到素質教育帶來的魅力。相反,我國培養出大量掌握外語的專門人才,提高了眾多非外語專業學生的外文水平,滿足我國各方面建設的需要,但受到傳統教育模式的制約,目前對于外語人才的培養普遍存在這技術有余而價值不足的問題,師生注重語言技能方面的學習,忽略了各種知識面,使得視野狹窄,發展后缺乏乏力。
1.2 提高學生的政治素質
大學生正處于對自己的人生觀、世界觀形成的時期,也是自主學習能力最強的時期,思想政治教育可以作為法語課堂的重要組成部分,教師可以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這一主陣地,在教學中挖掘教材、補充材料的育人功能,在潛移默化中感染學生,使他們自覺關注政治問題,了解實時動態,不知不覺中感受到道德高尚的人格魅力。將教學語言材料和當前學生的學習狀態延伸至學生生活、社會發展實際、中國夢的追求相結合,樹立學生陽光向上的思想觀念,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并做一個具備社會責任感的良好青年,對一些學生錯誤的思想觀念加以糾正,減少擾亂課堂乃至校園秩序的情況發生。由此可見提高學生的政治素養,不僅可以升華學生的自身價值,對學校秩序的維護也產生了一定的積極作用。而且大學生并不具備足夠豐富的社會經驗,不能很好的處理社交關系,經常會因為自身的性格問題影響到和別人的交際,教師進行思想教育可以改善學生的思維,充分的認識自己并找到自身的性格缺陷,增強對自己的信心,從而在和別人相處的時候懂得怎樣做到揚長避短,體諒他人,在分析事物的時候不被錯誤現象麻痹,在學習生活中積極向上,少走彎路。
2 怎樣加強法語課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
2.1 創新教學手法
根據校園實際,在大學法語教學團隊進行多元化教學,改革教學方法及手段,促進新的教育模式在教學中的應用。比如開設課外活動教學,教師可以利用課外活動的進展來加強思想教育的成果,如介紹學生觀看勵志法文電影,閱讀網站或書籍,并寫出觀后感想,組織綜藝晚會,排練法文歌曲大合唱,讓學生在娛樂當中體會到道德教育帶來的好處。還可以開設多媒體課程,介紹法文知識的拓展,利用圖文聲樂帶來的魅力陶冶學生的情操,并組織小組討論等,從而培養出學生的團結、積極向上的學習心態。
2.2 師資力量的建設
法語課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的順利進行與教師自身素質高低息息相關。一門學科能否長遠發展,取決于教師的道德素養,因此學校在加強對學生道德教育的同時,也應鞏固對教師的培訓工作。首先要提高教師的專業素養,“活到老,學到老”這一觀念不單單是適用于學生,教師應當樹立終身學習的觀念,提升自身英文水平,課前善于做好準備,課后善于做出總結。其次在道德素養方面教師也應積極完善自己,在教學過程當中難免會遇到一些瓶頸,此時應當及時調整心態,注意言行,不對學生使用語言暴力,為人師表,教師的一言一行也是無時無刻不影響著學生的。此外,學校可以精選能力高的團隊帶領者,利用水平較高的人影響著團隊的品行修養,組織帶領團隊成員,營造積極和諧的工作氛圍;還可以派送教師外出進修,學習先進的教學理念來開闊眼界,從而提高教學水平。
2.3 以道德規范為基礎
赫爾巴特曾說過:“道德普遍的被認為是人類的最高目的,因此也是教育的最高目的。”,在大學法語課堂中應以道德規范為藍本,開展課程的過程中要根據每個學生自身情況和特點,將思想政治與教學相結合,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在教學中必須適當滲透基本道德規范的教育,通過法語教學對學生進行形式教育,幫助學生認識、觀察社會,倡導他們做一個遵紀守法的、陽光文明的、愛國的大學生。在課堂教材中大多英文口語題材都來自于日常生活,如問路、答謝、打擾別人、在某一地點等等,教師要充分利用日常生活中的禮儀對學生進行文明禮貌的教育,從而加深學生對課本內容的理解。
2.4 以愛國為中心作為教育重點
目前一些大學生的學習現狀僅熟悉詞匯、語句的應用,外語的習俗,綜合應用能力不強,卻又熱衷西方的發達文化和制度,對自己國家的歷史文化很是陌生。甚至有些人過度受到西方思想的侵蝕,易受國外反華言論的蠱惑,缺乏理性分辨是非對錯的能力。這一現象需要教師及時的糾正和引導,我國的歷史文化和西方文化在價值觀、習俗等方面都有所差異,在法語教學中教師不能單純的注重語言技巧的運用,必須以文化之間的融合為起點,重視國際之間的差異對學生思想上的影響,引導學生正確的學習法語課程。比如教師可以根據我國與外國的習俗進行比較,如將西方的圣誕節和我國的春節進行對比,給學生灌輸每個節日不同的歷史背景,倡導學生不要盲目倡導外國節日而遺忘了中華的本土文化,引導學生分析這其中存在什么樣的原因,對這些專題進行深入挖掘,講法語作為適應全球化趨勢的工具來推廣本民族的文化,這樣有利于提高大學生對中國本土文化的認識,培養學生對中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3 結語
上述可見,思想政治教育的滲透對法語課堂教學的順利進行是有必要的。教師在提高自身文化素養的同時,也提高了學生跨文化的交際能力,大學生的道德素養、理想信念和價值取向無時無刻不關系著黨和國家的命運,把思想政治教育結合到教學活動的始終與課堂內外,對培養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從而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順利進行。
參考文獻
[1]崔曉輝,胡鵬飛.軍校二外法語教學的問題及對策[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
[2]關瀟月.二外法語教學中英語正遷移研究[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6
[3]丁言人.第二語言學習得研究與外語學習[M].上海外語出版社,2004
作者簡介
謝黎莎(1982-),女,福建永定,碩士研究生,講師,管理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