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德仁
摘 要:經過多年實踐形成“鞏固性作業、拓展性作業、實踐性作業”三種類型及評價主體和評價方式相結合的“多元批改評價”策略體系,以此為藍本,開發與整合出讓師生在一個互動、探究、共贏的教育中感受到生命的成長的“三元色”課程,以此來推動學校“課程結構”的變革。
關鍵詞:特色課程;綜合素養;三元色
一、頂層設計,凸顯學校育人目標
2014年,教育部下發的《深化課程改革推進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指導意見》中提到“核心素養”,指向標是育人,結合學校自身特點構建“三元色”課程,需要對課程進行整體規劃、有機整合和系統實施,育人理念拓展到其他的學科教學當中,促進學生學習思維、學習習慣及學習能力的生長,同時,培養學生成為全面發展、樂觀向上、誠信互助、健康陽光的完整的人,讓學校的育人目標有效落地。
二、多措并舉,促進課程有效實施
1.落實“三元色”課程方案
構建“三元色”課程,以構建“知行合一”的課堂文化為載體,開展教學創新。以創造性、實踐性、開放性的學生主體活動為主要形式;以激勵學生主動探究、合作實踐為基本特征;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逐漸提升。課程方案,我們采取在設計思路和計劃、付諸實踐行動、反思經歷體悟、分享活動經驗、反復修正和改進這些環節實踐中豐富學生的知識構成和實現能力拓展。
2.深化課堂轉型改革
每項改革離不開課堂教學,課堂是課程構建與管理的主陣地,課堂應隨之轉型,深入到每一班級和每一種課程設計進行面對面的指導是必要的,及時總結、提煉與調整。經過驗證的“三元色”課程改革經驗如何輻射到更大的范圍,如何讓經驗產生更大的價值。在不斷追問這幾方面問題中師生都會得到成長,實現“以學定教”,開展不同課型教學流程研究,促使各科不同課型的教學流程更加科學、完善,確保常態課高效,最終實現人生精彩觀念的構建和提升師生幸福指數。
3.注重課程優化整合
在課程實施中,我們注重學科間的有機融合。圍繞人與自然、人與社會、人與自我三個維度開發出一門門全新的課程。如“紅色課程”與經典誦讀及傳統節日結合,使經典文化內化于課堂,對學生進行感恩教育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綠色課程”通過研究性學習等系列實踐活動,如“低碳出行我最行”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綠色環保的良好習慣,培養社會責任感。“藍色課程”培養學生的交往、采訪能力和“模擬聽證”的公民教育活動鍛煉學生的論辯和考查探究能力,增強熱愛家鄉的情感和傳承文明的使
命感。
4.多元評價指標深化動態探究
每一項工作如果沒有評價都是空談成效,評價是檢驗課程實施質量的重要因素,必須確保評價的一致、及時和明確有效,我們運用積分卡積分方式,完善課程評價體系,制作與三大類課程體系相配套的學生積分評價卡。例如,紅色課程設計愛國卡、勤奮卡、讀書卡、禮儀卡、助人卡。綠色課程設計健康卡、藝術卡、環保卡,藍色課程設計樂于探究卡、優秀作業卡、智慧創新卡等。
積分卡上有具體分值,統計后,直接由課程小組長記錄在每類課程小組記錄本上,進行積分獎勵。卡片上有與評價內容相關的名言警句等知識。通過給學生發放積分卡,進行學習評價活動。學生既可以獲得單項積分,又能夠獲得多項積分。結合學生一個階段的表現,再評選出“設計之星”“規范之星”“感恩之星”“最佳搭檔”“小攝影師”“創意新星”等多種類型的行為標兵,基本做到星級榮譽全覆蓋,讓每一個學生感受到成長的獲得感。大力推行多元化發展性評價,建立了一套立體的多元化評價體系,讓每一名學生在成長過程中都能發現自己的優點,挖掘多方面的潛能,增強自信心,促進學生全面個性發展。
三、課程成效,促進師生持續發展
“三元色”課程實施,尊重每一個生命的成長過程,滿足了學生學習的需要,促進了學生的整體素養和個性發展,豐富了教師的文化活動和教師專業發展路徑多元化。
1.教師的專業潛能得到發展
真正的名師是在課堂上磨練出來的,挖掘教師潛能,我們建立個性研修團隊,實現教師捆綁式發展,讓課程開發實施中做到集體智慧的共享。以讀書活動熔煉教師自我反思,教師的心態發生變化,健康陽光的生活風貌會影響學生,在教研中彰顯生動不息的能量,這樣就會讓課程的構建與實施有了可持續的動力。
2.課程實施中旨在成全學生
“紅色課程”的實施,使學生體悟愛國心,學會了感恩,更加友善,更懂得了生命的價值,更富有社會責任感。“藍色課程”的實施,探究性學習改變了學生原有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學會質疑,養成了良好的學習習慣,具備了扎實的科學文化素養。“綠色課程”的實施,磨煉了學生意志,提高了學生生命質量,使生命活力得以綻放,三大課程的有機結合也增強了學生自我管理能力、解決問題能力,掌握了基本的生活技巧與技能,學會生活。綜合素質得到了提升。
在這一過程中,教育的任務要制造新的價值。“三元色”課程的構建與實施,需要這種教育智慧,師生智慧共享,為學生在未來拓展出更為精彩的“人生”打好底色。
參考文獻:
[1][日]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M].長春出版社,2003.
[2]尹永霞,王傳升.現代學校課程發展的幾個問題芻議[J].當代教育科學,2014(6):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