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秀青
“互聯網+ ”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和經濟新常態的不斷發展,給經濟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和挑戰,國民經濟中的每一個行業都深受影響,會計行業也不例外。面對經濟新常態,會計行業已經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會計職業教育要跟上時代步伐,根據會計行業的實踐需要進行教學改革,使會計教育與實踐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結合。《行業會計比較》課程屬于會計專業的核心課程,應根據經濟新常態的實踐導向,進行人才培養目標的設計,課程目標科學定位,提高教學效果,滿足會計實踐的需要。
(一)教材使用和選擇。民辦高校《行業會計比較》一般會使用外校老師編寫的教材,沒有自己老師編寫的教材,而且每年更換教材。因此,就教材方面就給教學帶來了不少的問題:一是外校教材一般是根據本校自身的需要編寫的,一般適合本校的人才培養目標,不同的學校有不同的特色和優勢,學生培養層次和目標不同,教材編寫的內容和難易度等也不同,所以使用外校老師編寫的教材不一定適合本校;二是沒有自己的教材,對教材不滿意,發現教材有比較多問題,又不能及時更改,就會每一年都更換教材,每一本教材的編寫內容難易程度和側重點有所不同,這樣對教師的教學增加了額外的工作量,影響教學效果。
(二)教師教學現狀。民辦高校每年的《行業會計比較》課程教學任務一般都會有幾個老師擔任,教學任務比較重,一般都是合班上,兩個班合成一個大班的有90 個左右的學生,三個班合成一個大班的有130 個左右學生,每個老師都帶幾百個學生。而且每年的教師都不同,有些老師是第一次上這門課,有些老師是第二次上這門課,教學經驗不同。教師隊伍結構也不穩定,一般都是年輕老師上這門課,沒有比較有教學經驗和實際工作經驗的老師上這門課,而《行業會計比較》這門課是大四學生的課,比較綜合也比較深奧,不夠工作經驗和教學經驗的教師進行授課,教學效果不夠理想。
(三)學生學習現狀。民辦高校開設這門課的一般是大四學生,大四學生即將畢業,相對于其他低年級的學生要忙很多,既要上好每一門課,又要忙著寫論文、找實習單位、準備考公務員、考研等準備畢業的事情。所以大四學生的精力被分配到了很多事情中,大家對學習的態度大大下降,課堂氣氛不活躍,學習氛圍不濃,平時不學習,想著期末復習一個星期應付考試了得,他們的期望就是“60 分萬歲”,不掛科就算數的心態。面對這種情況,對教師的教學增加了難度,更加要求教師的課堂有趣且高效,讓學生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授課的目的。
(四)教學手段和方法。當前民辦高校一般都采用的是傳統的教學方式,安排48 個學時,基本上都是在課堂中展示PPT 內容,教師在課前準備好所講的內容,在上課的90分鐘里把所有的內容講授完畢,基本上很少和學生互動,基本上是滿堂灌,學生提不起學習興趣,教學效果差。
由上述現狀可見,教學改革迫在眉睫,只有改革創新,才能解決當前的教學問題,才能培養出優秀人才,才能實現學校的人才培養目標,才能培養出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人才。根據現狀設想《行業會計比較》課程參照工業企業會計實訓的做法,采用仿真模擬實驗方式來開設課程。會計模擬實驗是實現課堂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相結合的有效途徑,這樣可以與相關行業的企業實現校企合作,做到產、教、學、研相結合。就如《會計綜合實訓》那樣,采用的教學方法是讓學生把企業的全盤賬務處理一遍,把理論融入實踐,建賬→填制和審核原始憑證→填制和審核記賬憑證→登記賬簿→編制會計報表,整個賬務處理一遍。
(一)課程的開設。《行業會計比較》課程涉及國民經濟的各行各業,有商品流通企業、施工企業、金融業、房地產開發企業、運輸業、郵電通信業、旅游餐飲服務業、村集體經濟組織和農民專業合作社等。整個課程的教學內容非常多而復雜,想在一個學期的時間里掌握精通所有行業的會計理論和賬務處理技巧是不可能的,學生能精通熟練掌握其中一兩個行業的理論和會計處理就不錯。如果采用仿真模擬實驗把每一個行業的經濟業務都會計處理一遍,讓學生精通各個行業,掌握每個行業的全盤賬務處理技巧在只開設一個學期課程的條件下也是不可能的。因此在這種情況下,設想把課程里面的每一個行業拆開來學習,學生選一個自己感興趣的或者是已經有實習單位意向的行業進行學習,熟練掌握其中理論和會計處理技巧,對學生走入社會從事該行業的工作是非常有利的。這就要求學校開放選修課程,把《行業會計比較》課程里涉及到的行業拆開來開課,開放選修課,課程設置有:《商品流通企業會計》、《施工企業會計》、《房地產開發企業會計》、《銀行會計》、《證券公司會計》、《保險公司會計》、《運輸企業會計》、《郵電通信企業會計》、《旅游企業會計》、《餐飲企業會計》、《服務企業會計》、《村集體經濟組織會計》、《農民專業合作社會計》,一個老師負責一個行業,讓學生自由選課,激發學生興趣,提高學習效果。
有些民辦高校已經建立了財務共享實驗室,可以充分利用財務共享實驗室的優勢進行教學改革,開設相應的選修課程,實行每個行業的課程由專門教師負責制,打造民辦高校會計教學特色,注重提高教學效果,突出人才培養目標,促進會計教學改革和創新。
這樣開設課程有很多優點:一是提高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可以提高學習效果和教學質量,也更加靈活更加專業更加對口地為社會輸送會計專業人才;二是突出了學校的教學特色,提高了學校專業人才的專業程度,突出了學校人才培養的特色和目標;三是加強了學校和企業的合作,學校可以根據企業的需要來培養滿足企業需要的人才;四是,在持續的教學過程中,學校不斷地壯大專業教師隊伍,不斷地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形成了一個精通各行各業會計理論與實務的高水平教師團隊,是人才培養的核心力量。
(二)教課老師設置和教師隊伍建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教師的作用和重要性毋庸置疑:在現代教育中,教師不僅僅是教學的主體,起主導作用,是教育活動的設計者、組織者,而且對學生還具有指導性、服務性作用。任課教師的設置和選擇是課程成功開設的保障,因此要選擇專業知識精湛、實踐經驗豐富、教學經驗足的教授作為此課程的帶頭教師,作為此課程教師隊伍的領頭人,選擇講師級別的中青年骨干教師作為教學隊伍基礎,選擇具有創新精神、活力、精力旺盛的年輕教師作為教師隊伍的補充,這樣可以保證教師隊伍結構的科學合理。
同時要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教師是人類靈魂的工程師,一個學校的長遠發展需要一支優秀的教師隊伍。加強教師隊伍建設是建設教育強國、辦好人民滿意教育、加快教育現代化的基礎,也是高校的立校之本。設想學校從幾個方面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以保證學校長足發展需要:一是創造突出學校特色的大團結氛圍,讓教師團結起來一起把教育事業做強做大;二是改善人事制度,建立引進人才、培養激勵人才、留住人才的長效人事機制;三是善于運用激勵制度,加大優秀教師的獎勵力度,用正面積極的力量引導全體教師潛心育人和用心科研。
(三)組織教材建設。現在高校強調的是有內涵的素質教育,走內涵式素質教育的發展道路。教材的選擇和使用對實現人才培養目標,達到有內涵的素質教育目標至關重要。教材建設作為高等教育最基礎、最具體的要素和資源,是內涵式發展的核心建設內容,組織教師隊伍進行教材編寫與建設,是實現學校辦學目標,實現人才培養計劃的重要保證。
這門課程是與實踐緊密聯系的課程,會計核算是現實經濟的反映,經濟不斷變化發展,會計政策也不斷調整,為了適應經濟發展需要教材內容應該根據實踐需要編寫,并且緊密結合最新會計政策、稅務政策的要求處理會計業務,這樣學生掌握最新最前沿的知識,走出社會才不會被淘汰。而且教材編寫還要和企業合作,企業有什么樣的業務,實訓教材、實訓資料就編寫什么樣的業務,實現校企無縫對接。
(四)改革教學方法與模式。教學方法與模式的選擇對教學效果的影響很大,傳統的課堂教學模式存在諸多問題,采用“混合教學模式”可以避免傳統教學方法的諸多弊端。“混合教學模式”即采用傳統教學模式和現代教學模式相結合的方式進行教學,不同的教學內容、教學環節選擇最合適的教學方法,如理論概括和總結適合采用PPT 演示的方法在課堂上教授,具體的案例,采用案例教學法進行教學。這門課程的經濟業務與實踐緊密結合,需要更多的學生參與,而案例教學法,通過老師提供案例,提出問題,讓學生積極參與,適合在講案例時采用此方法。案例教學法在國內外高校的會計教學中被廣泛采用,可以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重復性的知識點和實訓操作環節適合采用微課慕課的模式進行播放,把這些微課、慕課以媒體的形式上傳網絡,學生可以在電腦上、手機上隨時隨地地觀看與學習。整個課堂的流程可以參照翻轉課堂的形式進行組織,課前預習與課后作業、練習課采用手機APP 等網絡課程組織形式。總之多種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才可以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隨著“互聯網+ ”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和經濟新常態的不斷發展,現實經濟發生了巨大變化,因此民辦高校的會計教育也應跟上時代的步伐,進行會計教育改革和創新,提高教學效果,加強學生的專業教育,根據時代的需要為社會輸送優秀的會計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