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備
摘要: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到目前為止已經有了兩千多年的歷史。在近代歷史上,傳統文化受到來自西方文化的不斷沖擊,仍能歷久彌新。在我們身邊依然可以見到那些富含傳統文化元素的藝術設計,只是伴隨著經濟全球化而來的是新一輪的歐美藝術文化的挑戰。如何在環境藝術設計中繼承并弘揚中華傳統文化,是一個引人深思的問題。
關鍵詞:環境藝術設計;傳統文化;作用
中圖分類號:TU238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9)12-0197-01
一、前言
黨的十八提出“四個自信”,明確提出要有文化自信。傳統文化體現了一個名族的凝聚力,是一個民族的信仰。一個國家要實現國家富強,民族振興,就必須大力弘揚傳統文化。沒有了傳統文化作為精神支撐,一個國家再怎么富強,也只是一副空殼。文化是一個民族的脊梁,是人們賴以生存的精神寄托。傳統文化只可立不可廢。傳統建筑文化的現狀不容樂觀,如何繼承并發展傳統建筑文化,這是所有環境藝術設計師們所面臨的挑戰,也是廣大人民的期許。
二、環境藝術設計的含義
人與自然是一個整體。現代環境藝術是一個全新的理念,追求建筑與周圍環境的完美契合。這種契合在古代中國被發揮的淋漓盡致。從房屋的選址到建筑風格,建筑與環境,人與自然的整體性。自古以來人類都充滿了帶大自然的親近與向往。由此產生的建筑風格也是人文精神的現。隨著時代的變遷,這種在古代隨處可見的自然美,在今天也只能在旅游景點中才能得以一見。設計出符合現代人群審美要求的建筑作品才能引起共鳴。
三、現代環境藝術設計面臨的問題
經濟全球化以來,人們的生活方式發生了巨大的改變。中國傳統的小農經濟模式被打破。也是西方文化體系涌入的高峰。洋灰,洋房,洋火,我國的建筑材料也從最初的黃泥,黏土,榫卯結構,到水泥鋼筋,混凝土。從瓦房到洋房。從城市到農村,傳統的瓦房變成了一個又一個盒子狀樓房。這種現象在農村依舊十分普遍。而隨著城市的發展,人口向城市集中,對城市的建筑用地的合理分布又提出了更加嚴峻的考驗。鋼筋水泥建成的高樓大廈,更是讓傳統文化無所適從。傳統文化的地位在現代建筑風格中岌岌可危。此外,傳統工匠技藝的失傳,傳統手藝人慢慢被埋沒,這也是現代化進程帶來的負面影響。
四、傳統文化元素在現代環境藝術中的應用
(一)精神文化因素的運用
傳統文化中強調的是含蓄、委婉。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則可以概括為中庸。將這種精神文化運用于自己的設計理念中,追求人與自然、與周圍環境的一體。強調整體性。依山傍水,亭臺樓閣。這種整體性在蘇州園林提現的尤為突出。一步一景,宛如人在畫中,石頭,樹木看似隨意的擺放,實則別有一番用心。有別于西方的直白,中國的傳統文化的建筑上的含蓄美更加攝人心魄。思想文化不僅是一個民族的脊梁,更是建筑設計的靈魂,是建筑設計呈現給人的直觀感受。
(二)以史為鑒,以自然為鑒
尊重歷史,尊重自然。上海金茂大廈是源于大雁塔的靈感,采用圓拱式的門框,前廳內的八幅銅雕壁畫,刻畫了中華文化從甲骨文到篆、隸、楷、草的轉變。大雁塔距今已有千年,風吹日曬,磚面土心,卻是中國人的一代匠心。以史為鑒,是對傳統文化最大的尊重。鳥巢更是運用象形的手法,模仿鳥巢的建造方式建成的具有中國特色的體育場館。以史為鑒是人對歷史的尊重,以自然為鑒是人們對大自然的向往。在鋼鐵洪流的城市中,一座優秀的建筑,能使人耳目一新,豁然開朗。
(三)傳統元素的融合
中華建筑文化中的傳統元素,亭臺樓閣,軒榭廊舫。傳統木質結構與現代建筑材料的融合,建成具有時代特色的傳統建筑。重于形,亦或重于神。將雕刻、鏤空技術運用到現代建筑上來。考察古代建筑,從其分布,空間構造,位置,建造特點,色彩分布,與周圍環境的融合,進行詳細分析。建設過程中建材的選擇,裝飾材料的選擇運用,色彩搭配,都可以以史為鑒。自然環境存在多種多樣的色彩,自古以來,人們都對自然充滿著向往。置身于鋼鐵洪流中,不同顏色的搭配帶來的是視覺效果翻天覆地的改變。人不能脫離自然,脫離歷史而倚世獨立。雕刻,顏色搭配的運用,為現代建筑事業注入一抹亮色。
五、結語
建筑史上的中國傳統文化是人類建筑史上的一筆寶貴財富。繼承與發揚是我們義不容辭的義務。傳統文化不應該隨著時代的發展被湮滅于歷史長河中。環境藝術設計也應當秉承在傳承中發展,在繼承中發揚光大的理念。一味效仿西方建筑文化,不結合我國的歷史自然環境與人民群眾對美學的訴求,這種建筑無疑是失敗的空中樓閣。只有實現人與自然,人與歷史的統一,現代環境藝術才能重現百花齊放的盛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