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燕芬
【摘要】我們在閱讀說明文的教學中必須引導學生“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從關注“寫什么”到關注“為什么這樣寫”,進一步關注“怎樣寫”。課堂教學中我們應充分激發學生的自主性、合作性、探究性;關注知識背后的語言文字的表達方式,作者思考問題、關注生活、細心觀察的科學態度;感悟科普文邏輯性強,語言表達有趣、通俗、普及的特點。學生在大語文教育觀念的引領下能把舊知與新知、課內課外緊密結合起來,從而追尋課堂的情趣,努力追求語文素養和科學素養的交融整合和提升。
【關鍵詞】自主合作探究 言語表達 思維發展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5-0071-02
[教材簡解]
本單元的主題為“科技之光”,《神奇的克隆》這是一篇通俗易懂的科普說明文,文章中心突出,條理清楚,科普知識寫得有趣可感。文中運用了恰當的說明方法介紹了什么是克隆、克隆的不同情形以及克隆造福人類、前景誘人的順序鋪排展開。“克隆”是全文的中心,但面對五年級的學生,枯燥的教學必定會引起學生的厭煩。因此,必須注重學習的自主性和情趣性,努力讓課內外知識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立體的靈動的神奇的“克隆”。
[目標預設]
1.學會本課的7個生字,兩條綠線內的3個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體會“制造”、“配件”、“裝配”等在語境中的意思。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感受克隆的神奇。
3.揣摩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表達方法,體會并學習下定義、舉例子等說明方法。
4.結合相關的資料,了解克隆技術的發展、成就和意義,激發并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熱愛科學的精神。
[重點、難點]
1.熟讀課文,揣摩課文的說明順序和表達方法。
2.品讀語言文字,感受語言表達的特點,了解克隆的神奇。
[教學過程]
一、多種渠道,感知克隆,暢談質疑
1.目前,各種各樣的新發明、新發現、新技術不斷從科學家的實驗室,走入我們平常的生活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探討奇妙的克隆技術——《神奇的克隆》
2.課前,大家已經通過多種渠道去了解了克隆,誰來說一說你的收獲或疑惑。
交流有關克隆的知識:(1)語文書中預習后所知道的;(2)從多種渠道所了解到的有關“克隆”知識。
3.說說自己對于克隆的一些疑惑之處或自己還想知道哪些相關的內容?
[設計意圖:結合單元主題引入新課,這樣課前引導學生多渠道收集有關資料,多閱讀多思考。這樣把課前預習和課中學習緊密結合起來,從而初步了解克隆技術及相關知識,不僅能拓展學生對文本的理解,更是激發學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理清順序
1.組內檢查預習情況。
(多媒體出示合作要求:1.讀準字音,認清字形,理解生字新詞的含義;2.小組討論:課文主要介紹了克隆的哪些內容?按照怎樣的順序介紹克隆的?)
2.全班交流,學習詞語。
(1)正確認讀詞語:
克隆、有性繁殖、無性繁殖、壓條、嫁接、瀕危、瀕臨、雌性、細菌、飼養、馬鈴薯、效率、誘人、嫁接、雄性
(2)交流讀懂的詞語,提出不懂的,師生共同理解。
(3)指導書寫:率、薯
3.小組匯報:課文介紹了克隆的哪些內容?指名讀相關內容并概括,師相應板書。
4.再讀課文,說說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介紹克隆的?
師生歸納總結(板書:給克隆下定義——實例介紹克隆——克隆造福人類)。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提倡教師要舍得花時間讓學生反復進行閱讀實踐,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詞意,邊讀邊想,潛心讀書,培養良好的讀書習慣,并且讓學生在獨立閱讀思考的基礎上,主動分享閱讀收獲,大膽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三、品讀語言,感受神奇,體會寫法
過渡:學習課文我們不僅要關注內容“寫了什么”,更要關注“怎么寫”的。請同學們讀一讀課文,說說文中是怎么來給克隆下定義的?
(一)學習說明方法,感知科普文語言的特點。
1.指名交流——課文是如何給克隆下定義的并介紹克隆的?
小結:這里就恰當地運用了下定義、作比較和舉例子的說明方法來介紹什么是克隆的。(相機板書)
2.自主學習后,小組合作探究:
(1)課文開頭為什么要舉《西游記》里的孫大圣的例子?
(2)比較閱讀:課文中對克隆所下的定義,與你在其他科普書上讀到的這一段文字有什么不同嗎?(出示:克隆(Clone)在廣義上是指利用生物技術由無性生殖產生與原個體有完全相同基因組之后代的過程……)
3.全班交流:(預設)
(1)出示第一段,指名朗讀,說說這樣表達有什么特點?(更好的激發讀者的閱讀興趣、很有趣)為了讓讀者讀得更有趣、更明白,作者下的功夫不僅僅是開頭。
大家看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話介紹了什么是有性繁殖,作者后來句話說——每只動物都有自己的爸爸媽媽。換個說法就更加通俗易懂了,可見,科普說明文的一大特點——通俗。
(2)介紹了克隆的定義之后,作者又向大家詳細介紹了植物的克隆、低等生物的克隆和高等動物的克隆,你覺得哪個更神奇?學生交流。
(3)視頻播放配合解說)讓我們通過一段視頻來看看多利的誕生過程吧。
(4)看完了這段視頻,你想說些什么?科技含量這么高的知識,作者為什么不具體介紹呢?學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小結:科普文章重在科學普及,要讓人們都能看懂。
(5)哪種克隆是我們生活中最常見的呢?(指名說說所了解的植物與低等生物的克隆)那這三個方面我們能不能隨便打亂順序來介紹呢?(從我們熟悉的到不熟悉的,從簡單的到復雜的。)
小結:說明文具有很強的邏輯性,段與段之間有著緊密的聯系,這緊密的聯系就像一根線串起了整篇文章。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5~6年級的閱讀目標中對于閱讀說明性文章,具體要求是“能抓住要點,了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這個環節就是引導學生關注知識背后的語言文字、表達方式、作者思考問題、關注生活、細心觀察的科學態度,感悟科普文邏輯性強,語言表達的特點。品悟文本時學生能結合自己的實踐經驗和知識積累與大家合作探究,感受說明文邏輯性強,常用的說明方法以及語言特點,從而追尋課堂的情趣。]
(二)了解克隆意義,感受科學精神與魅力
過渡:克隆技術的誕生像一顆原子彈一樣,在世界上產生了巨大的變革和影響。你從哪里看出克隆技術造福人類?讀讀課文,圈畫關鍵詞和同學們交流。
1.學生自主學習,了解克隆技術是怎樣造福人類的?作者是怎么介紹的?
2.交流:
(1)克隆可以:培育優質、高產的糧食、蔬菜新品種,培育品質優良的家畜;在保護生態方面的挽救動物;在醫學上的貢獻挽救人的生命)
(2)作者按這樣的順序介紹了克隆技術的作用,那么這四個方面可不可以隨便排列呢?(從低級到高級)
小結:同學們,這就是說明文嚴格的邏輯性,同時也提醒我們在寫作文的時候也要有順序有條理。
(3)體會“制造”、“配件”、“裝配”等妙用。
3.多媒體展示克隆技術在醫學、農業等方面的卓有成效的例子。指導朗讀。
4.了解了克隆這么多的作用,如果你會克隆,你希望克隆怎樣來為人類造福呢?
假如我會克隆,我想克隆_________,因為__________。
[設計意圖:教學中不僅關注文本的表達形式,還得關注文中重點詞句,理解在特定語言環境中的含義,從而發展了學生的思維。此外,還必須注意架設文本與生活之間的橋梁,拓寬學生的知識面,鼓勵他們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上,大膽地想象、創新、表達,從而對克隆有更深的了解。]
四、關注克隆,拓展閱讀,作業提升
同學們,作者采用了下定義、作比較、舉例子等說明方法,讓我們知道了什么是克隆,感受了克隆的神奇,它可以從很多方面來造福人類,相信大家對克隆還是意猶未盡吧,其實我們今天也只是了解了克隆的冰山一角。介紹克隆的文章還有很多,老師推薦大家去讀一讀《克隆生物之謎》《維爾穆特講的克隆故事》等書籍,進一步了解克隆的發展。
[作業設計]
必做題:
1.小練筆:《假如我會克隆》或《假如我是克隆專家》。
2.思考:有人說,“科學”是把雙刃劍,你怎樣看待“克隆”這一技術。
關注“正確合理”地使用這一技術。(準備下節課辯論)
選做題:
用學到的說明方法介紹自己所了解的一個事物。
[設計意圖: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語文教學要有大視野,要樹立大語文教育觀。我們必須引導學生把課內與課外緊密結合起來,讓他們課后繼續自主探究學習。這樣的作業設計不僅鞏固學生所學到的知識,還激發他們靈活運用所學到的知識,更好地培養學生勤于思考、熱愛科學的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