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雁飛 黃林
【摘要】“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在語文學習中,唯有讀書才是打開學生認識世界的唯一鑰匙。讀經典的書,和高尚的人對話,提升閱讀品質,凈化心靈,對孩子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的形成,遠比說教有效得多。
【關鍵詞】課外閱讀 教師導讀 親子閱讀 成功體驗
【中圖分類號】G623.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5-0086-01
在小學語文學習中,閱讀量是衡量每一個孩子語文素養的尺碼。單憑課堂上閱讀教科書是遠遠不夠的,這時我們就會發現,課外閱讀它占據著很重要的位置。今天我作為一位小學語文教師,就從教師的導讀、親子閱讀以及學生參加過級閱讀獲得的成功體驗這三個方面,來談一談,課外閱讀對小學高年級學生成長的重要性。
一、教師導讀,悄然打開的一扇智慧的門。
我相信,每一位語文教師都是小學生記憶中最難忘的人。這種深刻的記憶,應該是取決于你留給孩子多少“財富”。一個愛讀書的語文教師,在給學生上課、批閱作業時,都會妙語連珠,無形中就增加了學生對教師的信服力。“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良好的閱讀習慣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很自然地將課外閱讀融入到學生們的生活當中,甚至成為他們生命中最重要的部分。
教師導讀的方法,可以是整本書的推薦,也就是好書推薦。其次是教師讀書心得感悟的分享。最后教師可以結合自己的成長經歷。和孩子們交流讀書,給自己帶來的影響。好書推薦,就可以教師對浩如煙海的圖書,進行篩選,把經典、相對淺顯的文學作品。從書店遷移到課堂上。
因此,作為小學高年級的語文教師,對學生要有合理的閱讀規劃。教師對閱讀書目、閱讀量,甚至個別潛力大的孩子個性閱讀方向,都做到心中有數。那么在平常的語文課堂中,就會利用“課前三分鐘”、“語文綜合性學習”等時間,經常性的提及閱讀的要求,展示要讀的書目。孩子們最喜歡聽老師和他們一起分享讀書中的樂趣。
課前三分鐘,就可以成為教師導讀的最重要的時段。教師在課堂上給學生展示自己讀過的書。有的孩子就會向老師學習去閱讀老師今天分享的書目。哪怕只有幾個學生,也起到了影響傳播的作用。
紙質圖書散發著清香,從《兒童文學》、《民間故事》、曹文軒作品集乃至四大名著,只要出現在教師的案頭,就一定會成為學生的“營養品”。
一個愛讀書的語文教師,一定會和孩子們一起分享閱讀的快樂。利用現代的媒體,微信圈、QQ群,都可以“曬”讀書的心得。小學高年級,是學生求知欲最旺盛的時候。他們特別愛聽具有想象力、思想內涵比較深刻的文章,教師通過自己的解讀,有意識地引導,可以讓孩子們進行“原汁原味”的閱讀。
一個愛讀書的班級,每一名學生在這種氛圍中,都會通情達理,紀律意識、責任意識都會增強,真的是教師有心悄然為學生的成長教育打開了一扇智慧的門。
二、親子閱讀,共筑書香家庭的設計師。
好爸爸、好媽媽勝過好老師。家庭是學生生活時間最久的場所,對他們影響最大的人莫過于自己的父母。言傳身教,一個愛買書、愛讀書的家長,勢必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到孩子。 我們這樣暢想:暖暖的燈光下,一家人圍坐在客廳,或厚或薄、或大或小的書本,被每個人珍愛地捧著讀……窗外或許飄著無聲的雪花,屋內充盈著知識的芬芳。這樣的場景一定是很多父母、甚至孩子所渴望的。
那么作為小學語文教師,有意識地建議家長參與到閱讀中,讓自己的家庭成為書香家庭的楷模。
從一年級開始,我們就以作業的形式布置給家長,讓孩子和家長一起開展親子閱讀,拍照片發到家長的微信群里。一、二年級的時候,就會讓學生、家長養成每天睡前讀書、分享的習慣。到了高年級,孩子自己的閱讀習慣已經養成。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就會習慣成自然地成為親子閱讀的組織者,由低學段時“要我讀”變為“我要讀”,經典作品就會如磁鐵般深深地吸引著他們。
家長會上,家長介紹和孩子一起讀書的經驗分享,就成為每次家長會上最感人、最溫馨的場景。家庭需要建設,有心的家長會抓住一些契機,培育自己的孩子,成功的人就是自己家庭的設計師。
今天是一個全民學習的時代,無論是“大手拉小手”還是“小手拉大手”,都可以開啟家庭閱讀的好模式。良好的家風就從家長以身作則的閱讀、全家齊參與的閱讀開始,代代相傳,書香家庭就會名不虛傳。
三、過級閱讀制度,在讀書中珍藏自己成長的點滴。
學校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閱讀氛圍,可以設計激勵孩子們閱讀的“人性化”制度。
我在平時的教學中,按照月份,規定每個孩子必讀一本書,一學期按三個月計算,完成三本書的閱讀。我設計了很精美的讀書卡片:一級閱讀過級證書、二級閱讀過級證書、三級閱讀過級證書,讀完書的孩子拿著家長的簽名,按時領取過級證書。我還會在全班學生的花名冊上做好詳細的記錄,比如完成日期、閱讀書名、書的頁碼等。對于一學期沒有讀完的學生,假期繼續給時間閱讀完,我會安排學習委員、小組長長期跟蹤,按時打電話給家長溝通,督促讀書任務未完成的同學按時完成。
班級中會有三分之一的學生,會超額完成讀書任務,這時就進行個性化的獎勵。比如家庭條件不太好的學生,我會獎勵他(她)購書卡,他(她)自己去書店買書。還會獎勵集體出游,去離家較近的景區進行集體的游玩活動。還會獎勵小的禮品,如書簽、簽字筆,甚至是愛吃的零食。
其實,現在的孩子不缺這些,但是我們用獎勵的方式對他(她)愛讀書的精神給予了肯定,孩子們特別珍愛這樣的禮物。有次外出游玩,去的就是常去的那個海景公園,但是集體給他們留下的印象卻是終身難忘的。大家都是班里讀書量大的“明星”,一次集體的活動,其實就是一次看似無意、實則有心的讀書交流會。
好書真的需要分享,除了語言上的分享,我們還會通過學校舉行的“跳蚤書市”,以折扣的形式把自己讀完的書賣掉。還會用“圖書漂流”的形式,把自己讀過的書捐給班級,讓它“漂流”到喜歡這本書的學生手中。我想活動的形式是很多,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讓學生愛上讀書;就是讓學生自己建立一個精神世界的小小“圖書館”。
成長需要學習,家庭、學校、社會都是學生汲取成長養分學習的地方。今天我要說讀書,恰恰是最促進學生心靈成長的良藥。每讀一本書,就是和作者、書中人物的一次深深的交流,就是一次生命成長的體驗。聚少成多、聚沙成塔,讀書吧,孩子們!相信自己,一定能筑起精神世界最瑰麗的城堡。
正如《隱形的翅膀》這首歌中唱到“我知道,我一直有雙隱形的翅膀,帶我飛,給我希望。我終于看到,所有夢想都開花”,我想怎樣讓我那些可愛的小學高年級的學生健康成長呢?我們做教師的有義務、有責任,引領每一個孩子走進閱讀的世界,給他們一雙“隱形的翅膀”。在無數經典書目的影響下,遠大的志向、堅毅的品質、不服輸的信念,就會生根發芽;在充滿正能量人物形象的感召下,敢于拼搏、力爭上進,一定能讓他們的夢想開花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