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濤
【摘要】小學是學生們接觸數學的基礎階段,因此老師們應該對這件事提起足夠的重視來,提升小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以便達到發散學生的思維的目標。希望本文的相關闡述可以是小學階段的數學教學更加生動形象、有意義,為教育事業的發展提供幫助,從而為我國培養出更多的優秀人才,助力我國的未來更好的發展。
【關鍵詞】小學階段 數學教學 思維能力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148-01
作為小學數學老師,不能囿于傳統教育理念,只重知識,不重技巧,只重結果,不重過程,要更新教育觀念,在數學教學中,不僅重視學生知識的掌握,還要重視能力的培養,特別是思維能力的培養。不就書本內容傳授知識,還要學會挖掘生活中的案例,讓學生更好的理解內容、掌握知識、牢記要點,讓學生親身感受到數學知識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感受到數學的重要性與普遍性,讓學生學會用數學知識解決日常生活中的問題,體驗數學的魅力與價值所在。通過這樣的方法,讓學生對數學感興趣,讓學生主動學,在教師的引導下,不斷提升學習能力和思維能力,不斷提升數學的整體效果。學生在學習數學中獲得了成就感,就會對數學的學習產生更高的積極性和自覺性,從而進入學習數學的良性循環,不斷拓展小學生的思維能力。同時,還應該為孩子們創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讓學生更樂于參與數學課堂學習,把學習數學變成興趣,變成愛好。
一、激發學生求知欲,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能力的前提
學習最好的老師就是興趣。有了興趣學生就有積極性,那么學生的思維能力就會活躍起來,呈現出一種高漲的熱情,這樣學習起來就會更有動力,因此也就會更加的輕松。新課程的改革對目前小學數學教學工作又提出了新的要求,新課程要求數學教學必須要有合適的情景做輔助,而且在課堂上老師應該鼓勵學生多回答問題,并且同學之間也要有交流,這樣學生的學習動力就會被帶動起來。小學數學教師應該根據學生們目前的學習狀況,以及現在這些學生的知識儲備量,再加上教學實況將一些圖畫、音頻或者視頻等一些有利于學生加深對知識的印象的內容帶入,這樣學生就會對學習更加的感興趣,因為目前的信息化發展十分迅速。所以,孩子們對電子產品的依賴性是非常強的,這些內容的加入對于學生們的學習來說是非常有意義的。
二、聯系生活,走進生活,訓練學生靈活的思維
小學階段的學習對于學生們來說一般都是比較簡單的,因為這些知識大多數都是來源于生活,所以與這些學生的實際情況也比較吻合,而且這樣的情況也為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尋找案例提供了很大的方便。在日常教學過程中讓學生們多參加一些實踐活動對于這些學生的學習來說是非常有幫助的,這樣既可以幫助學生豐富生活經驗,又可以為學生們的學習發揮作用,同時還可以讓這些學生看到學習數學的重要性以及數學的實用價值,因此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也會隨之而增高。
三、自主探索,互動交流,訓練學生思維的廣闊性
經過對教學課堂實際情況的考察可以發現,有一部分學生存在著解題思路狹義的問題。也就是說這些學生在解題的時候,只能使用一種經常用的方法,如果換一種方法再來解題就會出現迷茫、不知如何下手等問題,同樣也就不能理解解題過程中每一個步驟是怎樣進行的。其實,這種問題的出現就是因為學生的思維能力不夠開闊,發散性思維能力不夠造成的。在解題的時候,將問題隨意或簡單變動一下就不知道如何去做,不知道從哪里開始分析。針對這樣的情況,就必須要讓學生參與其中,加強交流,通過交流真正理解知識點,將知識轉化為自己的東西。例如,在人教版小學數學教材中,關于小數大小的比較這一部分內容,在具體教學過程中,老師就可以將小數編排成一場跳遠比賽,然后假設每個參賽者的成績為幾個不同的小數,讓同學們根據距離的遠近來認識小數的大小,距離遠數就比較大,距離近數就小,因此同學們就可以很好的記憶了。在此過程中也可能會出現有同學不理解的現象,如果這樣,老師就可以讓學生們之間加強交流,讓課堂變得活躍起來,有問題大家一起商量著做,因此學生們的積極性就會被帶動起來,而且學習的效率也會有所提升。但是在選擇這種方式的時候也需要特別注意,交流活動的開展一定要適度,一定要側重問題。交流活動進行的中心就是問題,而活動的目的就是解決問題。而且在此過程中老師的指導對于學生們來說也是非常重要的,有了老師的指導,再加上小組之間的討論,相信學生的思維會活躍起來,然后找到最佳的解決思路,同時提升能力。
參考文獻:
[1]田虹.數學教學中怎樣培養學生的思維能力[J].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4年14期
[2]吳球.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培養探究[J].學周刊;2012年2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