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立剛
【摘要】小學數學學習的核心素養涵蓋學生在學習數學中的思維方式、數學應用技能、學習觀念以及品質等多個方面。小學階段數學核心能力的培養,對學生未來更好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具有重要的影響。因此,在學校教育方面,教師應更加注重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的培養,而小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培養離不開教師的指引,教師要找到合適的方式和機會給學生灌輸這種思想,并且讓學生養成這種能力。
【關鍵詞】小學數學 核心素養 要素分析 培養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5-0165-02
小學數學核心素養這一概念目前還沒有被人普遍熟知與接受,大眾看重學生目前的成績和未來的成績,但是不知道這要靠核心素養的培養來實現,小學數學教師對這一點更是沒有考慮到。因此,教師要認識到培養學生數學核心素養的重要性,并且開始著手準備對學生能力的培養,讓學生在數學學習中更加輕松的同時能學到更多的技巧和知識,讓小學生的數學根基打牢。
1.數學素養
數學素養的本質是一種思維形式,是認識論與方法論的綜合體,其認識特征包括概念化、模式化以及抽象化。數學素養較強的人能夠將數學理論進行推廣,應用在對世間客觀事物的認識上。其表現特點有三個,第一,在探討問題時,利用定義進行強調;第二,善于抓住問題的內在關系;第三,習慣將數學概念用在問題認識上。
2.對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的基本培養
2.1先天素質與后天學習相結合
有些教育研究人員認為數學素養的定義應該是:以人的本性為基本,然后通過后天的學習與栽培對人進行環境上的熏染,從而幫助人形成該有的心理屬性。這種概念是將人的天性作為培育的基礎,重視后天的教育與環境,從而讓孩子在數學方面形成較為穩定的心理狀態與思維邏輯。
2.2數學知識與基本能力相結合
還有一種說法則認為數學素養的定義應該理解為對于數學的表達能力,即通過相關的數學知識可以將生活、工作、學習中與數學有關的內容充分展現出來,運用數學理論對世間萬物做出數學方面的解釋,并將這種思考方式當成一種習慣。這種定義的理解通常是將數學知識作為第一位,然后重視把數學方法灌輸給學生,讓學生在掌握方法的同時理解數學思想,從而使數學思想和自然萬物結合起來,達到數學素養培育的目的。
2.3數學價值和數學行為相結合
數學的學習應該重視學習者對于知識本身的理解,自身消化數學知識后,可以將這些生硬的知識轉化成為學生本身的價值,并將這些知識應用于生活、工作中,使得數學知識和自身可以發揮最大的價值,從而為社會和國家奉獻自己的力量。這種界定更加重視學生通過數學這一媒介展現出自己對于社會的利用價值,在提升自身價值的同時提升數學價值。
3.小學數學核心素養要素分析
3.1數學人文
數學人文的概念是指讓學生對數學保持慣有的興趣與愛好,使得學生可以感悟到數學本身的魅力,從而愿意花費自己的時間和精力去了解數學,從而與數學進行深層次的情感上的交流。數學人文強調的是保持學生學習數學的動力,教會學生感受數學的美妙,從而通過與數學的交流表達出自己對數學的喜愛。
3.2數學思想
數學思想具體包括三個方面,有抽象、推理和建模。想要培育小學生的數學思想,首要一點就是培養學生對數學的興趣,保持小學生對數學的熱情,從而讓他們愿意去學習數學,探索數學中的奧秘。其次,要在數學思想的帶領之下,幫助小學生更好地理解數學,提高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和學習效率,讓學生變成一個會學習數學的學生。也就是學生在深刻理解數學思想的基礎上,可以根據固有的邏輯思維推導出較為復雜的數學難題,從而變為自己熟知的數學理論,或者運用已有的數學模型解決生活中遇到的問題。
3.3數學意識
數學意識的重點是幫助學生構建數學的基本框架和理論知識,通過這些基本數學知識來解決實際生活中的問題。實際操作就是教會學生通過運用數學知識解釋生活中出現的現象,從而形成一套自己的數學解構形式。其實要想解決生活中的問題,小學生必須不斷豐富數學符號圖示,提高自己的運算能力,掌握數學理論的核心內涵,從而使自己的生活數學化、理性化。
總的來說,小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最終目的是提升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強化學生的數學意識和數學思維,提高學生對于知識的運用,以便于學生更好的解決學習和生活中的問題。這就要求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實際情況,針對性的設計教學內容,將核心素養的教學有效的融入到課堂中,讓學生能夠真正的學會、學懂,而不是盲目的機械性的記憶,只有這樣才能有效的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促進小學生更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徐林年.論小學數學核心素養生成的教學策略[J].學周刊,2019(05):38-39.
[2]張純平.核心素養下小學數學教學創新探索[J].中國校外教育,2018(34):15-16.
[3]鄭木英.核心素養視角下的小學數學教學探究[J].西部素質教育,2018(22):217-218.
[4]陳斌.例談小學數學學科核心素養培養的實施策略[J].數學學習與研究,2018(22):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