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玲 戚生鵬
【摘要】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也是課堂教學中必備的元素之一,而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樂學、好學是教學的主要目的,因此教師應積極的響應新課改的教育理念,以學生為主體為學生構建樂學課堂,從而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鍛煉學生的數學思維。基于此,本文主要探討了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讓學生樂學的幾點策略,希望能夠對相關教育人員有一定的幫助。
【關鍵詞】小學數學 樂學 興趣 策略
【中圖分類號】G623.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5-3089(2019)26-0174-02
1.引言
傳統模式下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師往往都是以主導課堂的角色在組織相關的教學活動,學生在課堂上都是處于被動的學習狀態,加上數學學科自身邏輯性較強,學生對于數學這門學科大多都是敬而遠之,亦或是恐懼、害怕的心理,對學習數學比較排斥。如何改變這種教學情況則需要教師“因地制宜”,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為學生創設有利于學習的環境,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圍繞學生展開相關的教學,這樣才能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從而讓學生樂學、好學。
2.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推動學生“樂學”具體策略分析
2.1打造自由輕松的數學課堂氛圍,構建和諧師生關系
在小學教學中應為學生打造一個輕松愉悅的數學課堂氛圍,首先要求教師應以積極、樂觀、高漲的情緒投入到課堂教學中,以愉悅的心情展開教學,教師以親切、和藹的口氣與學生主動溝通和交流,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親切,消除學生對教師和數學學科的畏懼感。構建一個自由輕松的數學課堂氛圍,讓學生在心情放松愉悅的狀態下的主動參與到數學學習中來,推動學生主動思考、表達和交流提升課堂學習效率。教師自身應轉變陳舊的教學理念,放低姿態主動與學生展開交流,給予學生足夠的尊重和理解,并認識到學生之間存在的個體差異性,對待每一位學生都應一視同仁、公平公正,根據不同學生給予針對性的教育和指導,讓學生感受到公平和公正獲得學生信服。比如,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對班級中的優等生、中等生以及后進生同樣的對待,不應以學生成績差而忽視或放棄,而要在實踐教學中給予更多的重視和指導,培養其數學學習興趣開始逐漸樹立學習自信心,努力打造一個全面同學共同發展和進步的趨勢,從而獲得全體同學的情感信任,與學生建立起和諧的師生關系,從而實現讓學生在數學課程中快樂學習。
2.2將數學教學與生活緊密結合,打造生活化的數學課堂
生活中處處有數學、處處用到數學,數學知識來源于生活。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也應努力打造一個生活化的數學課堂情境,將生活實際案例融入到數學課堂中來,將抽象難懂的數學知識轉化為直觀、形象的生活實例,幫助學生輕松高效的學習和掌握數學新知,并且生活化的數學情境,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數學課堂教學內容、并讓數學內容變得更加生動、有趣,能夠有效促進小學生探究欲望,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知識對人們生活的重要意義,體會數學學習的樂趣,從而實現“樂學”。比如在講解《觀察物體》這一課時,教師就讓學生將自己生活中心愛的文具、玩具或者其他物品帶到課堂中來,并讓學生分別站在物品的前后左右觀察,說說各自觀察到的物體形狀和特征等,從而讓學生在觀察生活中實際物體的過程中有效培養空間理念、觀察和分析能力以及推理能力,而后再讓學生分別從不同角度觀察書桌、電腦以及文具盒等身邊常見的物品,學生們興致昂揚的觀察和討論所看到的物體,在這一過程中充分體會到數學學習的樂趣,并且也高效的掌握數學新知。
2.3在數學教學中引導學生動手實踐,激發創新性思維實現“樂學”
在新課改要求小學數學教師應作為課堂的引導者、將學生作為課堂的主體。重視為學生創造動手實踐的環境和機會,從而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體會數學知識,切實培養和激發學生創新思維,滿足小學生數學學習特點和需求,從而實現“樂學”,在動手實踐中體會新知感受數學學習的樂趣和魅力。
結束語
讓學生樂學、好學的關鍵在于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要讓學生對數學知識“感興趣”,課堂教學的內容要能夠吸引學生,這樣才能讓學生主動的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主動的對知識進行探究和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所獲得的學習體驗能夠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有利于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真正的讓課堂教學實現寓教于樂的效果,學生的樂學和好學才能得到充分的體現。
參考文獻:
[1]宋麗君.情境教學開啟小學數學“樂學”之門[J]. 儷人:教師, 2015(24):27.
[2]王志宏.讓學生進入“樂學境界”——淺談小學數學趣味課堂的構建[J].新課程(小學), 2014(3):1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