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彩蓮
【關鍵詞】道德與法治教學;以人為本;師生互動;學習興趣;實踐能力
【中圖分類號】G633.2【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9)11-0062-01
初中道德與法治教材的編寫加強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革命傳統教育、法治教育、國家主權意識教育、民族團結教育等主題內容,以培養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合格公民為中心,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貫穿始終。無論是教材內容還是內容的呈現方式都承載著許多新的教育理念。那么,該如何貫徹新理念,上好新教材呢?
一、堅持以人為本,關注學生的發展
素質教育呼喚人的主體精神,要求教師以人為本,促進每一個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此,整個教學過程就要緊緊圍繞學生的發展而展開,教學的重心要由單純的知識傳授向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轉移,要尊重、關心、理解和信任每一個學生,使其人格得以健全,潛能得以開發,個性得以發展,主體作用得以發揮。這就要求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不僅要把整個教學過程看成是學生掌握知識的過程,更是促進學生身心發展、潛能開發、主體性增強的過程;要把自己視為學生學習的促進者,要注重創設多樣的教學情景,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既要引領學生制定適當的學習目標,又要幫助其確認和協調達成目標的最佳途徑,同時指導學生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掌握學習策略。
1.進行愛的教育。教育的真正秘訣是“愛”,教育的最高境界是“以心換心”。在課堂上,教師要用多種形式表達對學生的愛,如把對學生的期望以微笑的方式進行傳遞,這樣學生就會感到老師非常親切、和藹,因而受到鼓舞,進發出學習的力量。
2.欣賞學生。每一個學生的生命都有自己不同的“模樣”,尊重學生生命的獨特性,教師就要設身處地為學生著想,珍愛學生的奇思妙想,寬容學生在學習中的失誤,細心呵護學生的每一點進步。對學生要學會欣賞和贊美,讓成功和自信伴隨學生一生。因此,在上課時,教師要多表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不吝嗇任何一句表揚的話。但切記每一句表揚和鼓勵的話語都要發自教師的內心,不能用同一個標準衡量所有的學生,要讓每一個學生都認識到獨特的自我,體驗到生命成長的無限快樂。
3.平等地對待學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平等地對待每一位學生,讓所有學生都感受到教師對他們的尊重。教師不必每節課都固定站在講臺上授課,可以巡回于學生之間,實行師生交流、生生交流,積極互動,合作探究,徹底改變我講你聽、我問你答、我寫你抄的灌輸式的教學模式,真正把教師由指揮者轉變為學生學習的合作者,構建平等、合作的師生關系,這樣一種關系更有利于教學的實施。
二、提倡師生互動,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1.創設良好的教育環境,積極營造融洽、活躍的學習氛圍。這要求教師要建立一種平等、友好、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努力使自己成為學生的知己和朋友,成為學生可信賴的強力后盾,要以滿腔的熱情去感化每一位學生,以父母般的情懷去溫暖每一位學生,以合理而科學的舉措去幫助每一位學生。其間,教師可以以一個“旁觀者”的角色積極對學生予以指導;也可以以朋友、知己的身份出現,但不能以“權威者”自居。只有如此,才能促使學生積極地進行思考與探索,不斷提高學習的自主性和獨立性。
2.運用多種形式的教學方法。教師要積極運用多種教學方法,設計靈活多樣的教學環節,以使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濃厚,思維更加活躍,探究熱情更加高漲,課堂更加生機盎然,讓具有不同才能、特長、興趣和性格的學生都能主動參與到教學活動中來,促進全體學生共同發展。
三、豐富學生體驗。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1.面向學生,面向生活,運用豐富多彩的教學資源。教育心理學告訴我們,當學生有了一定的情緒和情感后,必然會產生新的需要和動機。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師要運用多樣的教學資源,使課堂教學生活化。通過創設適宜的教學情景,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喚醒學生的激情,使學生的思維真正活躍起來,引導學生自由設疑、自由思考、自由討論和自由選擇,鼓勵學生勇于挑戰、善于探索,讓學生通過回顧已有的經驗和對當前新信息的整合,實現知識遷移,并逐步轉化為各種能力,豐富學生的生活體驗。
2.注重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的聯系。在道德與法治教學中,教學內容要與學生生活經驗和社會實踐相聯系,讓學生在寬松、平等、愉悅的氛圍中去感悟、去思考、去認識。教師還應引導學生通過自主參與豐富多彩的社會實踐活動,拓展知識技能,完善知識結構,增強實踐能力,促進正確的思想觀念和良好的道德品質的形成,進而達到優化心理品質、培養健全人格、適應社會需要的目的。
編輯:孟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