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燕

【關鍵詞】數學教學;創新思維能力;培養
【中圖分類號】G633.6【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4-0463(2019)11-0116-01
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可見,創新是國家發展的根本,創新教育是學校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那么,如何在數學教學中實施創新教育,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能力呢?
一、圍繞問題巧設情境,點燃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
1.變序設疑,培養逆向思維。逆向思維是從事物的結果追溯到原因或由目前追溯到過去的一種思維方式。由于事物之間的因果關系具有可逆性,而這種可逆性往往可以引發學生打破固化思維模式,對解決問題會起到突破性的作用。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要善于通過有意識地引導、訓練,使學生在掌握書本知識的同時,培養和發展他們良好的思維品質和探討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是一道開放性探究題目,能夠推出的結論較多。學生通過積極思考、認真分析,推導出不同的結論,進而享受到思考的快樂。通過訓練,使學生“見其形,知其果”,能充分調動學生思考的積極性,促進其探索能力的發展。
3.展開想象,引導求異思維。求異是創造的先驅。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充分鼓勵學生發表不同的見解,尋求多種解決問題的方案,以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從而培養思維的多向性。
例如,求證:n邊形的內角和等于(n-2)·1807
多邊形的內角和定理的證明方法不是唯一的,關鍵是把多邊形問題轉化為三角形問題來研究。在教學中,可引導學生類比四邊形內角和定理的證明,聯想如何把多邊形的角轉化成多個三角形的角,鼓勵學生廣開思路,尋求不同的方法,從而探索出圖3中的四種證明方案,以培養他們的求異思維。
二、以疑為線索,以思為核心,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1.自學存疑。學生依據課本內容,課前預習,找出疑難問題。教師要指導、督促學生課前預先研讀,獨立尋疑。學生通過尋找疑問,找到學習的難點,便于課堂上進一步探究解決。如,學習“用公式法分解因式”時,學生就提出了“具有怎樣特征的多項式利用平方差公式因式分解?具有怎樣特征的多項式利用完全平方公式進行因式分解?”等問題。實踐證明,通過自學存疑,培養了學生解題生疑、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的能力。
2.質疑答難。學生在自學存疑的基礎上詢疑問難,教師應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釋疑解難。如,講授“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邊邊邊”時,教師先讓學生把預習中存在的困惑都提出來,接著有意識地創設教學情境,從分類的角度自然地引入三邊分別相等的兩個三角形是否全等的問題,通過運用多媒體演示模型,引導學生積極探索,再組織學生精確作圖進行驗證,從而加深學生對“全等三角形的判定——邊邊邊”的理解。
3.激疑拓展。教師要誘發、點撥重難點,激發學生疑深、疑透、疑廣,拓展學生的思維,讓學生敢于發表獨具個性的意見,從而促使學生思維能力的發展。如,在學習了“求證:順次連結四邊形四條邊中點所得的四邊形是平行四邊形”這個問題之后,教師讓學生自己仿照此題目提出疑問。于是,學生提出問題:“順次連結平行四邊形、矩形、菱形、正方形、梯形、直角梯形和等腰梯形的四條邊的中點,所得的分別是什么四邊形?”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進行討論,并說出自己的理由。之后,教師再引導學生進行歸結總結,找出其中的規律。這樣,不僅能充分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有效地發展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編輯:謝穎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