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金花
摘 要 “情境創設”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有著極其重要的作用。好的教學情境能使抽象的數學知識形象化,靜態的數學概念動態化,有效地刺激學生的多種感官,從而充分地調動學生的主體參與,使學生在愉悅的狀態下學習數學。
關鍵詞 小學數學 情境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5文獻標識碼:A
當今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經濟競爭激烈,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和創新精神,是形勢對教育的要求之一。數學教育作為基礎教育重要的一環,不僅要讓學生掌握數學知識,更要培養學生獨立獲取知識的學習能力,勇于創新的主體意識,促進學生的主體性發展,要實現數學教育的育人目標,關鍵在于讓學生主動參加數學學習活動。如何讓學生主動參與數學學習活動,實現數學教育的根本目的?下面我結合數學實踐,談談個人體會。
1創設愉悅和諧的學習環境,讓學生積極參與學習過程
現代教學認為:課堂教學除知識對流的主線外,還有一條情感對流的主線。教學活動是在知識、情感兩條主線相互作用、相互制約下完成的。在教學中,我根據小學生好奇、好勝的心理特點,在新舊知識的連接點上創設情景,提出問題,引起矛盾沖突,使學生在原有認識結構與知識內容之間產生一種不協調,從而激發求知欲望,把學生引入不協調——探究——發現——解決問題的學習過程,使學生達到思維活動的最佳狀態。
例如:教授“循環小數的認識”,我利用學生的好勝心理,開始就讓學生分組進行計算比賽,每組兩道題是我精心設計的:各組第一題的商是有限小數,第二題是除不盡的。“除不盡”學生以前未曾遇見,有的學生忍不住叫起來:“老師,這題這么怪,怎么除不盡?”而此時我故意裝糊涂,驚奇的問:不會吧!看我來除。學生的目光一下子盯著黑板,監視著老師一步步計算,等待著老師的“好戲”,正是這個過程,學生獲得了對循環小數的感性認識,為學生進一步為抽象概括提供了感性材料。
2情境要簡單有效,忌“枝節橫生”
真實的教學情境不是為了觀賞,數學生活化不完全等同于生活。過多的無關信息不僅不利于學生“數學化”能力的培養和數學知識的掌握,而且會模糊學生的思維,失去情境創設的價值。情境創設要有“數學味”,要緊扣數學教學的內容進行設計,簡單有效才是真的。正如山東大學校長展濤先生所說的:“應該是讓學生學簡單的數學,學有趣的數學,學鮮活的數學。”
例如:特級教師賁(ben)友林在教學《7的乘法口訣》時有以下一個片段:
(屏幕動畫先后出示白雪公主、七個小矮人)。
師:請看屏幕——森林里,有一位漂亮的公主,是誰呢?她有幾位好朋友,又是誰?
生:白雪公主,七個小矮人。
在七個小矮人手拿的氣球中出現7、14、21三個數。
師:七個小矮人每人手拿一只氣球。你能看出氣球上的
數是怎樣排列的嗎?
生:第一個數是7;第二個數是7+7,兩個7相加是14;第三個數是21,3個7相加是21。
師:接著往下寫,是哪些數呢?
生:28、35、42、49,
師:這些數都與幾有關系呢?
生:7。
師:從這一列數中,我們能看出:1個7是多少?2個7呢?“21”是幾個77幾個7相加得287……
接下來揭示課題:7的乘法口訣。
沒有煩瑣的故事情節,沒有過多的氣氛渲染,有的是一個輕松愉快、和諧融洽的學習環境,激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使學生擁有良好的學習心態。新課的導入上,可見賁老師游刃有余的教學機智——教師根據學生年齡特點,創設了生動活潑的教學情景,從小學生熟悉的白雪公主和七個小矮人的故事入手,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從氣球上的數字引發學生思考,這樣的數字排列有規律嗎?當學生發現這些數都與數字7有關系時,老師趁機引導學生觀察規律:“1個7是多少?2個7呢……”接著出示課題,親切自然。
3創設生活化的情境
聯系實際生活,營造一種現實而富有吸引力的學習情境,有效地激發了學生參與認知活動的積極性,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與動機。
如,教學“用字母表示數”,我先投影出示學生在現實生活中熟悉的”cctv”(中國中央電視臺),“nba”(美國火箭籃球隊)等,這些縮寫與簡化的表示方式讓學生覺得用符號代表一系列的事物的含義在生活中無處不在,一但有了這些認識與了解,學生就會相對主動地學習“用字母表示數”這一內容,也更有利于活用這一個“代數化”的數學思想去表示一些常用的數量關系解決問題。
4創設開放的、富有探索性的問題情境
學生的積極思維往往是由問題開始,又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得到發展。教學中要誘發學生大膽的思維、猜想、探索?,發展學生思維的創造性。教師要依據內容的特點,在新舊知識的聯結點上創設問題情境。
(1)引趣。我先在黑板上寫三個“1”,提問:這三個1相等嗎?接著,我在第二個l后面添寫上一個0,成10;在第三個1的后面寫上兩個0,成100,提問:現在這三個數相等嗎?(不相等)你能想辦法使他們相等嗎?學生在積極思維之后,回答可以分別添上長度單位“米、分米、厘米”或“分米、厘米、毫米”就相等了。
(2)改寫。我引導學生把1分米、10厘米、100毫米改寫成用用米的數,得到:0.1米、0.10米、0.100米。
(3)比較。比較改寫后,實際長度有沒有變化,得出:0.1米=0.10米0.100米。
(4)觀察。引導學生先從左到右,再從右到左觀察比較三個小數有什么變化,使學生初步認識到小數的末尾添上“0”或去掉“0”小數的大小不變。學生嘗到思維成功的樂趣,使學生在愉悅的心境中參與活動, 《數學新課程標準》提出:“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一線教師在課堂教學的組織上,也力求體現這一基本理念。但是,我們必須明白,創設情境是為了更好的教學,不是為了創設情境而創設情境,否則情景只是一個花架子,失去了其意義。創設情境的最終目的是吸引激發學生學習,充分感受數學的價值,感受數學的魅力。教學實踐證明,教師若能根據教與學的實際需求創設各種情境,并對其進行優化組合,就能取得教與學的最佳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