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冬梅
【摘要】 目的 探討高血清肌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和預后的影響。方法 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作為研究對象, 根據血清肌酐水平不同分為實驗組(高血清肌酐水平)及對照組(正常血清肌酐水平), 各60例。兩組患者均進行常規治療。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3、6個月的左室射血分數 (LVEF);治療后心血管疾病發生情況、再住院率以及死亡率。結果 實驗組治療后3、6個月的LVEF水平分別為(57.76±7.53)%、(60.67±6.47)%, 均高于對照組的(54.83±6.73)%、(49.32±5.15)%,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實驗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為8.33%、再住院率為6.67%、死亡率為
3.33%, 均低于對照組的31.67%、20.00%、15.00%,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高血清肌酐能夠直接影響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治療以及預后。
【關鍵詞】 急性心肌梗死;高血清肌酐;治療效果;預后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9.17.017
近幾年, 社會人口老齡化越來越嚴重, 急性心肌梗死的發病率逐年上升。急性心肌梗死是一種心血管疾病, 其主要病因是冠狀動脈供血中斷或減少, 導致部分心肌急性缺血[1]。人體的心肌功能一旦受到損傷, 很容易引發心力衰竭, 也就是臨床常見的急性左心衰竭, 這種病死亡率極高[2]。如果患者沒有進行及時有效的治療, 可致使病情惡化, 發生心血管事件, 對患者生命安全產生直接的威脅。本院為提高治療效果, 在本次調查中研究高血清肌酐對治療效果以及預后的影響, 選取本院2016年5月~2018年5月收治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作為研究對象, 詳情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隨機選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 根據血清肌酐水平不同分為實驗組(高血清肌酐水平)及對照組(正常血清肌酐水平), 各60例。其中, 對照組男29例, 女31例;年齡60~83歲, 平均年齡(70.5±4.3)歲。實驗組男31例, 女29例;年齡59~82歲, 平均年齡(72.5±3.5)歲。兩組患者的性別、年齡等一般資料比較, 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納入及排除標準
1. 2. 1 納入標準 ①所有患者根據《急性心肌梗死診斷和治療指南》標準進行診斷, 均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②病歷資料完整;③無嚴重語言功能障礙患者;④無精神病史以及藥物過敏的患者。
1. 2. 2 排除標準 ①患者病歷資料不完整或者出院后失去聯系的患者;②合并有其他臟器的疾病, 包括惡性腫瘤、肝、脾、肺、腎等重大疾病;③嚴重語言功能障礙患者;④有精神病史或者藥物過敏的患者。
1. 3 方法 兩組患者入院后, 均進行相關檢查, 并對患者給予藥物治療, 磷酸肌酸(吉林英聯生物制藥股份有限公司, 國藥準字H20058621), 快速靜脈輸注1~2 g, 用生理鹽水或5%葡萄糖液稀釋, 總量<10 g/d, 患者出院后進行隨訪調查, 包括定期復診情況以及死亡情況等。
1. 4 觀察指標 ①比較兩組患者治療后3、6個月的LVEF。②比較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 包括治療后心血管疾病發生情況、再住院率以及死亡率。
1. 5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統計學軟件進行統計分析。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 1 兩組患者治療后3、6個月的LVEF水平對比 實驗組治療后3、6個月的LVEF水平分別為(57.76±7.53)%、(60.67±6.47)%, 均高于對照組的(54.83±6.73)%、(49.32±
5.15)%,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 。見表1。
2. 2 兩組患者的預后情況對比 實驗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為8.33%、再住院率為6.67%、死亡率為3.33%, 均低于對照組的31.67%、20.00%、15.00%,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見表2。
3 討論
隨著環境的污染、飲食的不規律、工作壓力等方面的原因,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逐年增加, 急性心肌梗死是臨床常見的心血管疾病, 發病特點為發病急、病情重、死亡率高, 是目前比較嚴重的疾病。很多患者由于體質比較差, 發病時表現為呼吸功能不全、心功能低下、心律失常、休克等癥狀。本病誘發因素較多, 但主要的因素為脂質代謝發生異常, 從而導致患者心臟血管出現粥樣硬化現象[3]。根據有關資料證實本病具備病情進展快、死亡率高等特點[4]。除此之外本病還可能引起一系列嚴重的疾病, 給患者身心健康帶來嚴重的威脅。
經過本院認真分析和調查, 總結了可能導致急性心肌梗死發生的因素, 其中包含了吸煙、肥胖、糖尿病、年齡、血脂異常等。對心肌梗死患者采用汀類藥物效果較為理想, 同時本類藥物具備抗炎、改善內皮功能以及對血小板聚集起到抑制的作用[5]。目前我國在臨床治療中, 常用的藥物為阿托伐他汀、磷酸肌酸[6]。由于心功能水平與腎功能有直接的關聯, 當患者的腎功能明顯改善時, 心功能也隨之改善, 當患者的心輸出量增加時, 腎臟的血流量也會增加, 血中肌酐水平是判斷患者預后及治療效果的重要指標, 對患者的血清肌酐進行檢測, 采取針對性的治療方案, 能夠有效的降低死亡率, 對患者的預后具有積極的作用[7, 8]。
本次選取2016年5月~2018年5月在本院進行治療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120例最為調查研究對象, 研究效果顯示, 實驗組治療后3、6個月的LVEF水平分別為(57.76±7.53)%、(60.67±6.47)%, 均高于對照組的(54.83±6.73)%、(49.32±
5.15)%,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實驗組患者的心血管疾病發生率為8.33%、再住院率為6.67%、死亡率為3.33%, 均低于對照組的31.67%、20.00%、15.00%, 差異均具有統計學意義 (P<0.05)。由此可見在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診斷中, 血清肌酐檢測可作為重要檢查指標。
綜上所述, 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療中, 血清肌酐檢測可作為重要檢查指標, 能夠有效的對患者進行治療, 提高預后情況。
參考文獻
[1] 張小蘭. 高血清肌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臨床治療效果和預后的影響. 中國循證心血管醫學雜志, 2016, 8(7):830-832.
[2] 江冠穎. 左心室射血分數正常的ST段抬高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氨基末端腦鈉肽前體水平與冠狀動脈病變的關系. 鄭州大學, 2017.
[3] 房興銳, 張新霞, 吳奮生, 等. 高齡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圍術期服用高劑量阿托伐他汀的療效及安全性研究. 北方藥學, 2016, 22(1):131-132.
[4] 肖云云, 謝峻, 徐標. 入院時血清肌酐水平與年齡對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住院死亡率的影響. 實用老年醫學, 2016, 213(1):27-30.
[5] 鄭曉青. 阿托伐他汀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血清生長分化因子15和C反應蛋白水平的影響. 中華老年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6, 18(4)):421-422.
[6] 申健, 李幼奇, 張旭, 等. 不同方式連續腎臟替代治療對急性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并心腎功能不全患者預后的影響. 嶺南心血管病雜志, 2016, 22(5):529-534.
[7] 梁波, 蘇志榮. 高血清肌酐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治療效果及預后的影響. 中西醫結合心腦血管病雜志, 2014, 12(7):892-893.
[8] 時學昆, 程璐. 入院即刻肌酐水平對急性心?;颊呓浧す跔顒用}介入治療預后的影響. 武漢大學學報(醫學版), 2014, 35(6):928-931.
[收稿日期:2018-1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