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課程改革要求英語教師重視對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培養,但許多教師對“互動、構成交際狀態”的口語交際能力培養存有誤區。本文以語言技能教學傳遞策略理論為指引,以課例的形式介紹了“三練五要素”口語交際教學設計新模式。
【關鍵詞】教學傳遞策略;口語交際;三練五要素
【作者簡介】吳恕和,湖南省漣源市教研師資培訓中心。
【基金項目】本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學規劃辦十三五一般資助課題《ESA理念下“涉貧縣”初中英語課堂有效教學行為實踐研究》(批準號:XJK17BZXX024)主要研究成果。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推進,作為縣級農村英語教研員,筆者親歷了許多初中英語教師訓練學生口語交際能力的教學場景。當然成功的案例也有,但發現許多老師對口語教學中“互動、構成交際狀態”的理解存有明顯的誤區。
例如,有的教師為了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把課堂氣氛搞得熱熱鬧鬧,但學生活動重點落在才藝表演上,而沒有落實到英語使用上,學生在沒有“信息差”的語境中進行真正的口語交際;還有的教師只將口語操練停留在枯燥乏味的“機械模仿”的初始階段,從來就不創設教學情景。
那么,課堂上要怎么做,才能達到真正的“互動、構成交際狀態”呢?筆者,通過研讀關于基于建構主義理論下的語言技能教學傳遞策略的諸多文獻資料,并多年來與一線教師進行實踐與研磨,摸索出了一套如下圖所示的成功口語交際“三練五要素”的教學操作模式。
下面是《新目標英語》八年級(下冊)Unit 2 Ill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第一課時“口語交際操練”片段教學設計。
1.Share ideas環節。
(1)上一環節簡單回顧:教師通過播放以《感恩的心》為背景音的原創微視頻導入新課,師生一起討論“volunteer work”,從而呈現本課生詞“clean up, cheer up, give out, volunteer”和句型結構:
Q: What would you like to (do you want to) do if you have a chance to be a volunteer?
A: I would like to (want to/can) …
(2) “Mechanical drill”:教師將全班分成4個小組,要求使用上一環節出現的“語用材料(詞匯與句型)”,組內進行問答式的“Pair work”,操練2分鐘后,各組挑選“一對”學生進行展示,看哪個組的代表說得又多、又準。
學生產出的回答主要有:
A1: Id like to clean up the city parks.
A2: Id like to visit sick children in the hospital.
A3: I want to visit the old peoples house.
A4: Id like to cheer the old people up.
……
顯然,“Mechanical drill”環節,是圍繞著“五要素”:語用材料(目標詞匯與語句)、操練模式(組內Pair work)、適量時間(2分鐘完成操練)、氛圍營造(小組競賽)、展示評價(小組代表班級展示)進行教學設計的。本環節是模仿式的簡單操練,是培養學生口語交際素養的初始階段。
(3)“Meaningful drill”:教師對學生在“Mechanical drill”環節中產出的語言進行適度追問,以師生問答的方式,產出避如描述homeless people生活場景的語句:
Id like to help homeless people. I want to stop hunger. I can set up a food bank with the help of my mother. I want to hand out food to hungry people.
上述表達既meaningful也instructive,這種具有生活意義的口語交際操練,在語用材料的選用上進行了很大的拓寬,所以“Meaningful drill”環節在“語用材料”方面是開放式的,不再拘泥于課堂目標語。
2.Make a survey環節。教師通過問上課當天的日期,轉到12月5日——國際志愿者日,要求學生調查朋友和同學,并寫出調查報告。為了化解報告難度,老師出示了一個范例: (PPT出示)December 5th is the International Volunteer Day. My friends and I are doing some volunteer work. Chen Wei will give out food to the homeless people, because she can cook some delicious food. Yang Siyuan is going to visit the sick people in hospital, shes going to sing for them and tell jokes to them.
本過程是“Communicative drill”,教師創設了一個真實的交際情境,讓學生在“互動、構成交際狀態”的語境中去運用英語,在用中學英語。
值得注意的是,有時在教學設計時,Meaningful drill和Communicative drill不能嚴格區分開來。
參考文獻:
[1]張丹.有效教學和諧課堂[M].北京.光明日報出版社,2008:149.
[2]魯子問.英語教學設計理論與實踐[M].北京.現代教育出版社, 20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