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惠萍 方紅艷 黃萍

[摘 要] 目的 探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經皮冠狀動脈介入治療(PCI)術后應用運動護理的療效及對患者抑郁自評量表(SDS)評分的影響。方法 在我院接受急診PCI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70例做為研究對象,使用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對照組應用常規護理方法,干預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增加運動護理干預,對比兩組患者術后住院期間并發癥的發生率,以及SDS評分情況。結果 干預組并發癥的發生率除穿刺點出血與局部血腫方面無差異,其它并發癥的發生率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SDS評分方面,干預3天、7天后干預組SDS評分明顯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PCI治療后,應用運動護理臨床療效理想,并能有效緩解患者抑郁情緒。
[關鍵詞] 運動護理;急性心肌梗死;經皮冠狀動脈介入術;抑郁自評量表
中圖分類號:R542.2+2;R473.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9-816X(2019)03-0279-02
doi:10.3969/j.issn.1009-816x.2019.03.027
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起病急、病情兇險,具有極高的發病率和死亡率[1]。目前,我國約有2.9億心血管病患者,其中心肌梗死患者約250萬[2]。雖然急診PCI的開展已經挽救了大量AMI患者,但患者術后極易出現短期抑郁現象。近年來,我國相關臨床研究報道指出,AMI患者治療過程中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運動護理干預,可以有效提升其戰勝疾病的自信心,對其抑郁心理狀態改善方面效果顯著[3]。本研究對AMI患者PCI治療后,應用運動護理干預措施,探討是否能有效降低術后并發癥的發生以及改善患者抑郁情緒。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選擇2017年1月至2017年6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AMI患者70例,使用數字表法分為對照組與干預組,每組各35例。對照組35例,男30例,女5例,年齡35~68歲,平均(55.12±3.58)歲,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5例,中學文化程度10例,中學以上文化程度20例;干預組35例,男29例,女6例,年齡37~69歲,平均(54.69±2.83)歲,小學及以下文化程度5例,中學文化程度12例,中學以上文化程度18例。納入標準:患者意識清楚,表達流利,有一定的溝通能力;臨床診斷符合AMI標準,在發病24小時內行介入治療,均有支架植入、無殘余病變、無需二次手術;患者知情并同意參與此次研究工作,并簽署相關知情文件。排除標準:精神思維混亂無法正常交流溝通、肢體活動障礙者;有合并其它臟器嚴重功能障礙癥者;有嚴重并發癥等病情不穩定者。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無統計學意義(P>0.05)。本研究均在主管醫師評估后,確保患者安全情況下進行,同時獲醫院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方法:
1.2.1 治療:兩組患者入院后均在24h內完成PCI治療,均有支架植入,手術過程順利。治療術后兩組患者均在醫師指導下常規藥物輔助治療。
1.2.2 對照組實施常規護理方法:住院期間嚴密病情監測,包括心電圖、血壓、有無胸悶、胸痛等病情變化。飲食指導,限制對含有膽固醇、脂肪和鈉鹽的食物攝入量。心理護理干預,責任護士制定詳細的健康宣教內容,包括介紹與疾病發生相關因素、不良生活習慣以及介入手術治療方法、可能出現的并發癥相關知識等,使患者對其疾病及治療方法有一定了解,緩解其緊張、焦躁及抑郁的不良心理情緒。術后1~3天囑患者床上適當運動,包括協助、指導患者床上翻身、大小便,上下肢屈伸、擺動運動等。病情穩定則第4天鼓勵患者盡快開始下床室內活動,主要以簡單的步行活動為主。
1.2.3 干預組在常規護理基礎上應用運動護理干預:制定詳細運動護理計劃,具體方法如下:患者在經PCI治療24h內絕對臥床,在護理人員幫助下進食,在床上被動進行關節運動,醒時踝背屈、趾屈1次/小時,指導患者家屬協助患者進行翻身運動;術后第2天,在床上自己進食,在護理人員協助下洗臉、擦浴、穿脫衣物,床邊坐位,用床邊便盆、坐椅子,主動/被動在床上進行所有關節活動;術后第3天,大部分生活自理,可坐椅子、坐輪椅至病房和治療室,可下床站立,熱身運動,病房內慢速走動15~25米,2次/天;術后第4天,生活全部自理,在監護下,允許自行下床,步行至浴室、病房和治療室,在房內活動和做體操,中速步行25~50米,2次/天;術后第5天,隨時在病房走廊散步,中速步行100~150m或踏車20~40W,可上、下1層樓,2次/天;術后第6~7天,中速步行200~400m,可上、下2層樓,2次/天。整個運動護理過程,要密切觀察患者病情變化,患者如有胸悶或胸疼等癥狀要立即停止相關運動,并匯報醫生,如患者有心功能不全或者心絞痛發作,則相應運動階段后延。
1.3 觀察指標:(1)并發癥發生率:由于時間原因,這里只收集了患者住院期間的并發癥發生情況,主要包括:穿刺點出血與局部血腫、血管閉塞、下肢靜脈血栓、便秘、排尿困難。(2)抑郁自評量表(Self-rating depression scale,SDS)評分情況:SDS含有20個項目,分為4級評分的自評量表,原型是W.K.Zung編制的抑郁量表(1965)。依從為1級、2級、3級及4級,分值是按順序計分,患者評分越高證明抑郁情況越嚴重。
1.4 統計學處理:數據應用SPSS18.0版軟件進行分析,其中計數資料進行χ2檢驗,計量資料用(x -±s)表示,采用t檢驗,P<0.05為差異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2.1 兩組患者并發癥發生率比較:并發癥發生率除穿刺點出血與局部血腫方面兩組無差異外,其它方面干預組顯著低于對照組(P<0.05),見表1。
2.2 兩組患者SDS評分比較:干預組SDS評分優于對照組(P<0.05),見表2。
3 討論
PCI是目前治療急性心肌梗死的有效方法。介入手術中大劑量使用肝素抗凝以及術后抗血小板,抗凝藥物的常規使用,穿刺點局部易出現出血、血腫等情況。由于疾病重及醫護人員過渡強調疾病的風險,存在較多的AMI患者PCI術后不敢活動的情況,但是長時間的臥床強迫體位,易產生便秘、排尿困難、血管閉塞、下肢靜脈血栓等并發癥。因此有學者提出對于無嚴重并發癥的AMI患者可適當進行康復運動,也就是在絕對臥床1天后即開始進行被動肢體運動[4]。本研究通過對干預組患者應用運動護理干預后發現并發癥發生率總體低于對照組。術后1~2d早期下床活動,有利于松弛腰背部肌肉群,減輕腹脹不適,降低患者便秘及排尿困難的發生率,提高患者的舒適度。另外AMI患者精神心理障礙可直接影響患者的預后,導致疾病的再次發生[5]。本文結果充分證明運動護理方法不單純是降低并發癥發生率,最為關鍵的是對患者心理抑郁情況的改善。運動護理的干預目的是讓患者盡早生活自理,從協助活動過渡到回家完全自主安全活動。讓患者關注點放置到運動恢復上,自我參與疾病的治療,很大程度上消除患者的無助感,減輕心理壓力,有效改善其不良情緒。通過運動護理干預,有利增強患者恢復健康的信心,有利患者心臟康復,提高生活質量。
但是同時運動本身對AMI患者存在一定的風險,不適當的運動可以增加心肌耗氧,加重心肌負擔,可能會出現再梗死和心力衰竭等情況。因此運動護理必須在專業的醫務人員的指導下才能進行,首先應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先被動運動→由床上坐起→嘗試床邊站立→嘗試床邊活動→嘗試室內行走活動→室外行走活動。此過程必須在嚴密的監護下進行。然后,運動量應根據患者運動過程實際情況去調整。另外,要格外注意患者在1周之內的運動量不可過大尤其是手術側肢體運動量[6]。總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應用運動護理臨床療效理想,并能有效緩解患者抑郁情緒,適合在臨床中應用。
參考文獻
[1]王文,朱曼璐,王擁軍,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2[J].中國循環雜志,2013,28(6):408-412.
[2]陳偉偉.中國心血管病報告2015[J].中華醫學信息導報,2016,31(12):11.
[3]張麗,姚艷敏,宋巧鳳,等.康復護理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力衰竭因子心律失常及SAS評分的影響[J].河北醫藥,2016,38(11):1742-1744.
[4]趙力立,曹明英,姚朱華,等.協同護理模式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及心理狀態的影響[J].護士進修雜志,2014,29(16):143-1465.
[5]馬躍民,劉暢.心臟康復對于冠心病患者抑郁、焦慮情緒改善的研究進展[J].中國康復理論與實踐,2012,18(2):141-143.
[6]吳鵬,張海波,任平,等.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心理問題及心理護理干預的效果分析[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17,3(11):103-106.
(收稿日期: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