翁丹寧
摘 要:經濟學基礎課程在高職的工商管理類專業教學中具有重要地位。在高職經濟學基礎課程的教學實踐中,遇到了一些具有普遍性的問題。文章就教學實踐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及其主要原因進行分析,提出和應用了幾個比較具有實效的舉措。
關鍵詞:經濟學;教學實踐;高職教育
高等職業教育的規模占到了高等教育的一半強,高職院校的人才培育有力的支持和滿足了當今社會經濟發展對于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需求。經濟學基礎課程是高職財經大類各專業的基礎課,在專業教學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一、高職經濟學基礎教學目標
經濟學課程的學習,一方面使學生掌握經濟學的基本理論、基本概念和基本方法,為進一步學習相關專業課程及將來從事經濟工作奠定基礎;一方面使學生能夠掌握并運用現代經濟學知識即根據實際經濟情況有分析地把這些知識運用于實際經濟活動等的各項工作中。在微觀層面,能夠遵循經濟規律組織企業生產、進行產量決策、消費者行為分析及需求因應、掌握本企業生產成本變化規律等。在宏觀層面,能夠追蹤本企業敏感宏觀政策的趨勢走向,設計因應對策等。學生通過課程學習達成在經濟體中的工作、學習、生活各方面能夠學以致用。
二、教學實踐中遇到的主要問題及其原因分析
從事一線教學工作的教師熟知在教學實踐中會遇到種種問題,教學的過程實際上也是一個不斷遇到問題又不斷解決問題的過程。
(一)課程教學過程學習態度兩極分化明顯
在課程教學實踐中發現,經濟學課程學習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學習態度明顯兩極分化的現象。在學習的過程中,學生的態度出現兩極分化現象,即有一小部分學生學習的態度直接體現為放棄課程的學習,另外一部分的學生態度表現較為積極或者相當積極(主體部分)。對于前者,根據課堂行為表現分析,其中又有一部分是對于學習普遍失去興趣,專業學習的態度同樣是放棄的,另一部分是因為有畏難情緒失去信心進而放棄。作為教師,對于直接放棄的這部分學生肯定會覺得相當惋惜,因為對于他們來說,態度沒有轉換的話至少在這門課程的角度來說是一種“還沒開始就已經結束”的狀態。很明顯,這不應該是一名高職學生的正確態度,同時也不是一名教師樂見的態度,需要加以干預、引導。
學習態度對于課程學習的效果產生直接明顯的影響。從課程的學習考核結果來看,同樣出現兩級分化的現象。課程考核結果不理想的那部分學生,直接放棄的學生基本上都位于其中,另外就是學習能力比較弱的那部分。
(二)課程學習的引申和遷移能力較弱
學生的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關鍵是培養他們對經濟學原理的引申意識和遷移能力。在教學實踐中通常會發現這樣的現象:課堂上關于經濟學的教學基礎知識點以及重要的經濟學原理,在教學過程中在既定的情境下這部分學生課堂上的表現指出其對于某個重要的經濟學原理已經了解和掌握了。但是當隨堂給出應用能力檢測的案例,要求學生學以致用地加以闡釋多數時候就會碰到卡殼。這表明了學生學習的引申意識還是相對比較弱的。究其原因,和學生的意識仍然局限在既定情境中有關系,也就是說尚未完全從既定的情境中走出來,檢測案例的情境發生轉換,認知情境轉換一時適應不過來,導致出現認知和判斷上的卡殼。教學的既定情境只能是特定的一種情境,而現實的經濟環境是一個動態的多因素共同作用的情境,如果不能因應情境的變化,靈活機動的加以引申,很有可能造成“學”和“用”的相互隔離,即前邊提到的常見現象。有必要在教學過程中重點加強這方面意識和能力的強化引導、訓練。
學習的遷移能力和學生實際應用能力直接相關。學習遷移一般是將學習到的知識、技巧及方法等學習的相關經驗,轉化后應用到全新的情景中。換句話說,需要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建立和強化學習正遷移的同時,抑制和解決學習的負遷移。正遷移的體現是已學習到的知識對于新知識學習過程中的推動影響,有助于更快的理解與掌握新學的知識或者直接應用于解決相關的現實問題。而負遷移的體現是過度囿于以往所學到的知識從而對新學習的知識產生的阻礙影響,進而讓學習者在學習新知識過程中感到力不從心、困難重重。換個概念說,學習遷移能力是一種強化學習能力的能力。學生有意識的強化學習遷移能力,有助于學生在應用所學的基礎原理分析、思考、解決實際經濟問題時快速準確地找到切入點,完成所學和實際應用的對接。
(三)課程性質引致大部分學生先期的恐懼感
社會經濟的發展需求使得對于經濟相關專業畢業生的需求增大,許多開設財經大類專業的高職院校為了適應這一趨勢,在各自的院校相關專業中設置了《經濟學基礎》課程。課程設置的總體目標:通過課程學習,學生應能知曉經濟運行規律及宏微觀經濟的構成要素及其影響;了解經濟學(含宏、微觀)主要研究內容;理解經濟學規律對經濟活動的指導作用;熟知供給、需求、價格、生產、消費、成本、總供給、總需求等等經濟要素間的相互作用機理;能夠運用經濟學的基本原理分析與工作、生活聯系緊密的經濟現象,遵循經濟規律辦事;具備基于經濟學基本規律的分析理念和方法技巧,能在經濟活動、學習生活中加以外化應用。課程的教學內容,粗略統計需要學生掌握使用的概念、符號、規律曲線、表達式等等知識技能點總量數以百計的,在學生的觀念里課程難度是相當大的。
這一設置充分考慮了社會的需求,卻未能充分考慮學生的學習和接受能力,高職學生招生的口徑決定了其突出的特點在于較強的實踐和動手能力,但是對于純粹理論性知識體系的推演學習能力明顯偏弱且缺乏自主學習意識。兩者的對比決定了“教”與“學”的沖突不可避免,學生先期的觀點就是“難”。畏難情緒隨之而生,導致了上面所說的直接放棄學習的現象發生。“難”是真實的存在,需要教師的輔助、引導化難為易。從這個角度來觀察,教師的教學理念、認知、積累、風格等對于學生的影響至關重要。
(四)教材內容的組織偏于傳統經典
現今教材市場上供選擇的高職經濟學教材,囿于經濟學理論體系的系統性、關聯性,內容的組織編排偏于傳統、經典。教材的闡釋抽象、枯燥、難理解,對比與高職學生的特點,適用性大打折扣。也就是說,教材較低的適用性是的學生自學的渠道很大程度上堵塞了。一定程度上進一步影響到教學效果。從這個層面來看,教師課堂的內容設置以及教學組織、授課技巧就顯得相當重要。
三、教學實踐舉措
(一)注重案例教學和項目設置相融合
基于教學目標所設置的教學內容,一方面是知識點量大,另一方面知識點抽象、枯燥、難以理解,這樣的現實使得一部分教師在組織教學時,把側重點放在了概念和原理的闡釋教學上,也就“是知其然”。基于高職學生的學習特點,“知其所以然”的教學一定程度上在教學時間配置上和關注上受到了擠壓,從而這一塊的學習和接受的效果就會大受影響。而這一塊的學習和接受的效果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學生得學習引申意識和學習遷移能力的大小。簡單的描述經濟學的理想教學要求就是: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在教學實踐中,我們也嘗試并使用較為有效的方法和手段——案例教學和項目教學相結合的方法。借助典型的經濟學案例作為載體,讓學生通過案例教學潛移默化的就學習了概念和原理的闡釋,也就是輕松地達到“知其然”的教學第一步的目標,這一過程充分釋放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而作為項目教學,項目的設置至關重要。作為一個教學項目,應該具備這樣一些關鍵特征:有確定的開始時間、結束時間、明確的教學目標、教學要素的系統集成等。項目的設置是基于案例在學生掌握概念和原理的闡釋之后,引導學生進行學習引申和學習遷移能力的鍛煉。項目可以是一系列相關的案例構成,也可以是一個系統融合的案例,關鍵是有助于學生在概念和原理闡釋學習之后的學習引申和學習遷移能力的鍛煉。項目的情境基于第一步案例的基礎上進行拓展,趨于一般化而逐漸淡化特定情境的設定,引導學生學習引申和學習遷移能力養成。因此,案例教學和項目設置的結合平順性至關重要。
(二)注重教學規格標準范圍的彈性處置——分層教學
基于高職學生學習能力水平分布的離散度較高以及對知識的理解和接受能力較弱,且沒有自主學習的動力等現實特點,在教學的實施過程中,依據教學標準范圍采取彈性執行的舉措,根據學生的實際能力水平層次實施分層教學。分層教學不是降低教學標準要求,而是動態的依據學生能力水平層次在教學規格標準中找到對應的標準層次將其設定為相應學生本門課程的教學終極目標。一個參考是將學生教學層次對應的劃分成三個層次:一個層次對應教學規格標準范圍的下限,一個是對應著上限,在兩者之間設置一個中間層次。教學過程從下限層次開始,逐層往上推進。不同學習能力層次的學生在這個過程中依據能力水平情況逐層跟進直至己身的能力上限,學生有底線約束(課程學習的最低門檻要求),但卻沒有上限約束隨能力層次向上拓展。設置一個規格標準彈性處置范圍是較好地面對高職學生能力水平分布離散度較高現實的舉措。
(三)其它方面的舉措
學生對課程的認知心態以及教材的現實情況一定程度上成為教學實踐的問題,但這兩方面的問題畢竟不是主要問題。教學實踐表明這兩個問題是相互關聯的,當然如果能夠根據教學實際重新編寫適用教材不失為一種有效的手段。此外還可以考慮從另一個方面著手:充分的注重師資自身成長以及教師教學的融匯溝通技巧方面著手,這樣利用教師的專業技術積淀以及教學的融匯溝通技巧,整合融匯教學內容、到位的“轉譯”在潛移默化當中把學生引進經濟學課程的大門。這樣的舉措更具有靈活性以及針對性,還能有效地提振學生的學習信心、促進師生關系的良性互動。
參考文獻:
[1]吳伶.論財經類高職學生經濟學思維的培養[J].網絡財富,2009(1).
[2]徐向陽.案例教學法在經濟學教學中的應用[J].教書育人·高教論壇,2014(8).
[3]溫曉瓊.關于高職《經濟學基礎》項目教學模式的實踐[J].職教論壇,2011(26).
[4]申益美.基于“任務驅動、項目導向”的高職《經濟學基礎》課程教學改革設計[J].當代職業教育,2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