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娟
摘 要:根據新工科發展要求,以天津工業大學環境科學與工程學院環境工程專業選修課《環境法規》為例,對其課程教學的教學理念、教學內容及方法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以鍛煉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提升專業綜合素質,進而為培養新工科背景下,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高水平應用型環境專業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關鍵詞:新工科;環境法規;教學創新
一、前言
黨的十八大、十九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建設,提出打好污染防治攻堅戰,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等系列重大決策部署,一方面突出了環境保護工作迫在眉睫,另一方面也對高水平應用型環境專業人才的培養提出了更嚴格的要求。針對新興產業及經濟發展帶來的環境問題,我國加快了環境立法的改革步伐,對新工科背景下環境人才的培養質量要求越來越高,因此高校加強環境法相關課程的建設勢在必行。
《環境法規》課程是高校環境專業一門基礎課,在專業教學中發揮著不容忽視的作用。教學目的在于讓學生能夠系統地、全面地掌握我國環境法的基礎知識和技能,使學生具有一定分析和解決實際環境法律問題的能力,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專業素養和職業能力,進而滿足新工科發展對就業能力的需求。
本文立足于天津工業大學環境專業的現狀,結合教學實際情況,分析了《環境法規》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對教學內容、方法及考核評價等方面進行積極探索,探討課程改革新措施,旨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加強自主學習能力,為培養新工科快速發展背景下,具有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應用型環境專業人才奠定堅實基礎。
二、《環境法規》授課面臨的問題
(一)學生重視程度不足
天津工業大學環境法規課程是專業選修課,分配課時數為15學時,開設在第二學期,由于課程屬性的原因,大部分學生對課程重視程度不足,將更多精力投入在基礎必修課、專業必修課或專業限選課的學習中,認為選修課即使不通過,還有選擇其他課程獲得學分的機會,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學的實效性。
(二)授課內容枯燥
《環境法規》課程主要內容包括環境法的概念與體系;環境監督管理法規;環境法的基本原則與基本制度;環境標準;環境污染防治法;自然資源保護法;環境法律責任;環境糾紛的處理程序以及國際環境法[1]。授課內容圍繞環境保護法律體系開展,包含大量理論知識。一方面,環境保護的法律體系龐大,分支繁多,但是在大多數學生的學習和生活中實際應用較少,難以引起學生共鳴,無法高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另一方面,環境保護法律法規隨著經濟社會的飛速發展和國家戰略部署的重大變化,需要不斷進行修訂、修正,如2015年實施的“史上最嚴厲”《環境保護法》及2018年1月開始實施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這些法律法規與人民生活息息相關,而一般課程教材內容相對滯后,多數教材未能及時把這些新政策、制度和法規納入其中。有的教材雖然列入了新的法規,但缺少典型案例解析說明,這就導致學生在理解、掌握環保法律知識方面存在較大困難,更是難以做到學以致用。
(三)教學形式單調
《環境法規》課程理論性強,對于授課形式的創新產生一定影響,傳統教學大多是采用教師講述的方式,學生被動接收知識多于理解掌握和主動汲取。同時,由于任課教師缺少或沒有參與工程實踐的背景和經歷,也沒有環境保護法律法規的實際應用經驗,因此任課教師在講解典型案例時缺少生動性和說服力,對學生積極性的調動和獨立思考能力的激發和鍛煉也會產生一定影響。
此外,工業大學《環境法規》課程為新開的專業選修課,目前由一位教師單獨承擔教學任務,在教學內容和方法上缺乏與專業核心課程授課教師的溝通,教學設計上技巧和創新度上還有待提高。以上各因素給整個教學過程帶來新的挑戰。
三、創新課程教學模式初探
(一)促進教學理念改革
《環境法規》教學旨在培養生態文明建設背景下的應用型環保專業人才,其工程實踐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對滿足新工科快速發展的需求至關重要,因此課程教學理念和教學目的應落腳在培養適應社會和本地區需求的高技能、應用型人才上。所以授課教師要積極促進教學觀念改革,圍繞“以新工科發展需要為導向、提升就業競爭力為根本”的出發點,結合學生的實際需求,精選教學內容,巧妙設計教學模塊,合理安排理論和教學實踐的課時,致力于引導和輔助學生不斷提升自主能力和創新思維能力。
(二)豐富課堂教學內容
環境法規課程的傳統教學容易陷于枯燥、乏味的狀態,學生的課堂注意力很容易被分散到紛繁復雜的網絡信息上,影響聽課效率。因此在授課中吸引學生注意力,引發學生思考至關重要。針對這種情況,教師在授課時應盡量多采用生動、鮮活的案例,尤其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環境污染案例,將理論知識與課程實踐有機結合,讓學生產生積極的情感體驗,進而投入到課程學習中。豐富的課堂教學案例,不僅容易帶動學生積極參與,有助于學生加強對所學知識的記憶與理解,更是鍛煉了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實現良好的教學效果。
(三)創新教學形式
傳統教學以教師講授理論知識為主,繁多的法律法規和規范容易讓學生產生抽象、空洞的感覺,導致課堂教學中學生參與度不高。針對這種情況,可以優化教學模塊設計,多采用集直觀性、實踐性、啟示性、拓展性于一體的案例教學法不僅能夠從根本上破除傳統單一授課方法的桎梏,有效的轉變教師的教學理念,還能夠根據具體的學情讓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教學環境下,有效轉變學生的學習思維[2]。案例式教學,討論式教學、實景模擬、角色扮演等豐富的教學形式,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啟發創新思維和邏輯思維,多層面、多角度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環境法律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的交流溝通、團隊協作等重要能力,使之更深刻地理解和掌握環境專業的實用理論知識,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踏實務實的良好習慣,以及現代環境法律意識,理解應承擔的責任,進而成為新工科培養模式下具有良好的人文修養和道德品質,有意愿并有能力為服務社會的專業環保人才。
參考文獻:
[1]方善鋒.高職院校環境法規課程教學改革探索[J].輕工科技,2018(7)34:158-159.
[2]黃梓睿.談案例教學法在環境工程專業教學中的運用[J].智庫時代,233,2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