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義明
摘 要:道德自信屬于文化自信的組成部分。幫民辦高職后進生樹立道德自信有助于將他們培養成社會需要的有用人才,為此教師必須愛生愛校愛教、用心用情用功。
關鍵詞:道德自信;愛的教育;民辦高職;后進生
民辦高職院校學生德育工作中最令思政教師頭痛的是后進生的轉化任務,這也是任何一位德育工作者不容推卸的責任。人們常把后進生當成“壞學生”,說是“朽木不可雕”,“頑石不成材”,嚴重傷害他們的人格和自尊心。這些后進生同一般學生一樣,具有強烈的自尊心,當其受到傷害,為了采取保護措施往往形成某種異常心理和畸形表現:有的存在對立情緒,不聽管教;有的產生自卑心理,消極沉悶;有的采取疏遠集體、回避教育的態度;有的甚至故意違紀,逃課上網。凡此種種,根本原因在于缺乏愛的溫暖而使心靈蒙受創傷,正常成長遭到壓抑。由于以往的學業成績欠佳,這些學生往往有意無意放大了自卑感,普遍也缺乏道德自信,需要教師正確加以引導。
從教以來,本人始終樂于同后進生打交道,希望同他們做朋友,并在這個交往過程中盡力給予指導和關愛。相信就算是被認為“一無是處、不可救藥”的學生,他們的心靈深處也或多或少留存著美好道德的萌芽,適當澆灌,必將茁壯成長。因此,對后進生的轉化,與其說是教師向他們巧妙“灌輸”不如說是成功引導他們發現自身的善良與高尚之處,幫他們樹立“我是一個有缺點的好人”的道德自信。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愛人吧!對人的愛是你道德的核心!”對于學生,應該用愛心和真情去感化他們。相信只要我們做老師的真心付出,循循善誘,把盡可能多的關愛播灑給學生特別是后進生,他們就會感受到陽光般的溫暖,從而自覺自愿地逐步糾正身上的缺點。
把課上好是最大的師德,高職教師須先過教學這一關。但教育無處不在,豈可局限于課堂,亦需延伸至課外。學生心里有什么解不開的小疙瘩,往往愿借微信、QQ向其信賴的人傾訴。遇此情形本人總是寧肯犧牲休息時間也要熱心相助、耐心疏導,直到弄通思想解決問題為止。引以為豪的是,本人曾成功幫助一位13級工商管理2班的男生擺脫失戀陰影,使之放棄退學念頭,重返正常的學習生活軌道中來。事實上,每幫完一位學生,內心便會增添一份喜悅感和成就感。
教育是一項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個人的力量畢竟十分有限,需要單位、組織和同行配合形成教育的合力方能做得更好。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總書記系列教育論述精神的指引下,廣州華夏職業學院堅持把促進每個孩子健康成長作為教育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校黨委根據民辦高職學生特點,遵循規律,大力改革,運用新思維推出新舉措,創建了以黨建為引領,半軍事管理與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相結合的“三合一”立德育人模式,使得學院面貌煥然一新,營造了一個良好的育人大環境。
風正帆懸正當時。為鞏固并強化學院開展的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效果,思政老師們不失時機趁熱打鐵,面向全體學生策劃了一次“重溫感恩歌曲”主題實踐活動。要求每位同學都撰寫一份心得體會。批閱過程中,發現他們字里行間情真意切。如17級會計專業3班某位女生寫道:“戴上耳機,一遍又遍地播放《念親恩》、《燭光里的媽媽》、《父親》等感恩歌曲,體悟到自己在無憂無慮健康成長的路上,父親母親無私付出、辛勤哺育,操了多少心,費了多少力!優美的旋律迂回流蕩,使得心靈深處最柔軟的地方被觸動了……”另一位17級金融專業2班的男生筆尖同樣也飽蘸深情:“老師教育我們要弘揚優秀傳統文化,首先是力行孝道,感父母養育之恩。此時此刻我的爸媽也許仍在忙碌操勞著,含辛茹苦地供我念書。雙親博大的愛難以回報,現在所能做的就是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和嶄新的形象去寬慰他們。”不少同學稱自己聽感恩歌曲時都流了淚,感動之余靈魂也得到一次洗禮和升華。表現在具體行動上,則是到課率提高了,上課很少玩手機游戲了,往家里打電話的次數增多了,回到家知道給父母遞熱茶、洗碗筷了……
6年來,校黨委每個秋季都按計劃實施新生傳統文化教育,作為活動主持人之一,為學生服務,同他們一道接受傳統文化教育和熏陶的確受益匪淺。一次在互動環節有位同學站起來問:“老師,我總覺得我們高職生基礎差,都是高考失敗者吹響集結號來這里的,正所謂‘玻璃罐里養蛤蟆-前途光明出路不大!您說呢?”我笑道:不要因一次高考成績不夠好進入高職院校而感到自卑,那或許是貪玩、或許是方法不當所致。家長最愛你們,老師也愛你們,沒有理由不自信,尤其是要樹立起道德自信。知識的缺陷可以用道德來彌補,而道德的缺陷永遠也無法用知識來彌補。一個人可以不博學,但不能不博愛。博愛的人用寬厚的德行贏得別人的尊敬;而道德有問題的人,即便再足智多謀,也會做出奸邪的、為人不恥的事來。人品第一,態度第二,能力第三。只要具備了孝心、感恩心和知恥心,樹立起道德自信,你就可以堂堂正正做人,踏踏實實做事,何愁未來前途不一片光明呢?這番話引發了大家熱烈的掌聲。
沒有教不好的學生,沐浴在愛的陽光雨露下,民辦高職院校學生也能像常春藤一樣旺盛地生長。那么,作為高職德育工作者應如何幫助學生特別是后進生樹立道德自信呢?一是用愛心與學生進行感情溝通,做他們的知心朋友;二是多發現后進生的“閃光點”,不吝惜贊美表揚;三是以名人為榜樣,增強他們的自信心;四是結合實際,對后進生進行必要的前途理想教育;最后,德育工作者必須做到以身立教,為人師表,不斷增強自身的人格魅力。如日常生活中不浪費飯菜,開車出行不亂闖紅燈,文明禮貌,信守諾言,帶頭做義工,為困難學生捐款捐物等等。孔子曰,“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意思是,實現仁德要從自身做起,不應一味要求別人去做。這也即孟子所言“行有不得,反求諸己”的涵義。
中華傳統道德積淀著中華民族最深層的精神智慧,鑄就了中華民族歷史的輝煌,經過創造性轉換和創新性發展,能夠開掘出極大的現代價值。高職德育工作者有必要繼承優秀傳統道德文化,跟孔子學習當老師,將愛傾注到學生身上,還要自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以身作則為表率,立德樹人做標桿。注意對后進生進行耐心細致的感化,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堅持有教無類、因材施教原則,旗幟鮮明地反對自卑、自負和自暴自棄。懷揣愛心,不卑不亢、敬業樂業,才是教師的道德自信,才能幫助后進生樹立道德自信,讓他們在關愛與呵護中健康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