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煒剛
【摘要】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高職類院校的競爭也愈發激烈。要想提升高職院校在社會當中的核心競爭力,首先應從管理人員專業化建設方面入手。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專業化建設指的是,利用多元化的培訓和管理手段,建設出穩定、高效的管理團隊,為高職院校各項制度、措施的執行和落實提供保障。高職院校管理人員的專業建設是提高院校自身實力的重要手段。但在當前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專業化建設過程當中仍然存在很多問題,例如,專業自主意識不明確、創新能力不足、工作效率有待提高等。文章將針對此類問題進行分析,并提出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
【關鍵詞】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專業化建設
一、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專業化建設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分析
(一)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專業自主意識有待加強
當前的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專業自主意識比較模糊,管理工作開始前,雖然對理論知識有很好的掌握,但遇到事情時,卻無法將理論和實際進行有效聯系,工作僵化,缺少經驗。同時,管理人員普遍工作機械,缺少工作熱情,對職業未來缺少明確的規劃,直接導致管理人員的理論知識無法有效應用到實際工作當中。
(二)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創新能力有待提高
當前在我國高職院校當中存在管理人員專業創新能力不高的問題,特別是很多的高職院校管理工作者缺乏自主創新意識,其中就包括管理方式缺少科學的指導,工作方法缺少合理性。另一方面,現在有大部分的高職院校的行政管理模式較為老舊,也缺少一定的靈活性,很多高職類院校在工作方法使用當中都采取拿來主義,把其他院校成熟的管理經驗照搬過來,無法有效適應本校實際。同時,管理手段也缺少先進性,很多高校都沒能引進先進的信息化管理手段,所以管理工作效率大大下降。
(三)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工作效率有待提升
在我國還存在一些高職院校管理效率較低的現象,當前我國社會正處在快速發展的階段,如果高職院校管理人員仍舊使用較為僵化的工作方式,將無法適應當前教育管理的要求。針對高職院校的學術研究工作和教學發展原則,在進行管理工作時也必須具備一定的專業管理技能。但我國高職院校普遍缺乏此類人才,特別是一些員工缺乏相關工作的經驗,無法對資源配置進行有效優化。管理人員只對接受的任務進行處理,將任務再派發給下屬,把結果報告給領導,這種工作流程導致管理效率低下,無法滿足新時代高職院校發展要求。
二、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專業化建設的有效措施
(一)高職院校應建立多元化的管理培訓內容
要想有效改善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專業化建設當中的自主意識薄弱問題,應首先在高職院校中,建立多元化的培訓方式方法,樹立人員正確的管理意識。培訓的方式有很多種,不一定要局限在黑板、書本這些傳統的培訓方式當中。隨著科技的快速發展,信息技術已經逐漸成為教育培訓當中被廣泛應用的一種教學手段,使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更好地提高培訓效果,增加培訓者的學習興趣,從網絡當中查找一些有針對性的內容融入實際培訓當中,也能有效豐富培訓內容。同時,培訓的制度也是多種多樣的。對于每一級的管理人員,可以通過采用有針對性的管理制度,對級別不同的管理人員,進行不同的教育,由于工作性質不同來采取不同的教學方式。另外,培訓的內容也需要保證豐富多彩,在向管理人員灌輸專業知識的同時,也需要進行黨性等專業知識的學習,從而通過各種理論來不斷豐富自己。
(二)高職院校應遵守自主辦學原則,完善績效考核評估制度
在當前的高職院校評價機制當中,仍然存在一定的問題,例如評價機制過于形式化,實質性的意義較為欠缺,通常情況下使用的評價方式都是校方通過邀請一些學生填寫相應的問卷進行調查,使用這種評價方式來對高職院校管理人員進行綜合評估通常都較為片面,并且缺乏實際意義,無法真實地反映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實際情況,也無法調查出學生真正的學習以學校的教學情況,同時這種方法也沒有得到社會和政府相關部門的認同。所以,在評價體系的建立方面,首先應獲得政府與社會的認同,評價結果也需要得到當地政府相關部門的認同,借助平臺將評價結果公布在社會當中。
(三)高職院校應提升管理人員地位,激發崗位認同感
當前高職院校在辦校過程中,管理人員需要經常面對一些瑣碎的小事,所以工作任務較重,有一種說法,大學管理人員是高職院校的“高級打雜人員”,這種說法不利于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自我認同感。所以,除了應該對管理人員加強培訓外,還需要通過合理的手段來提升高職院校管理人員地位,激發崗位認同感。首先,高校應進一步提升管理人員的社會地位和工作待遇,提高管理人員的工作積極性。高職院校應采用多種方式不斷提升管理人員的管理能力以及綜合素質,同時,還應為管理人員制定相應的管理政策,保證管理人員的工作效率有效提升。同時,也應注重改善管理人員工作環境,提高福利待遇,并且協助管理人員完善工作規劃等。
結語
高職院校的管理人員專業化建設的有效手段應從多方面人手,不但應加強對管理工作人員的培訓,幫助管理人員樹立正確的責任意識和工作規劃。同時,還應采用先進的科技手段和管理方式,讓高校管理人員能夠更好地適應現代化管理工作模式,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